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24|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血色漫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9 1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血色漫道


  1935年的秋天,一个叫费家山的小村庄,沉寂在渭河边的山梁上,期待着日月的洗刷。没有人会相信,一条给中国历史带来巨变的绶带,要在它身上飘过。


  在陇中绵长深奥的旱海里,一个山头,总有一个村庄。光秃秃的黄土梁子,麻雀要喝一口水都是难事,长庄稼,长人,很奇特。因为在后来,一个叫联合国的机构,断定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这个毫不起眼的村庄,迎头撞上了一群冒死推动历史车轮前行的人,这辆车子叫革命,这辆车子拉着人类世界上最珍贵的货物--------穷人的希望。


  这里厚厚的黄土,生长着沉默。这里的人和黄土一样沉静。


  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里的人只知道隐忍。高居在一贫如洗的黄土梁上,纵使多么残暴、贪婪、无赖的土匪,也懒得上山。生活虽穷倒也安然。当一支被官方指斥为“土匪”的队伍马嘶人叫上山时,乡民早已魂飞魄散。看着这群穿着打扮比自己都逊色的“土匪”没有一丝匪意、有的人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小、大多数人已经饿得步履艰难,村民的惧怕很快变成了同情。没有超大的锅,乡民用腌酸菜的瓷缸煮掉了或许是自己唯一的猪羊,尽管语言的差异很难沟通,但盛情的款待打消了所有的鸿沟。直到这群人离去,乡民发觉这些可怜的人并不是杀人的恶魔,他们借用物什会还,吃了食物还会付钱。


  这个队伍自称是“红军”,他们身上缺少鲜红的标志,只有一粒微小的五角星,染着厚厚的泥土,镌刻在每个人的帽子上,那是唯一的红色。整个队伍的每个人,都是灰色的,和陇中的黄土大地一个色调。这个队伍里面,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骑着白马。他显然是一个核心人物,但费家山目不识丁的乡民无能得知这个人到底会是谁。


  队伍走了,骑白马的人也走了。这群人留给乡民的记忆深深钉进了厚厚的黄土,一代接一代生长着。因为,那个骑白马的人叫毛泽东。


  费家山贫穷的人不知道,那个骑白马的人将要改变中国的命运。
 
  离开费家山的毛泽东翻了两座类似费家山的山梁,抵达了榜罗镇。1935年的榜罗镇在通渭、武山、陇西三县交界地带来说,已经是较大的商贸集散地。与红军惯有的行军方式不同,选择在榜罗镇夜宿,显然有些冒险,因为榜罗镇深处低洼地带,这样的地势一旦敌人来袭,红军将很难抵御。恰恰是这样危险的地方,召开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会议-----榜罗会议。毛泽东佯攻天水的举措早已把敌人引向了天水方向。红军落脚陕北的决策,毛泽东肯定思虑了整整一夜,榜罗镇的那盏清油灯肯定燃烧了整整一夜。


  敌人的飞机在不断袭扰。会议选在了一个打麦场,天不亮就召开了。敌机还是在榜罗镇发现了疑点,扔了一颗炸弹,掉在榜罗镇的水塘里,什么也没有伤着。


  从腊子口到到榜罗镇的前行,是红军队伍中每个人心情最黯淡的阶段。从瑞金出发的30万大军,如今只剩下了不足8000人。理想和信念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越是最灰暗的时刻,越是最具有希望的时刻,中国人千百年来认识宇宙世界形成的规律证明了这一点。那个运筹帷幄的大师-----毛泽东更是深谙此律。他落脚陕北的决策就是他为队伍点燃的一盏指路明灯。之前,顺着他的手指,星星之火已在中国大地燎原了。


  从费家山到榜罗镇,没有人知道毛泽东是不是润色、吟咏了他的《七律-长征》。在绞杀自己的炮火中,毛泽东吟诗作词,泰然自若。“苍山如海、残阳如雪,雄关漫道征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激情在毛泽东的胸中和战火一样汹涌、一样澎湃。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毛泽东一贯的特点,很有可能,他对自己的诗作在那两个夜晚秉着清油灯进行了修改,因为离开榜罗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通渭县的文庙小学大声朗诵了他的《七律-长征》。


  在费家山和榜罗镇毛泽东住过的地方,都保存着他使用过的木制灯台,那灯台沉淀着年轮的脉络,在陇中闭塞的农村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主人坚毅刚强的精神。灯台之上空寂无物,它告别了油烟缭绕的时代,油灯熄灭的时代理想也一道被熄灭,咀嚼苦涩的记忆,困顿的波澜幽灵般曲折。

  70年后,毛泽东走了,费家山见过他的人也走了,只有那间他住过一宿的土屋依旧还在。没有人指令,房子的主人代代相传保留着房子。


  我是为了拍摄一个关于长征的电视片去这里的,坐着汽车从渭河边盘山而上,花了半个多小时,才跃上山顶,高耸的荒山上,费家山的村庄静静地守候在上面。可能是生在陇中的缘故,我始终觉得黄土地是绵软的,柔静的。当年冲破网罗的造反者都是来自南国的人,他们从出发地到达这里已经走了两万里的行程,他们破烂的草鞋塌在这样的黄土上,总比南国的如血林莽要酥软,总比夹金的皑皑雪山要温暖。但突兀的山太过袒露,让走在上面的心很容易孤零,没有丝毫遮蔽的行动,时刻都要提防飞机的查觉,他们依然是恐慌的。这种山,不高、也不大,但连绵不绝,在山底,你总觉得跃上山顶会有希冀,但你到了高处,连绵不尽的山峦,一直爬向天际,又会让你陷入绝望。只是行吟,就已被荒凉袭击,何况是绝处逢生的逃离。我优柔于大自然的心,每每回味到那些英豪的壮烈,总能在心底激起一股勇气,一股尽管孤楚却也腾升的气息。冒死的反抗精神,在绝望中诞生,在奔袭中延传。从那只衣衫褴褛的队伍经过后,这里绝望的土地从此也暗流涌起。郭化如、毛德功…..这些人名在这片土地生根,竖起了陇右共运地下斗争的大旗,直到后来举旗发动甘南起义。尽管举事失败,但影响还是广播陇上。


  中央红军走后一年,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再次经过这里,在武山一个叫颉家门的地方,红军还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曾在颉家门居住征粮。在2006年的秋天,我遇到的胡须半尺长的武山老人,依稀记得当年红军的落魄,老人说红军穿的衣服乱七八糟,有的人身上裹着甘南人的毛毡,有的人穿着破布。徐向前在颉家门征粮的日子里,绝对会想到一年前的离别。当他带着四方面军重走一方面军走过的路线时,思考在四川境内的那次分离,心绪绝对是复杂的。执意南下,四过草地,处处受袭,大量减员后的四方面军在一年之后重新走向一方面军,在一方面军经过的路线,心情最复杂的人自然是指挥者。这时候,北进是在朝向希望前进,徐向前不会想到,他的生命和他的队伍还要转折------奔向西进之路,并且要在西进中面临绝境。徐向前的人生讲述了中国哲学的魅力,如果用中庸来概括不大准确的话,那至少他身上具有巨大的隐忍力,这是他在川陕根据地时已经锻造出来的。在张国焘残忍的肃反中,徐向前挺过了复杂的斗争,传说他还舍掉了自己的夫人。在长征路上,徐向前以总指挥的要职体现了张国焘对他的信任和赏识。在张国焘身败名裂之后,他仍然战功卓著,直到世纪末期,他平静地离去。徐向前真是经历了波澜不惊的一生。


  从这里经过,这些疲惫之师在抵达会宁越过黄河后,在河西展开了苍凉的挥杀鏖战,两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了四百余人,这样的损失几乎是全军覆没。喋血河西的人主要来自四川,巴山蜀水滋养他们壮大,但四过草地,喋血河西,他们是整个中国革命中最悲壮的武装力量。在茫茫戈壁,四望无救,沙漠、祁连高山、亡命徒般的马家军、饥饿、寒冷……没有比这更凄惨的绝境。


  每次经过河西,特别留意临泽和高台,每次都想走进这两座城,但每次都没有成行。从临泽上车的老乡操着厚重的河西口音,我有意谈及西路军在河西的遭遇,老乡说在临泽城里挖井,随便都能挖出白骨。


  白骨,无数白骨,无数鲜血。两万五千里征途,一路殷血漫道。死亡者用鲜血告慰信仰,存活者来不及凭吊战友的死亡,即刻就又上路。万里奔袭,洞穿了泱泱中华,洞穿了上下五千年的所有积淀。那些川蜀子民,总在用旷世的赤胆烈心写下民族的魂魄,翻开中国历史,总是他们的身激昂地翻腾着。


  走在红军走过的旧路上,或者碰到一位与此有关的人,哪怕是一篇文章,都要带来繁重的思索。这些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注定了,很小的时候,我见到的那位老奶奶就是一位老红军,她居住在妈妈娘家附近,每次妈妈回娘家,走累的时候,都要在她跟前要来一碗开水喝,他总会热情地答应。她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妈妈说,她是红军,我问妈妈,红军是什么,妈妈说红军是部队。老奶奶每次都要叫我们母子去她家坐坐,妈妈每次都拒绝了。后来,老人离去了,在她的家门口经过,只有凄凉。懂事后才知道,老奶奶的儿子是弱智,老奶奶历经艰辛,将其抚养长大,直到她离去时还要伺候儿子。妈妈说自己上学的的时候,老奶奶就给她们做过报告,讲的就是长征。老奶奶就是一位四川人,在她姑娘时代,就跟着造反者上路了。可以想见迫使她做出这种决定的生活是多么地屈辱。她在通渭山沟里的生存尽管艰辛,但也是幸运的,她如果继续前进的话,结局很可能就是高台革命博物馆的那些照片。一个团的娘子军,全部被屈辱地杀死。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光,上海卫视的骆新到四川采访了一位原西路军战士,他述及河西的战事,全身都在颤抖,老人厚重的川音,苍茫得如同从天际飘来。马回子给他的生命钉上了比他的肉体还要庞大的钉子,让他的记忆不能有丝毫的歇缓。


  漫漫两万五千里征途,串起了一个民族的传奇,也洒落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悲情。行走在这条血色漫道,理想和信念俯拾皆是。当崔永元背起行囊走完这段漫道之后,此前抑郁难眠的他有了彻底的改观。崔永元是在70年后行走的,那些曾经的跋涉者和见证者,一个个走了,以后的日子,很难再有人亲口述说那段历史。只要历史不会堙灭,崔永元绝不会是最后的重走者。


  乡野,村落,从瑞金到陕北,那些明晃晃的生命之光就闪耀在其间。沉稳的大山、寂静的溪流,掩藏着无尽的荣耀、无限的悲痛。今天,当你把这些沉重的记忆装在脑袋里,然后步入大大小小的城市,那些冷漠的眼神、虚妄的流光,会把你的脑袋击碎。因为城市看穿你的一切,城市能够洞穿与自己不搭调的一切。70年前的城市大抵也是如此吧,红军当年选择了绕着走,70年后的城市,依然是每一个农民很难读懂的篇章。偶尔读懂的人,总会变得忘了从前。长长史句,莫非都是玩笑般滑稽?


  匍匐在健忘者安逸的街市,很难找到固定的景致,一切都似在幻化,围绕着光怪陆离不停地幻化。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动弹,把脑袋里面的东西不停地交换、焚烧、掩埋,然后不停地更替。


  反抗者缺衣少吃,他们不惧流血,用红色拼写前进的道路。在人类史书上,最显眼的记述就是这关于公平的奋斗。血色漫道纠葛着民族的灵魂,编织漫道的伟人在垂暮之际,曾为战友这样诉诸钟情。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受?业未尽,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于东流?


  在曲折漫道,捡拾历史的残片,问鼎江山,心向谁边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12-19 19:2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海娃的新作。这一篇容量丰富,感怀深沉,有些史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写得不错。这样的文章是会让人的目光变得深远,让人的感情变得博大。长征这段历史的确让人惊叹。
3#
发表于 2009-12-19 20:31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一篇厚重的文章。正如楼兰所说,让人目光变得深远,感情变得博大。
毛主席一直是我敬仰的人,即便文革的事情我只能说不理解。
历史这个东西,久远的可以当故事看,看着也平静,近代的,就很怕回顾。已经付出了血的代价,“问鼎江山,心向谁边呢?”
4#
发表于 2009-12-19 20:36 | 只看该作者
当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好多都是爱国青年,也是壮怀激烈的吧。联想今天的现实,让我想起一个词,“饱暖思淫欲”。古人真是了不起。太哲学。
5#
发表于 2009-12-20 16:21 | 只看该作者
很清楚,就中国历史之意义而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后人应该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更好地理解海凹的文章,我着重翻阅了一些红军在陇中以及费家山一带的历史,对海凹所描述的情景确信不疑。海凹作文的优点在于讲事实,论述不偏不倚,尤其这一篇充满感情的作品,把读者带回抗战前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在我,已经读之感动。

如果可能,希望在江天能够看到海娃拍摄的《长征》电视片。

推荐上去,大家交流。
6#
发表于 2009-12-20 21:17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历史,厚重的文字,厚重的思想,厚重的慨叹。
7#
发表于 2009-12-21 08:4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厚重的文章,引人深思。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4: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12-19 19:26 发表
欣赏海娃的新作。这一篇容量丰富,感怀深沉,有些史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写得不错。这样的文章是会让人的目光变得深远,让人的感情变得博大。长征这段历史的确让人惊叹。


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4: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09-12-19 20:31 发表
真是一篇厚重的文章。正如楼兰所说,让人目光变得深远,感情变得博大。
毛主席一直是我敬仰的人,即便文革的事情我只能说不理解。
历史这个东西,久远的可以当故事看,看着也平静,近代的,就很怕回顾。已经付出了 ...



这现在越成个问题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4: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2-20 16:21 发表
很清楚,就中国历史之意义而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后人应该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更好地理解海凹的文章,我着重翻阅了一些红军在陇中以及 ...



十分抱歉,我的关于《长征》的电视片只是应付工作制作的,是2006年搞的,现在已经入库了,我不好弄到这里来,这个文字早在3年前就想写,这个片段一直没写,之前倒是写了些别的片段。


这段历史 是确凿的,毛当年的警卫员后来到故地重走,还原了真实的记录。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4: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红 于 2009-12-20 21:17 发表
厚重的历史,厚重的文字,厚重的思想,厚重的慨叹。


感谢阅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4: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12-21 08:44 发表
欣赏厚重的文章,引人深思。


问好。:handshake
13#
发表于 2009-12-21 15:13 | 只看该作者
站在这样的角度解讲读历史,不仅新颖透彻而且极具感染力.
问好!
14#
发表于 2009-12-22 1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2-20 16:21 发表
很清楚,就中国历史之意义而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后人应该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更好地理解海凹的文章,我着重翻阅了一些红军在陇中以及 ...


不知道你看过《潜伏》没有,推荐一下,虽然是部老剧了,很感动,那代人的信仰,那些人的付出。
我还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远征军的故事,50多集:)
15#
发表于 2009-12-22 16:54 | 只看该作者
海娃要是有意,还真可以拍一部震撼的片子来。问候海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20:20 , Processed in 0.2555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