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9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第36、37首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6 0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第36、37首发  



36


  飞翔的姿势(上)


  ——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海顿的第四十四号交响曲,在我人生印象中渐渐成为一个飞翔的姿势,就此定格在生命的所有时光,它固执得不肯更改,不容遗忘。初次在音乐大教室聆听的时候,正是少年好光景,时值初冬,阳光穿透寒冷的气流,毫不保留地洒入阶梯教室,也无限温和地洒在我们清晰无痕的面容上,那热烈奔涌起来的强速与力度的乐章,宛如一把理想的刀子刺穿简单的心灵,继尔血液的温度越来越与这情绪接近,变得炽热,瞬间整个教室里的一切被点燃了。大家小声低语,但那低语声几乎与这一乐章同样的热烈,丝毫没有减弱。当然,并不完全与这部作品有直接的关联,它只是在这特定的时光、特别的感受中催促了许多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有些同学则议论起为什么海顿是交响乐之父,或许同时代还有更优秀的作曲家为什么不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这个问题教师回答得最及时:海顿除了奠定日后的交响曲创作模式外,自己也创作了一百余首交响曲留世,对后世其他作曲家影响非常大,所以成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我的四周一片唏吁,是惊叹,更是折服。在海顿的人生经历中,贫寒与饥病的阴影一直遍布在他的身边,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出生的孩子,但有6个夭折。确切地说,在音乐家的历史中,很少有人具备门德尔松式的幸福和浪漫,海顿的家庭与贵族上流社会相隔遥远,父亲操车匠的行艺,母亲是普通的佣工,如果不是贫寒的困境,或许海顿的艺术精神里会缺少一些坚毅气息,而温和是必要的,倘若不把困境填满,那么温和也仅仅是无谓的散漫情绪。

  有时我会幻想,我常常把海顿的人生看作韧性的牛筋,无论被困境如何撕扯也无法令他的心脆弱然后屈服。这起意于天性乐观的父亲、母亲,喜爱民族音乐的他们把血液中凝聚的音乐天分带给了海顿,令他在少年就有着特别的才能。假使没有这些潜在的优势,一个贫穷的人只有具备一颗无限乐观的心,才有接近一切艺术的可能。我想,死神一定惧怕乐观和不屈,它小心地绕过海顿身边,带走了最脆弱的。

  有好几次,望着他的素描画像我感到与想象中的海顿有某些重合的地方,比如他的眼睛就该是深邃的,同时也渗透着一股不具绝望的忧郁;他的嘴角紧紧泯住,嘴角的线条构成一道棱角分明的阴影,正是这嘴角,给我太深的印象,那是一种谨慎,不拘泥的谨慎,平和不失执着,温婉以及坚定;偶尔也觉察到他的表情有一点点苍白、淡漠之处,那完全是因为被人群开始质疑之后的困惑和紧张留下的痕迹。当然这是我离开少年时代之后的解析,少了许多的纯粹和盲目。同时我也想念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如果说少年是在贫寒中成长起来,不如说我们曾在另外一种形式里是那样富有过,比如知识、与学习环境。

  我的内心时常感恩伟大的父母,他们节衣缩食,毫不考虑地把我们早一天推向艺术,这实在是天大的恩德。我记得自己当时的学费一共有三项:钢琴课、乐理作曲课、音乐集体欣赏课。而其中钢琴课的学费从十元涨到四十元;乐理作曲课与集体欣赏课学费一直平和没有大度涨过,保持在十到十五元左右。但那对于清寒的家来说已经成为负担,所以我们的父亲拼命写稿,每月基本都能拿到几十元的稿费,供我完成这些艺术课程,这个过程漫长,也很不容易。

  第四十四号交响曲是海顿自己最为满意的一部交响乐作品,虽然当时并不太受欢迎。因为一些小调的调式并没有很好地发展开来,十八世纪后半,小调多用于宗教音乐,体现一种庄严肃穆的情绪。作者本人喜爱并希望在自己未来的葬礼上演奏第3乐章,1809年9月在柏林举办的海顿追悼会上,这一乐章终于首次公演。第四十四号交响曲被历史称为《悲伤》,而悲伤的流露实在是微弱的,它更多带给人生机和力量,一种沉潜在骨子与血液中的力量,从不令人绝望和颓废。印象中,一直把一种悲壮感赋予为力量的最佳展示,因为悲壮的情绪会更有力地创造生动,从而完成思想中新的超越,奔向探索的下一端口。第一乐章主题很直接地奏出一连串的速度连音,节奏有力度、跳跃,并持久穿插在主题中,断奏的形式引导出一片光明四射的召唤力,厚重的弦乐群与伴奏织体交融,一路急促奔涌,那紧张的气息带动思维和听觉,时不时判断下一场未来该是如何的精彩,或者热烈。

  


37


飞翔的姿势(下)


——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第三乐章


  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结构,同时也是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全部特点,它快速、急切和热烈,富有戏剧性,是一部交响乐整体的核心思想;而第三乐章则是慢板,有着平和的叙述,深情尤见。在海顿的这部作品中,即能听到交响乐的曲式结构,更听到一股内在力量的召唤,在力度的断奏中,激扬的弦乐把情绪飞速推向一个极度完美的思想场景,继尔这场景渐渐转化为一个姿势,一场定格。我在身边的所有低语声中,心思已经完全与这一乐章挨得紧密,没有距离。在幻想中我还依稀看到一个飞翔的姿势,它以饱满的激情向我奋力展开飞翔的指引,当它飞跃冲天时,我在万米的阳光下看到一个突然生出了翅膀的自己,我惊喜,抚摸一对可以飞翔的翅膀,是的,我也渴望飞翔,因为那象征着某一境界的又一重超越。我冲天空上那个飞翔的姿势大声欢呼:请等我!

  想来,少年的情绪,神奇却也单薄,简单,甚至夸张。

  很难想象,一位音乐先哲,他把自己最喜爱的乐章作为葬礼音乐是凭借如何的爱、如何的信仰与艺术观。或许爱的境界该是那样永恒,对有限的生命来说,唯有爱能创就神奇和永恒的自由,留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我喜欢他的交响乐以及大部分室内乐作品,喜欢得直率和纯粹,宛如阳光无需任何阻隔而必然遍洒一切;当然后来也有过一些具体概念,比如他的复调手法中倍出的生动,以及旋律的率真和坦白。而交响乐章之所以能在速度、调性方面多重对比并淋漓叙述,海顿的功迹不可磨灭,他甚至启发和影响了更多优秀的音乐家。

  在第三乐章里流淌着一些忧伤的乐句,更多情绪依然是一种被包裹在内的欢愉、乐观、与明亮,之所以形容被包裹住了,是来自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留下来的严谨、与情绪的矜持,这种严谨和矜持形成一种不多见的叙述,那些声音就具备了贯穿时间的透彻力和延续精神。第四十四交响曲在我的印象中已经隽永为飞翔的姿势,那是海顿的乐观精神赋予给我的积极情绪。我确信那个灵魂在世上消亡的瞬间早已飞翔至天堂,或者到达比天堂更神奇、更纯粹的美丽世界。一个人,把死看作是平和与绝无伦比的美好,就验证了思想已经从死亡的角度重新判断了爱及信仰。我不止一次告诉自己,那个时代,是神的时代,不是人的时代;海顿是神,他一直站在时光的最前方,用他思想的声音,深情地引导所有热爱艺术的灵魂。

  我记起自己害怕死亡的那段时光,祖母无意说走了嘴。那时我正指着院子里几块木板子好奇地提问,她便简单地答:那些板子是人死以后做棺材用的。我被吓坏了,我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死亡,但死这个字一直在暗夜钻进我的梦境,确切说是盘踞在我爱着的所有人头上,它让我慌乱不安,它让我与自己的亲人时刻不敢分离,假使分离得时间过长,我一定认为他死了。死亡的阴影在幼年停留了许久,才渐渐被时间冲淡。我每天要练琴,上课,还要上好文化课,这需要时间,需要用心,用心做一件事,就没有时间想其它的事。或许,海顿也一样惧怕过死。但,他把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定格为葬礼音乐,验证了一位艺术家对生与死的判断,他给自己的死树立了哲学上的思考和意义,即死是生的前提,是创造的另一种激励,生与死彼此建立的是创造性的关系而不是毁灭。这不是某一个人说出来的,而是许多艺术家在生死交替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海顿的死,毫无怀疑地说那正是他灵魂的飞翔。你听,弦乐的旋律温和、宁静,有着轻柔地起伏,如在诉说某一段情绪,温情的,贴切的,无微不至。

  聆听第三乐章时,集体大教室里所有的低语声都渐渐消退了,或许是年幼的心承载的感受不会太重,许多同学与我一样有些睡意,但在那些时而低沉时而高潮的声音里,我们仍会感觉到胸口里突然伸出一只小手轻轻触碰心着心脏,那颗心就微微地颤抖,说不清为什么,接下来引伸想象和记忆。主题在温婉的弦乐中和缓地展开,铜管乐隐约与弦乐交织,竟不显往日的脆亮、生硬,反而凝聚为一股温和的印象,它们波动如水,渐渐浸入内心,那时而烘托出来的弦乐群,则更像月夜下的一场心事,有欢快,也有忧伤。无论是谁,都无法想象这一乐章会与死亡的典礼有什么必然的关联,而死亡的本身在海顿的思维里已经消逝得无踪无息。圆号在弦乐的后面极轻微地鸣响,仿佛是陷入黑夜的思考最终迎来黎明,一切都在沉睡中醒来,与新的时光交谈,新时间与旧时间宛如从未分离过。我在这些声音里,几乎无数次看到一种飞翔的姿势,那来自心灵,更来自对音乐的想象和幻念;那飞翔的姿势,它凝聚了我所有的想象,一直温婉注视着什么,它还定格了我的所有记忆,成为永远也叙述不完的深情。

  这样想,与这样说,渐渐脱离了音乐本身,脱离了叙述中的现实,令人毫无复杂和牵挂地与理想再度相遇。

  备注:第四十四号交响曲于一七七一年完成,此交响曲特殊之处在于使用了当时并不受欢迎的小调,在十八世纪后半,小调的用途仅限表现宗教的肃穆或特殊的感情,此部交响曲由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出,是目前比较优异的演出版本。

  完毕。

  暖。09年11月19日。面对并记录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09-12-26 08:5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08:43 | 只看该作者
在此问候天赖之声的老师和朋友:周末愉快!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09-12-26 09:08 编辑 ]
3#
发表于 2009-12-26 10:4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在作者行文的一贯风格的基础,采用大尺度、大范围和大视觉的穿插方式,把作者最初接近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作品的认识过程,通过音乐作品漫溢而出的源于自己生活情景的遐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片段,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结构特征和艺术元素,以及由此作品的背景所体验出的海顿的人生经历等线索,延伸得纤毫毕现,充满了浓郁的感性色彩和具有穿透性质的张力。回肠荡气的感染效果中,尽是隽永的飞翔姿势、乐观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提升元素,很是让人赏心悦目。文章的高光点在于“海顿也一样惧怕过死。但,他把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定格为葬礼音乐,验证了一位艺术家对生与死的判断,他给自己的死树立了哲学上的思考和意义,即死是生的前提,是创造的另一种激励,生与死彼此建立的是创造性的关系而不是毁灭。这不是某一个人说出来的,而是许多艺术家在生死交替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海顿的死,毫无怀疑地说那正是他灵魂的飞翔”的这段作者的文字描述,很精彩,也很深刻。确实,音乐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东西,其诠释的绝不只是人的情感,如果只是以个人的情感来诠释音乐,音乐的生命力就会失去。同时,对音乐的理解仅仅限于技巧方面,这样的人毋宁称为音乐匠人,却难以称为音乐家。没有特别的感情经历,没有形而上的感悟,很难有有很好的作品出来。这种特别会引导你直通生命的本底。艺术作品是一种形而上的表现,尤其音乐,就在于它不是表现了私人感情,但每一个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又能通向艺术为自己敞开的一个视域。我的这些感悟,都是来源于作者的这篇文章,它们把我的感性认识,推向了哲学的层面——音乐是一门以系统的乐音为媒介来塑造形象、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时间艺术,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和鼓舞人的精神,表面看来音乐与哲学并无关系,音乐是感性的,它通过特定的形式传达和抒发情感,是心情的艺术,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易被接受;而哲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并往往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高校里最令学生头痛的一门学科,虽然二者如此对立,但音乐与哲学之间还是有关系的:从历史角度看,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对其同时代音乐的特征和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被克罗齐称为“美学之父”的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审美教育中之所以特别看重音乐,就是由于在他看来,音乐与哲学最为接近,最能互相沟通,“哲学就是一门最崇高最优秀的音乐”。更何况,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音乐作品是感情世界里主、客体相互改造、相互交融的产物,作为“动态艺术”其陈述过程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原理,音乐创作灵感的产生,声音物质材料由量变到质变都充满着哲学思辨,音乐欣赏也体现了“客体刺激——主体反映”的哲学特性和原理。有鉴于文章的这个文眼所在能够被作者加以发掘和提炼,因而使文章具有了既感性又理性的厚实气息,当以精华支持!
4#
发表于 2009-12-26 10:5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作者继续发扬如是的写作状态!
5#
发表于 2009-12-26 11:0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保持这种状态,祝贺。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2: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12-26 10:45 发表
这篇文章在作者行文的一贯风格的基础,采用大尺度、大范围和大视觉的穿插方式,把作者最初接近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作品的认识过程,通过音乐作品漫溢而出的源于自己生活情景的遐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片段,海顿四十四 ...


————
  敬老师好:刚上来。
    一字一句,我看到凝结在我人生里的所有的寒冬都融化了。
  读着每一字,每一句,我的眼前模糊不尽。这样经典的评章,不是每个幸运者都能亲临的。一个人的心路字迹,被解读是幸福的;一个人的思想被共鸣是快乐的;而得到老师这样精深博广的解析,深深感知那所有的困境最终因此而得以获救。这不仅仅是交流,还是给暖与大多写作者讲解的最精彩的一课,更是一扇深厚的知识之门,经老师的心血指引一并大开,能有老师深刻的思想教诲,暖的思维从此展开新的一页,当信心和勇气不足够的时刻,当视野有所局限的时刻,沿着老师的思想一起向前,就不会掉队。
  “在幻想中我还依稀看到一个飞翔的姿势,它以饱满的激情向我奋力展开飞翔的指引,当它飞跃冲天时,我在万米的阳光下看到一个突然生出了翅膀的自己,我惊喜,抚摸一对可以飞翔的翅膀,是的,我也渴望飞翔,因为那象征着某一境界的又一重超越。我冲天空上那个飞翔的姿势大声欢呼:请等我!”——这不仅是暖一个人的幻念,更是众多跋涉在文字中的写作者的幻念,而在天赖,时刻都能感知着被指引和带动前行的巨大力量,这是一个人的至上人格,更是敬老师至深的心血,打开任何一篇作品,无不印迹着敬老师才智渊源的经典评章,敬老师更是纯文学阵地的先锋主导,用您至上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所有热爱文字的作者。  

  “音乐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东西,其诠释的绝不只是人的情感,如果只是以个人的情感来诠释音乐,音乐的生命力就会失去。——这字字句句,直抵心灵,释放了一个微弱的写手内心最沉重和积压的声音。
  “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音乐作品是感情世界里主、客体相互改造、相互交融的产物……”在这样富含哲思的解析里,洗礼了一场人生!

  “一位音乐先哲,他把自己最喜爱的乐章作为葬礼音乐是凭借如何的爱、如何的信仰与艺术观。”而我还想说,一位优秀的作家,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凝聚给了文学艺术,并带动着每一颗热爱文学艺术的心灵,这一切,凭借的是世上最无可多得的人格和永远无可磨灭的心血!
  “我在这些声音里,几乎无数次看到一种飞翔的姿势,那来自心灵,更来自对音乐的想象和幻念;那飞翔的姿势,它凝聚了我所有的想象,一直温婉注视着什么,它还定格了我的所有记忆,成为永远也叙述不完的深情。”

  ——这段话,此时此刻,我视线里飞翔的姿势,正是敬老师的思想指引而至的思想腾飞姿势,海顿离我太遥远,而敬老师的形像,最终成为我记忆中固守的定格!!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09-12-26 13:04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2: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12-26 10:53 发表
希望作者继续发扬如是的写作状态!


————
热爱文字,不遗余力!沿着老师的指引,暖会更努力!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2: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12-26 11:05 发表
继续保持这种状态,祝贺。


————
谢谢吕老师来看暖!周末愉快!
9#
发表于 2009-12-26 15: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12-26 10:45 发表
这篇文章在作者行文的一贯风格的基础,采用大尺度、大范围和大视觉的穿插方式,把作者最初接近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作品的认识过程,通过音乐作品漫溢而出的源于自己生活情景的遐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片段,海顿四十四 ...


好文、好评一起学习,继续欣赏小暖对音乐评析的系列文章! 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11: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09-12-26 15:41 发表


好文、好评一起学习,继续欣赏小暖对音乐评析的系列文章! 问好!


————

感谢小逸版主欣赏!抱抱!:hug:
11#
发表于 2009-12-27 16: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乐章主题很直接地奏出一连串的速度连音,节奏有力度、跳跃,并持久穿插在主题中,断奏的形式引导出一片光明四射的召唤力,厚重的弦乐群与伴奏织体交融,一路急促奔涌,那紧张的气息带动思维和听觉,时不时判断下一场未来该是如何的精彩,或者热烈。

----愈发精致深入的感受,在聆听和阅读中感受到旋律的冲击和荡涤。对于麻木的人来说,是一串响声。对于精力贯注的人来说,是思维和情感的动荡和奔突。非常愿意沉浸在如此感受和体会的文章中,让没有接受正轨训练和教育的经历仓库里存放一些如此纯粹和纯净的音乐理念和解读的补修和滋润。拟收藏打印,好好学习和体味。欣赏,问好:)
12#
发表于 2009-12-27 16: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12-26 10:45 发表
这篇文章在作者行文的一贯风格的基础,采用大尺度、大范围和大视觉的穿插方式,把作者最初接近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作品的认识过程,通过音乐作品漫溢而出的源于自己生活情景的遐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片段,海顿四十四 ...

精彩评论,叹为观止,其中音乐与哲学的关系的大胆推论和解释,把感受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这需要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和思考。也超出了对于一个文章评论的高度,显出了独到的敏锐和睿智之思和洞察之力,受益匪浅。欣赏,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8: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09-12-27 16:42 发表

精彩评论,叹为观止,其中音乐与哲学的关系的大胆推论和解释,把感受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这需要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和思考。也超出了对于一个文章评论的高度,显出了独到的敏锐和睿智之思和洞察之力,受益匪 ...


————
在万里老师的评语中,再次看到一颗高度热爱艺术的心灵。这是暖的人生中极大的幸运,更是许多写作者所获得的最高知遇,胜过一切。荣幸和感动!激励自己要努力,再努力!问好万里老师:提前祝您新年快乐!
14#
发表于 2009-12-29 10:11 | 只看该作者
提一下!
15#
发表于 2009-12-29 11:06 | 只看该作者
深入音乐的精髓,让人敬畏小暖厚实的文字造诣和音乐天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8:22 , Processed in 0.06890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