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冬日登山杂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4 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冬日登山杂记
       几日的北风,时紧时慢,尽管不十分峭厉,但还是逼人以瑟缩。星期六早上的细风较以往略为尖利,划到脸上还是有些生疼。横布在廖廓霜天上的冻云依然未开,羲和也收起了长鞭,不知躲到哪里偷懒去了?空气就象被冰冻凝结了似的,滞涩而欠流畅。独立阳台,袖手彷徨,正自觉无计消此长日时,诗人赵淮宾适时打来电话,约去登山,闻言如纶音,大喜过望。遂束装上道。同行者赵淮宾、刘凡和我,三人而已。
      寄车佛教学院东北侧,顺着川壑向獾子岭攀爬。(以前可能多猪獾狗獾类,故留此名)此道是古代豫鄂两省进行物资交流的商道。(驿道在东边月河镇与淮河镇之间吧?猜想苏轼当年自汴京贬往黄州路过桐柏,写下的那首“过淮河”诗或在月河一带也未可知)小道在两山夹峙中盘山而修。路面上不时还残留着几段古人铺垫的青石板路。没有车辙印痕,估计当时仅供肩挑背驮之用。山间寒冷,腐土坚硬,踩上去时闻咔喳声。大概此处是个过风囗缘故,壑豁的两面山上仅见杂树樗栎丛生,桐柏山固有的马尾松并不多见。用句俗话“荒草槲坡”来形容则十分贴切。前段大雪压山,树林中的秀出者纷纷被迫折了腰,更有甚者,有的连根掘起,横卧在山道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然界中互相倾轧的残酷让人触目而悚。再回想当今,生活在浮嚣红尘中的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临近岭端,道左斜坡上生长着一大片齐人高的白茅。淮宾指点说:此处叫“卧虎坡”,是以往虎豹豺狼的栖息出没地。听他一讲,惹得刘凡我俩“毛发倒立”,生怕正行走间,冷不防从草丛中蹿出一只斑斓大虫来。我们三个无一人具有武老二那种神力,更没有十八碗烈酒壮胆。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它对我们撒野了。可叹的是,不知什么原因,偌大的一个茅草坡,今天居然连只野兎也没有出现,未免教人有点失望。说话间我们便爬到了山梁上。这是一道名符其实的梁子,有四五丈宽,二十几丈长,南北陡立,东西两端各有一山峙立,很是配称。中国人干什么都讲究和谐对称,想来应是受大自然的启示哩。梁东端挺立一株千年银杏。可能因风寒独立故,树枝上的叶片凋零全旡,虽如此,似毫也不稍减其傲岸身姿。树下有好事者,垒石筑一微型山神庙,里面香灰早冷,似乎有些时日无人再来上香。地上散落着几方残砖,极厚,估计是明清时代有人在此建庙所遗。山梁的南面又是一溜呈70度的斜坡和一川烟壑。据说此处已接湖北境界。观此梁之妙,就在于它在这幽壑巨豁间突兀横亘,生生把豫鄂两省南北分隔。奇怪的是,山南的坡面上也未见松树生长。山梁上的杂木一律矮壮冠平,犹似盆景。这亦或是风力所致吧。
      稍事喘息,我们便向西边山头爬去,山上至今还残留着几处石砌堡垒,可能是过去南北交恶时,人们为了保卫家园在此筑堡驻丁,以提防来犯之敌。或许是强人啸聚,专门劫掠来往商贾以自肥也未可知。所以,石垒究系豫鄂边民或占山大王哪方所筑,因无资料,已不可考。抚摸着冰冷的条石,想象着当年战云如阵,再看看现在孤立残败和凄然旡助。着实让我们三人大大嗟叹一番。站立在山顶环望,山北的矮茅一溜顺对着山顶偃倾,风生草偃,其言不虚。山南的坡上全被牧童放了荒(即放火烧山意思),意味着来年茂草更加葳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山的背阴处,残雪还片乱地散铺在疏林间和岩层上,待近前来,使本已峭冷的风色因雪意使然,更增添些浸人的寒气。冬日山中,除了风琴独奏,其余万籁无声。恰此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只喜鹊,冲着我们喳喳乱叫。不知道是对我们突然到来的欢迎还是逐客?总之,在我们心中,对它的出现,无疑给这空寂的寒山带来了生命活力。时已近午,三人不约而同地生发小憩进食的愿望。找个背风处,打开行囊,取出食物,大家“共产”一回,倒也惬意。填饱了肚子,鼓起了精神,谈兴也大发了起来。淮宾大谈冯友兰先生所讲的人生三境界。刘凡高谈易经对人生的启导作用。我约略谬论了几句老子的无为人生。其间妙语迭出,惜未祥记,是为遗憾。最后还是刘凡根据世情,对时人的几句总结最为精采:“会赚钱又不痴迷钱者为高人;不会赚钱又不痴迷钱者为雅人;会赚钱又痴迷钱者为俗人;不会赚钱又痴迷钱者为废人。”此言确矣,直击时弊。淮宾我们也深以为然,闻此妙论,似乎是对我们此次山游又增添了一味快乐佐料。
     为赶时间,我们又继续攀登之路。临近山巅,越发陡峭,乱石枯叶遍山皆是,攀爬时须手脚并用,分外小心。登上山顶,自斜坡下行,又是一个山梁,坡度渐坦。正前行中,突遇一硕石兀立,孤零零座落在路左,与周遭群山十分不谐。见状忽然想起洪荒时期,共工与颛顼互争帝位,不胜,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四维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遭此惨祸,折神鳖足撑四极,炼五色石补天漏,因计算有误,遗下一石未用,被闲置在青埂峰下。而此石形状规整挺拔,莫非就是当初被女娲视为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那一块么?感叹之余,也就到了该下山时侯了。
     上山如挽舟,下山如水流。尽管下山较上山容易,但因风止,弱阳也不时破云而下窥。使得气侯渐回渐暖,山上多处也已开冻,倒悬在绝岩上玉笋似的冰凌也象古代的滴漏,向我们昭示着时已过午。溶化了的冻土呈软泥状,泥层下的路面仍十分坚硬,形成上软下硬。稍有不慎,一脚踩滑,便会顺坡出溜下去。这样还是很险乎哉的。好在我们经验老道,虽时有滑溜,尚不至大险。就这样战战兢兢的沿着山梁,极为小心地绕到佛教学院的后山上,援藤扶葛,稳踏稳扎,缓缓而下。
    佛教学院所在地,名“神仙湾”,此处四面环山,松竹围抱,寻常红尘不到,十分清幽。确是适宜神仙所居。佛教学院选址于斯,名与实符,两相得宜。它背靠佛山(此山貌似弥勒,神仙湾之名便由此而来),面朝龙潭湖,襟山带水,极为谐和。学院最高建筑为五层‘藏经阁’,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群体建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眼下已初具规模。此处山水绕翠,境色不俗。对潜心研读佛学经典,彻悟内中哲学精髄的莘莘学子而言,实在是片理想福地。可惜我们三人无一向佛,更没兴致去深入研讨。所以匆匆一顾,便擦肩而去。
     时辰已至申酉之间,气温也在逐渐下降。湿透了的内衣紧贴着皮肤,身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因登山所酝酿出来的高昻情绪仍在体内鼓荡,私毫未减。心情的愉悦更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置身山水间,面对大自然,或抚膺长啸,或眺目望远,此时也,红尘俗务,统统摈去,身心清爽,思虑单纯,无嗔无喜,无烦无忧,天地写净,山河寄远,风物与我,浑为一体。这些况味实非那些喜欢附庸风雅者所能体会。因为登山玩水必须要付出体力代价。而得到的结果,则是益人以健康。所以寄情山河,不忘云树,与烟岚为伍,同风林作伴,在优游中,留着人生昂奋之精神,留着山水久远之记忆,留着物我无限之快乐,留着天人合一的自然妙谛。这应是所有乐于登山者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
                                                                                                            2009年12月27日于百拙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1-4 14:29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把另一篇没编辑的清除了。
在寒冷的时节登山本就令人佩服,佩服这种明知冷风刺骨,偏向严寒挑战的精神!
另外更谢谢您在这种时刻,把这样一篇好文章带来给我们欣赏,同时也和您一同登山赏景,别有一番情趣!!
问侯新年好!!
祝新年快乐!!

3#
发表于 2010-1-4 14:44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心中的秘密 的帖子

谢谢您的理解,请多指正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16:56 | 只看该作者
杜版一定要多提意见哟

6#
发表于 2010-1-4 23:49 | 只看该作者
登山者有不不畏艰险的精神气力,有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有攀登后的身心愉悦,有回望间的悠悠情怀。登山,不仅健身,也陶冶性情。山不在高,志者意在。登一次山,是一次攀越,更是一次考验。作者在登山中一直贯注于身之受、心之感、悟之彻。以简洁明畅的语言,见情见景见意趣。好文。精华鼓励!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0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杜永生 的帖子

是啊,登山的快乐唯登者能得其趣,杜版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道出内中精髓,真是一个解人,

8#
发表于 2010-1-5 07:20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细腻,而又有感有悟的游记散文。学习着

9#
发表于 2010-1-5 09:00 | 只看该作者
具象缜密,笔触感性,叙述与感悟交融妥帖,确实不错,欣赏并支持精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敬一兵 的帖子

谢谢敬版评点,请多提宝贵意见

11#
发表于 2010-1-5 15:11 | 只看该作者
在优游中,留着人生昂奋之精神,留着山水久远之记忆,留着物我无限之快乐,留着天人合一的自然妙谛。这应是所有乐于登山者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种极致的境界,富有感悟,文字也因此而具有独到的感染力.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05: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季老师点评,并致新年愉快
13#
发表于 2010-1-6 06:49 | 只看该作者
移步换景结构,情景交融,确属游记佳作!支持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0:39 , Processed in 0.05621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