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0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用灵魂歌唱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11 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7-9-16 17:31 编辑

  当厚厚的一摞诗稿摆上我的案头之时,我不禁对成涛峰有点刮目相看了。敦厚的个头,憨厚的面孔,朴素的着装,言语不多,却待人真诚。我印象中的部分诗人,大都敏感善愁,情绪多变,但在和涛峰的简单接触中,看得出他沉稳内敛,意志坚定。这部诗稿的跨度近二十年之久,足见他在追求人生价值、攀登理想高峰的这个过程中,是何其执着,何其坚韧的。

  这部厚厚的诗稿,收入了涛峰近二百首诗作。与一般的诗作者相比,他的这些诗作的视野相对开阔,艺术传达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的层次,正如他自己所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诗,它是连接我与身边人们的桥梁;而懂,才是彼此彼此心灵交流最真诚的语言。”诗稿中那些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感恩,对于家乡的回望,对于世界的宽容,对于自然的敬重,还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我们统统可以作为对这部诗稿的导读。

  诗人是社会的良心,诗作是对社会的关怀,凡是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诗人,必然会对弱势群体予以必要的关怀和同情。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零,哀民生之多艰”,到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水浒传》中的“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再到白居易《卖炭翁》中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们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把百姓的疾苦放置心间,试看眼下有多少以“诗人”自诩的人,对人间的疾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躲进小楼成一统,天天写上一些无关痛痒的所谓“诗作”,他们担当得起“诗人”这个尊贵的称号吗?

  作为“北漂”一族,涛峰在北京打过几年工,“北漂”一族的甜酸苦辣,打工一员的喜怒哀乐,令他遍尝了人间冷暖。从他的作品里面,我们能够很清晰地读懂他的良心,以及他笔下的人间疾苦:  沉默是午后的清凉/奔跑的树叶说出了忧伤/同伴们在细狗子的爪下常把命丧/这里的大楼与高墙/却能把祸来挡。  这些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同命相怜之感,很快便唤起了涛峰的恻隐之心:“惹不起便躲一个无风无浪/还请人们布施自己的善良/咱挣咱的钱/让野鸡寻它活命的食粮”《《流浪在工厂间的野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之中的涛峰,他渴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非常渴望住上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然而,他却把目光朝向了与自己殊途同归的人们,他的笔下有人间的寒暑冷暖,就像他以打工者的口吻,在那组《异乡人》中所写的那样,是打工一族用自己的额劳动扮靓了自己的家乡,但他已诗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深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的理解与尊重,体现了他对百姓和弱势群体的同样与关注:

  在纺城的午夜午夜的纺城
  在喧腾的夜市夜市的喧腾中
  我饮一杯扎啤饮一杯扎啤
  唱一曲忧伤一曲忧伤的歌

  有风打我的心上走过
  走过
  原只为丈量
  丈量
  我那思乡的深度

  在这里,涛峰明确地表示出了他与打工一族者感同身受的悲怜情怀,这也是他甘愿与普通百姓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同在一片田野耕耘的心声吐露。我说他是一个有良心的诗人,由此可见一斑。

  涛峰的诗作,就像一条曲线,忠实地记录着他的人生轨迹,从首都北京到老家邹平,又从济南重上北京,然后再到河北巨鹿,最终回到老家邹平,他的生活之路,可谓漂泊而又充实,辛勤而又努力,有诗与远方与他相依相伴,贫瘠的日子便不再寂寞,单调的日子也不再孤苦,因为《生活》的基本定义,不仅仅是诗人笔下再简单不过的一张“网”,而且也是:  我忍住了怀想/却忍不住悲伤/曾经如蜜一样甜美/而今却像苦菜一样/涩而扎嘴。”在历经了生活的磨练,积累了人生的阅历以后,涛峰便有了直面人生、直面未来的勇气:  别管从前怎样/也别问将来如何/穿过人世的风浪/走这路/命运的选择。

  诗人是生活最敏感的神经,他从日出月落的细微之处,就能能敏锐地感觉出周围环境的变化。涛峰从农村走出来,虽然在某家企业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可他是接地气的,因为你他对土地和大自然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缘。布谷鸟的叫声,浸润着他的灵魂,引发了他的思绪绵绵。乡愁是一种有点甜味的离情别绪,但凡从家乡走出来的人,都有这种“乡愁”,涛峰概莫能外(见《麦子的随想》):

  熬过了霜冷雪寒的欺凌
  经历了激情澎湃的夏日
  等一次阵痛等一次收割的阵痛
  仿佛新生的婴儿
  喜悦了沧桑的企盼
  回归梦里的家园

  五月末的南山
  高耸在一抹夏绿之上
  布谷鸟的歌唱
  宁谧了华美的时光

  诗人们都喜欢月亮,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不胜枚举,既有“月色溶溶夜”“花阴及寂寂春”,再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他的一首《仲秋》。令人翘首思盼,情思绵绵:

  遥远的国度,梦里的故乡,
  人间,今又是如广寒宫般的清凉。
  坐对千年桂子,饮一杯桂花酒香,
  秋蟀凄凉惹乡愁似长风万里飞扬。

  我这心灵孤苦的女子满怀怨伤,
  向九天舞长袖,孤影自怜是奔月时的罗裳。
  再弹一曲吧,吴刚,月辉似雁书,
  携着珠泪能飞到你我神往的地方。

  来吧来吧,就在今夜,像苏东坡那样
  疏狂,像李太白一样歌唱:
  但饮琼浆来醉我,
  认得明月是吾乡。

  古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月夜中,月光下,诗人才容易产生灵感,才容易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是一种乐不思蜀的自我安慰,真正的诗人,故乡只有一个,故乡的月亮也只有一个: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见席慕容诗作《故乡》)。

  诗歌,像一位忠实的朋友,跟随着涛峰的足迹遍及他乡,见证着他的四处漂泊,也见证着他的成长过程。他与众多的打工者一样,思乡念故,回味悠长,意象贯穿于诗稿的前前后后、字里行间,他把诗思化为意象,用具象作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例如他的《白露之后》:秋露在草尖泛白时/玉米棒子褪去了绿衣裳/直奔向各个大街小巷/开始了阳光下镀金/思念像石榴一样饱满起来/月亮像月饼一样圆了起来/人们笑了/笑得比花朵还好看。在诗歌创作中,人们以意象为基本审美单元,因为意象可以高度凝练生活感悟,又能具象地引起人们视觉感觉的回响,能否把内在的情感转化为意象,这是检验一个诗人艺术才能高低的“试金石”,可喜的是,这本诗稿中有涛峰独创的很多意象。

  我是一只布谷鸟
  年年岁岁向天地间做丰收的喜报
  南北跋涉,万水千山留下我的影踪和声音
  生生不息,我只歌唱生活的富足与美好

  谁能逃出时空的浩淼
  谁又能躲得过命运风暴
  死亡也不足以
  让我驿动的心有丝毫动摇

  我是一只布谷鸟
  岁岁年年向天地间作丰收的喜报
  青天为我明媚
  大地因我荣耀

  从上面这首《布谷鸟之歌》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涛峰并没有自卑自怜,自甘沉沦,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他善于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苦心孤诣,潜心创作,诚笃勤奋,厚积薄发,才“十年磨一剑”,向读者朋友献上了这部沉甸甸的诗稿。

  通览他的诗作,可以看得出他比较年轻,很有艺术潜质,也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当然也有捕捉创造意象的能力。但凡一个热爱生活和家乡的诗人,他更不可能缺少博大的情怀和和珍贵的爱心。因此,我非常看好涛峰,假以时日,我相信他会创作出更具生活底蕴、更有艺术震撼力的诗作来。




2#
发表于 2017-9-11 22:0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写的真好,学习了!
3#
发表于 2017-9-15 06:01 | 只看该作者
从作者的生活入手,剖析作品,视野开阔,分析透彻。
拜读,谢谢赐稿。
4#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9:42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珍 发表于 2017-9-11 22:05
老师写的真好,学习了!

感谢爱珍来读。常来学习,你会有进步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9:44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7-9-15 06:01
从作者的生活入手,剖析作品,视野开阔,分析透彻。
拜读,谢谢赐稿。

谢谢您的鼓励。这是应邀为朋友将出的诗集而写的序言。
6#
发表于 2017-9-20 19:52 | 只看该作者
读诗读得多了,一般的句子很难进入感觉。能为所动的诗句,就是有了内心的碰撞和触动。欣赏,体会。
7#
发表于 2017-9-22 13:47 | 只看该作者
范老师您好,您讲的“诗歌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幽兰深表同意啊
8#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8:47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 发表于 2017-9-22 13:47
范老师您好,您讲的“诗歌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幽兰深表同意啊

感谢您的认同。问好您!
9#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8:48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7-9-20 19:52
读诗读得多了,一般的句子很难进入感觉。能为所动的诗句,就是有了内心的碰撞和触动。欣赏,体会。

感谢您的阅评。向您学习!问好了
10#
发表于 2017-10-9 15:57 | 只看该作者
范老师的评论非常亲切,轻言细语,娓娓道来!
11#
发表于 2017-10-19 16:59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见老兄了,柯南问候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0:40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 发表于 2017-10-19 16:59
好久没有见老兄了,柯南问候

问王老师好。尝试着写了几篇文评,为四位文友写了新作集的序言。有时间来我们这边感受一下。有蒲松龄、范仲淹、李广田、李清照故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0:41 | 只看该作者
翠微 发表于 2017-10-9 15:57
范老师的评论非常亲切,轻言细语,娓娓道来!

感谢您的阅读,多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4:49 , Processed in 0.0584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