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儒家思想中的“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7 2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儒家文化自五四时期被批判为“封建礼教”,礼似乎成为了束缚人思想和行为的桎梏。那么儒家文化中的“礼”到底是指什么呢?是一种道德的约束还是自由的束缚呢?本文从礼的起源、礼在儒家经典中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分析一下。

  孔子称他那个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所倡导的儒家文化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复礼”。《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儒家思想中最高的修为境界。既然那时候是礼崩乐坏,需要复礼,那原来的礼是什么样子的?这就需要看一下礼的起源。

  “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礼记·标题疏》),表明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夫礼之初,起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辞其敬于鬼神”《礼记·礼运》。随着祭祀仪式的日益复杂,在仪式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便日益系统化,并开始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制度。这个制度后来便被称为“礼”。“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许慎《说文解字》)。最初它是一种盛放祭品的器皿,而后演变为祭祀活动的仪式规范,再后来发展成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以及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

  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礼记》载, “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礼记正义·明堂位》)由于严格的制度规定和详细的礼仪制度,西周出现了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清明景象。诚如《左传》所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

  可见,不论是对国家的统治还是对人民的行为约束,礼都起到了非常完美的作用。然而,随着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社会又变得动荡不安。既然,礼于国于民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礼在孔子的概念中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

  礼首先是一种严格的制度,这种制度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同西周时的礼乐制度一样。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一直是“礼治”为主“法治”为辅。是礼而不是法在维持着整个社会生态的正常运行。这种制度包含了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中的礼仪。

  礼用于治国和事君。如“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充分说明了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要大于法的作用的。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君臣之间的礼是相互的。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可以看出君对于礼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的稳定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对于违反君臣礼数的行为,孔子是非常痛恨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虽然起到了各方面的约束作用,但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孝道和祭祀礼仪方面。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道就是不管生死都要严格按照礼来对待父母。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孝道。明确了家族制的领导关系。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他对祭祀制度的重视程度。这种近乎死板的制度化的祭祀程序,在孔子看来,正是对礼的强调和对人们孝道的考验。

  在制度之外,礼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境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做到仁,而只有做到了仁才能做到礼乐。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这段对于礼之本的对话中,孔子认为礼就是要不贪图奢侈富贵,固守简朴但却不能改变祭祀等礼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句话则把礼是为了诸多美好品德的基础,一切品德都要在礼之上方可展开。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在后世流传甚广,在一些影视剧中常常被一些酸腐文人提到,在现代看来显得呆板可笑。但其实孔子本意并没有那么死板,只是强调了在言行中应该注意礼,而将其奉为圭皋的后世书生们显然是太过教条了。

  礼在封建社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即巩固了国家统治,又维系了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拼图的粘合剂和润滑剂。不可回避的是,封建社会中的礼的确存在一些弊端。如君臣之道中的礼,太过强调臣对于君的服从意识,这当然巩固了皇权但也大大削弱了政治上的民主。国家的一切政策决策完全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这显然是礼作为政治制度的副作用。在父子之道中,这种严格的“父子”关系虽然巩固了孝道,但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民主,造成了许多悲剧。

  如果就此彻底否定礼,认为礼就是自由和民主的束缚显然也是偏颇的。如文中所言,礼作为一种制度之外,其实是一种自发的精神修养。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逾越礼法。在现代的中国,礼的作用不但不应该削弱,反而需要大大加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而父母成为了他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家庭保姆。父母年老之后的赡养问题更是引出了无数纠纷。国人在国外旅游时随地吐痰、破坏景观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当然是个人素质的问题,但普遍意义上来说也是礼的一种缺失。

  因此,在现代社会对待“礼”的理性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掉那些限制民主和自由的刻板规矩,但保留其“文质彬彬”的内涵精髓。让礼重新焕发生机,保持其在社会生态中应有的巨大作用。





2#
发表于 2010-1-17 2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04 编辑

作者论述儒家思想中的“礼”,深刻阐明了礼的起源发展,以及当时政治统治的作用,以及孔子为礼所做强调的叙述内涵,同时也就时代特征辨证地认识礼的作用。文章说理透彻、明晰,令人信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20:51 , Processed in 0.08385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