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月怅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是抱残守缺还是求仁得仁----也论伯夷叔齐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9:41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7-10-5 19:31
文章之外,同样精彩。
前头发现,今天江天的新帖很少,然而今天的帖子都高质量。
特别欣赏文末提的信仰。 ...

谢谢朋友光临,问好!
17#
发表于 2017-10-9 10:40 | 只看该作者
自古君有君义,臣有臣道,各自内心的不同所表明的坚守点也不同,一方面是信念,一立面是环境,诸多影响会有选择与感观的不同。伯与叔的选择是信念的产物,也是个人的坚守,至于对错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却是值得欣赏的,为特有目的选择生死,也会在特有的时间段给予认同。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3:08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10-5 23:54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佩服。学生也在此再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一谈让位,当一个国家 ...

闫老师太客气了,千万别叫我先生。我的年龄比您小,您这样称呼我,让我很惭愧。您的文章我拜读过几篇,文思泉涌,观点独到,我要向闫老师多多学习。我这人性子比较直,如有冒犯,请老师谅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我只是就事论事,评论只针对老师您文中的观点,没有针对您个人的意思,相信闫老师也不会在意我的唐突。
我在文中说过,评论历史人物,不应脱离时代背景。彼时的国家观念,和汉唐时期不同,和现在的国家观念也不同。所以我非常不赞同后世儒家对周秦时期人物的评价,我喜欢史记的原因就在于,史记是经过司马迁大量的考证所著,不脱离时代背景著史并评价人物。打个比方,上面有位朋友列举伍子胥,后世一些腐儒对伍子胥多有非议,但是在伍子胥那个时代来看,伍子胥的所作所为很多人是赞同的。比如伍子胥的朋友申包胥,他对伍子胥复仇行为的态度是“勉之”,但也认为伍子胥的方式(例如鞭尸)过度了,伍子胥也清楚这样做是“倒行逆施”,并且对申包胥兴复楚国的行为也不抱有反对意见。按孟子离娄篇中的观点,伍子胥做的事情符合大义。先周时期,如果君主不仁,那逐君及弑君并不是一种罪恶,孟子学说之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代表那个时代的部分价值观。所以彼时的道德及国家观念与汉之后不同与现今也不同。从这一点上来看,孟子的学说在后世不受君王(包括朝鲜、日本)待见的原因也在于此。
回到伯夷叔齐,如果扣史记的字眼,叔齐继位只是老国君自己的意思(父欲立叔齐),没有认为其“贤”的记载,我个人观点,立叔齐此事更像是晋献公立幼子废申生事,凭的是国君好恶。另外,立贤这个概念在古时定义很模糊。举个例子,以清康熙时的九王夺嫡故事,八王的贤名要高于后来的雍正,但康熙帝却认为八王是沽名钓誉之徒,可见古时对“贤”字的定义本身没有明确的标准。
再就是孤竹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具备一个国家的概念,从周朝建立诸姓分封时对孤竹的打压及齐恒公助燕伐山戎至孤竹的故事来看,周朝建立后,对孤竹的定义是夷狄之类的存在。我个人认为孤竹更像是一个部落存在,而不是国家。在商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华夷之分,周自古公迁都之前,周也相当于一个化外部落。周人迁徙后,周朝是打着上古仁政的旗号立国并笼络其他势力,其实是用阴谋的手段灭商,商朝灭亡后,周花了很多年才彻底平定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周武伐纣的名义也很牵强,所以周朝建立以后,为解释代商的合法性,周人用天命观将神灵世界的解释权抓在手中(商朝重巫)周王也就升格为天子,周王分封的诸侯在西周时期更多是以半军事化的状态存在,分封权不在诸侯手中。直到西周灭亡后步入春秋时代,周室衰弱(周平王破坏了秩序),诸侯才开始向治国型的政权过渡,诸侯成为真正的国君,诸侯国走向世俗治国政权,诸侯手下的众卿可以凭军功获取封地。在商末,伯夷叔齐代表了一批人的观点,那就是仁义的周是天下共主,西伯是圣人,他当政后天下应该是大同的,所以他们为了政治理想去投奔周,这就是他们当时的国家观念。

再说说愚忠,商末帝辛连年频繁的对其他势力进行征伐,对天下人来说是暴政,苦商久矣。而且商朝这个政权很有意思,基本的制度存在各种矛盾,遇到大事通常以祭祀问巫的形式解决。本身商灭夏的名声也差强人意,所以商汤在立商朝后,凡事很谨慎,俘夏主只是流放遥尊,逢旱灾都差点以罪己和自焚的方式来换取好的名声。所以伯夷叔齐认定的方式的是那种尧舜禹之前那种权力和平演变,不想看到以暴易暴的方式是不希望看到民众流血,这是一种理想,也是对一种上古传统的向往,他们是以民为本。周文王时期的周,具备他们的希望(大部分势力支持,笃仁),认为理想可以实现。所以当周武伐纣时,二人认为周武王是在倒行逆施,与周所提倡的仁义不符,以不仁伐不仁。他们只是忠于理念,不是政权,二人的劝谏是站在立场的角度是无私的。

再说说不食周粟,我在文中说过,周代商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很多制度通行于后世,周的文化也融合了很多氏族,对华夏与夷狄进行了定义,为后世的秦汉朝打下了一个基础。没有周的文治之功,估计华夏大地各个势力只能像希腊城邦那样存在,后世想成为大一统估计还要花上很多时间。这是从政治发展上,应该肯定的地方。
从文化思想论,作为贵族,伯夷叔齐是读过书的,对道德的意义有深刻理解。周代商与商代夏的情况不太相同,商汤伐夏,俘获其君而流放,并在其生前仍尊其为君主,直到夏君死至景亳大会才为诸势力(含夏)推举为天下共主,商以后对汤的行为称为革命;而周武伐纣,与商相比在于形式意义上的不同。商纣自焚死后,史记记载周武王“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并送入周太庙祭拜先人。君主已死,我依然要斩下你的头,宣扬你的失败,把你的头作为最高的祭品。周以仁义立国,武王伐纣后的举动意味着政权和道德分道扬镳,暴力可以解决一切。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开端,西周中后期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演变为实力及暴力决定一切,天下征伐不休。大家明白,“仁义”只是幌子,阴谋才是实质,暴力是最简单收益最大的方式,为了权力,致天下苍生流血也在所不惜。
周之前,共主需要采取禅让的方式,大家没意见;后来当共主采取儿子或弟弟继承的方式,大家也默认;等到周武王采取干掉君主的方式(斩头祭旗),大家都动了心思,对权力的渴望意味着民贵君轻的方式发生改变。为了自己的目标,流血算什么?所以伯夷叔齐感觉只看到将来会有更多的流血而看不到和平的未来,所以选择死亡。
至于沽名钓誉说,并不是很赞同,在周朝建立后,周朝流传下来的各种官方政治、思想文献上,丝毫没有提及伯夷叔齐。真正赞许伯夷叔齐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只有孔孟和屈原寥寥几人,所以司马迁才说出得“夫子之名益彰”的感叹。说实在,二人离圣人的境界还是有差距,但是他们的理想和坚持却让人尊敬。
韩愈的伯夷颂里有一句“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在古代乱世,当士人生不逢时,理想信念政治主张不容于世,甚至遭到迫害时,他们需要找到一种佐证他们坚持的精神。我个人认为,伯夷叔齐是坚持自身信念的先行者,他们不食周粟为后代知识分子的坚守做了一个表率,我想,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不觉言之多矣,担误老师时间了。我年轻,气度涵养多有不足之处,盼老师勿怪。期待闫老师新作,愿闻明教,顺颂公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3:41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7-10-9 10:40
自古君有君义,臣有臣道,各自内心的不同所表明的坚守点也不同,一方面是信念,一立面是环境,诸多影响会有 ...

谢谢木兄雅评,问好!

木兄博古通今,一直很羡慕木兄文采,期待木兄新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0:50 , Processed in 0.07188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