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795|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巴山蜀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14 09: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7-10-17 16:07 编辑

                                                                                 巴山蜀水

                                                                                 文/于文华

  翠竹与松柏,绿水与苍翠构筑的绿色鲜活世界,让来自西北荒山秃岭的我大饱眼福,像是观赏到一部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风光记录片——体味到至纯至美的视觉享受,感知到巴山蜀水的物华天宝。

  的确,生活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离家原来越远,眼睛景致却越来越新鲜、灵动、鲜活而滋润起来。旅行之目的,大概在于从平日压抑、忙碌、繁杂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带给人一种自有洒脱、快乐随心的愉悦和惬意。人总是向往远处的风景。陌生的、遥远的、耳闻目睹的、文字与图片、电影电视及报刊杂志风景片中闪现的美丽图景,一一从眼前掠过。目光所及的一切:田野庄稼,青青玉米林,翠绿树木,流淌的河水,弯曲的山谷,独特的民居,高楼大厦,沟坎与道路……都变得亲切而宁静,包括天上悬挂的一轮月亮。早先脑海里与印象中那些空谷传响、蝉声如玉、雨打芭蕉、绿肥红瘦、青山绿水……的描绘,如今终于找到了注解与佐证。原来所有的词语都并非空穴来风,都有相对应的景色,虽然我曾经用沙枣花清亮的眼睛观察过天地宇宙,用紫罗兰敏锐的耳朵倾听过风雨私语,用丁香花纯洁美丽的鼻子嗅闻过苍山碧水气息,也用九月菊的绿色叶子感受过时光光阴的变幻,但是只有在今天,我凭借巴山蜀水的全部从容,才比较深刻透彻地领悟到了唯有与树木大地、河江溪流相交相融,方能够完全获得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人的记忆路径,首先通过眼睛来感知领略,尔后沿熟稔惯常通道,进入记忆与脑海凹凸不平世界。烟雨朦胧里,随旅游车沿曲曲折折、攀援而上的盘山道往峨眉山最高处金顶进发。沿途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疏密得当、脆嫩欲滴的视觉感受,比味觉与听觉更直观、更纯粹,也让记忆更深刻、印象更深远。

  旅游大巴车行赴峨眉山爬行途中,发现眼前的路全变成有颜色的路,忙问司机师傅这是为何?回答说为了防止司机产生视觉疲劳而有意涂抹的。尤其冬天,遇到下雪天,这种有颜色之路,会给司机提神与减轻一定负担。路标有一处小学,就问为何如此崎岖不平的地方,还有一所学校。健谈的司机侃侃而谈,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有些少数民族的老百姓不大愿意搬下山去,而其后代的教育就需学校完成。据说这儿有七八位教师,但学生只减不增。有些挣了钱或见识提高的村民,将孩子送往山下的寄宿制学校。而颇有意思的事情是,这儿有不少的义工,并非自愿前来,是当地政府与交通部门,针对酒驾司机的一项处罚措施:必须到这所小学当义工一个月。且负责护送学生的上学、放学。路长却由学生担任。路长说何时走,负责护送的路员就必须走。安全将学生护送到家后,由路长(即学生)签字后,护送者方可返回。若路长故意刁难不签字,则不能返回。这样的任务不能不说费时费力,还需和小家伙们费一番周折。你说,谁还在以后的时日里敢以身试法呢?

  在细雨霏霏里,随男男女女的游人,跟着导游的脚步,亦步亦趋的向普贤菩萨金顶攀登、再攀登。我虔诚的攀爬在一级级往金顶而上的台阶,人们或结伴而行,或随团出行。风景优美绝佳之地、名山大川,往往人迹罕至、路途遥远,但却是出家人修行成道的最佳之地。尤其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古代,深山密林、幽静安宁之地,自可逃离世俗红尘,避开灾祸危难,只要心中安然,耐得住寂寞,自可虔诚安详、修行问道……虽则时常勾首弯腰、膝盖酸疼,但却在一步步抵达心中的理想之境——攀登向金顶迈进的阶梯,就需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半途而废者只能前功尽弃,无缘领略会当凌绝顶的美景。虽有水汽笼罩,能见度又差,但所有人都是不到金顶不罢休的步履,也许作为凡夫俗子,谁都渴盼佛光普照,谁都希望身临山顶欣赏其境,如此一想:心中不觉陡升往上走的勇气和力量——虽在烟雨朦胧里,金顶依然显得那么圣洁和光辉。

  尽管天下着蒙蒙细雨,看到几个身背沉重器物的挑山工,依旧不管不顾在行走。一个脚穿黄球鞋,头发花白,约莫50多岁的汉子,脚步均匀的走了几步,背着一竹筐的建筑材料,将身子斜靠在墙面上歇息。我问他们如此辛苦,费用如何结算。他擦擦脸上的汗珠,客气答道:“不论啥物件,每100斤按50元计算……”我又问他那一背篓有多少斤。回答说差不多有200多斤。想我和他年纪和身体差不多,仅背几瓶矿泉水和雨伞,乘坐游览大巴,从半道上才开始往上爬山,感觉每跨上一个台阶,都非常吃力。而一年大多数时间基本辛苦奔波的他们,为了生活的安逸舒适,为了儿女的幸福未来,差不多每天要背几趟重物,攀爬台阶,气喘吁吁,就为了挣为数不多,却安身立命的钱。另一位胖胖的中年汉子,见我慈眉善目,态度和蔼,用专门支撑的一个特质拐杖,在台阶边支住背篓,笑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来自天马的故乡武威……他自自然然接茬道:武威,那可是好地方。我到那儿打过工。四季分明,蔬菜便宜,人也很实为地道……我只能浅笑:那有你们这儿好,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云雾缭绕,徐徐袅袅,置身其间,宛如仙境……吸引天南海北的人前来游览、观光、游玩。

  即将登上金顶前,看到两侧有排列整齐、气象森严的两排白象,不由得肃然起敬。在我有限的游历和学识中,名山大川中,有这么多大象者不多。这里所有的白象均有6根象牙,一侧白象背着佛教的法器“玉如意”——据说佛教中白象表示心地清静,修行勇猛稳健,而象背如意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而另一侧大象背的也是佛教的法器“盘轮”,寓意人有生死轮回。

  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金顶搭起了一个一览众山小、高处不胜寒的绝佳平台,从而客观、立体、具象、冷静地把眼前变幻莫测、朦朦胧胧的生命景观一一刻录进自己的脑海乃至心灵之中,再籍由记忆消化吸收,演绎出或抽象或质感的点和线,立体化、有声有色地点缀在影响深刻、震撼内心的那一层层重叠面上。一团团绵绵的白云,从山下冉冉聚集、升腾、围拢,瞬息间演变为茫茫一片,金碧辉煌的金顶隐隐约约,连隔几步之遥的人也模模糊糊——无形之中自然就有了登临仙境的飘渺感觉。身体好像凭籍虚无飘渺的力量,被托至空中,随着云团与风的流动,心灵似乎被无形之中所掏空,逃离滚滚红尘,进入一种虚幻的境界之中。没有乘坐飞机遨游云朵之上的体验,但此刻大团大团可触摸、可感知的云朵汇聚成浩瀚的海洋,一直延展到似乎无穷无尽、遥不可及的天边,远处时隐时现的峰峦,像一叶扁舟飘浮在云海之上。就想:只要星移斗转还在继续,只要日月穿梭的岁月之梭尚在转动,那么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就会穿过玉石雕琢的大象、背山工肩背手提修筑的亭台楼阁,葱茏树木乃至虔诚修心的和尚,以及经年累月观光游览的游客,会永远留存于灵魂,进而从容见证岁月沧桑、生命珍贵!所有生命不过是宇宙时空里的一个瞬间片段。瞬间的精彩是照片,休闲旅游是创造相片的照相机,一次次快门的启闭声,连接成行进路途上的脚步。而一个个被捕捉、被按动的精美绝伦的瞬间,组合成了一次旅途颇为难得的回忆与留恋。站在散发金光,从那个面都可看见佛像的金顶,情不自禁想起大诗人李白:“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美诗句。只有当你登上金顶之后,看着眼前的风景,才真正能体会到诗所描绘的独特绝妙之美!

  上山途中,导游一再吩咐,不可招惹峨眉山的猴子,不能穿鲜艳的尤其红色衣服。一般见到猴子的机率很少,但若碰到,最好不要给零食……路上果真未曾见识峨眉猴的尊容。但在下山途中,一行人有幸见到了十几只被称为峨眉山精灵的猴子。峨眉猴比平常见到的猴子身子壮实,且对人毫不陌生,一副波澜不惊架势。嬉闹顽皮、憨态可掬,好似极通人性,见人波澜不惊、司空见惯的样子,给人一种与人相亲、与人同乐的感觉,平添了旅途的惊喜与快乐——它们有的在平房屋顶上灵活自如的攀爬,有的在附近的树枝穿梭。一个成年猴更是旁若无人蹲在地上,拣拾着游客扔给的香蕉与面包,吃的津津有味。见游客拍照留念,也不避不让。不大一会儿,旁边钻出一中年男子,呼啸一声,长鞭地上一甩,猴子个个惊慌失措,赶紧从屋顶与树枝间跳下来,急急忙忙溜向远方。

  若说登临峨眉山是一条朝圣、拜佛之路的话,是一条心灵与灵魂得到洗礼与锻造之路的话。那么,去都江堰则是一条温习历史的缅怀之路,一条触摸成都平原由初步欣欣向荣到强盛繁荣发展之路。据说都江堰还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历史悠久、效益巨大、历史遗迹留存至今,且生生不息发挥巨大作用的宏大水利工程。

  教过历史的我,不止一次向学生说过,都江堰是李冰父子造福四川人民的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它让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从古至今发挥着巨大作用。都江堰以灵动飘逸的姿态、奔流不息的呼啸、跳跃飞奔的力量、轰鸣不息的气息,让眼睛听见江水跌宕起伏的浪花声,耳朵看见流水欢快奔腾的逶迤姿势,鼻子捕获灰蒙蒙的天空下江水银色的元素,纷纷扬扬输送到我脑海里……而著名学者余秋雨这样描述都江堰: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随游人从一座廊式古木桥穿越而过,有不少当地人在桥边廊下休闲纳凉。据说夏天高温时,这儿成了居民避暑的最佳之地。导游告诉我们,桥修建于清清光绪四年,四川总督丁宝桢用修都江堰余款而建。它沟通了内江两岸,曾多次被战火与人为损毁,经多次修缮后,成为以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为一体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稍事休息,从亭台楼榭错落有致、花卉树木秀丽多姿的离堆公园穿过,看见有一圈装鹅卵石的竹笼。(据说江水湍急,无法在中流做堰。李冰百思不得其解,后看到江边洗衣服的女子,受启发使奔流的江水得以驯服),而三根铁牛模型,据说是当年李冰测水位使用的。紧跟游人步履,走过摇摇晃晃、一步三颤的“安澜桥”(亦称夫妻桥)的索桥,沿水泥台阶走进香火袅袅的二王庙。再随络绎不绝的人流,走过一座稍长的水泥桥。一路上导游兴致勃勃告诉我们:都江堰工程之伟大,不仅在于其工程量浩大,而更在于水利史上的科学性。工程采取中流做堰之法,把岷江水科学合理分为内江和外江——各取所需,各有所用。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既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又免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多万亩农田。

  看见远处一条并不起眼的慢坡堤坝,从远处奔流而来的江水,到这儿变成了温顺乖巧的灵物——大多流向了清澈江中,少数则乖乖翻过堤坝,流向另一则平缓之地——将泥沙沉淀下来。积淀的多了,被人挖走。而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堤坝,有效解决了泥沙淤积的顽疾,彻底坚决了夏季洪水泛滥成灾的难题。导游用旗子指着远处,颇具感情介绍说:那就是有名的飞沙堰。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巧的是这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岷江放荡不羁的野性,在这里完完全全被李冰父子驯化了,温顺地润泽着成都平原的万千生灵。而其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部分又相互制约、互相牵制,导致江水无论是汹涌还是平静情况下,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都是限量限沙的水,确保了成都平原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出的科学水平和科学态度,也无不让后人扼腕。它所积累的治水“三字经”,至今仍是都江堰治水遵循的准则。以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置身于树荫婆娑、蝉声如雨、鸟雀鸣唱、生命恣肆的世界里,眼睛变成了放大镜与摄像机,想一股脑儿将全部的印象,拍摄、刻录、存留于脑海之中。在成都平原,树木与山水给我的感觉全是生机盎然、生机勃发的,是隐忍安静、自在本分的,是脆嫩鲜活、枝叶水灵的。在我有限的感知世界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蜀地山水也处处绽放着鲜活翠绿的生命活力,而不像我生活的西北,岁月一步入冬的年轮,眼前就是枯寂萧条、灰暗寂寞的所在。以至于从成都回来好久好久了,手机相册里南国秀丽风景栩栩如生、鲜嫩活泼的图景,仍不时从镜框里伸出一只只可爱友好的小手,将我重新拽入沉思、回味、咀嚼之境,领着我的躯体乃至身心,飘飘悠悠,时常荡进水乡泽国有声有色的图景中而流连忘返、乐于思蜀……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30.jpg (406.98 KB, 下载次数: 1345)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30.jpg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805.jpg (234.41 KB, 下载次数: 1412)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805.jpg

评分

9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7-10-14 10:57 编辑

    今天终于有点时间,将零零碎碎写就的关于成都游玩的一篇文字呈现出来,请各位版主及文友批评、指导!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13.jpg (160.09 KB, 下载次数: 1273)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13.jpg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22.jpg (182.86 KB, 下载次数: 1206)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22.jpg
3#
发表于 2017-10-14 10:41 | 只看该作者
被几趟——“背”?
相信于老师已经很仔细了,但漏网之鱼难免。我的文章更多。
4#
发表于 2017-10-14 10:45 | 只看该作者
峨嵋山与都江堰,成都的两大著名景点。千百年来书写的人何止千万?作者另辟蹊径,从自我感知最深处出发,给了我们一个别样的,有着广阔思绪的快乐之旅。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7-10-14 10:58 编辑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7-10-14 10:41
被几趟——“背”?
相信于老师已经很仔细了,但漏网之鱼难免。我的文章更多。

   谢谢梦儿版主第一时间的点评与指导,请多多指教!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47.jpg (321.71 KB, 下载次数: 1272)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47.jpg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814.jpg (487.12 KB, 下载次数: 1164)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814.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7-10-14 11:01 编辑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7-10-14 10:45
峨嵋山与都江堰,成都的两大著名景点。千百年来书写的人何止千万?作者另辟蹊径,从自我感知最深处出发,给 ...

    写了好久,上周粘贴了,但不知何故说无法上交,因里面有些话语估不大适合,修改后终于提交成功了……多谢指导及点评,祝福周末快乐!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13.jpg (160.09 KB, 下载次数: 1265)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13.jpg

微信图片_20171014103013.jpg (391.12 KB, 下载次数: 1241)

微信图片_20171014103013.jpg
7#
发表于 2017-10-14 14:00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10-14 10:50
写了好久,上周粘贴了,但不知何故说无法上交,因里面有些话语估不大适合,修改后终于提交成功了…… ...

有时候只是个别敏感字眼儿。纠枉过正,有时确实让人很抓狂,很无语的。
8#
发表于 2017-10-14 14:02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10-14 10:49
谢谢梦儿版主第一时间的点评与指导,请多多指教!

我哪有资格指教于老师啊。尽一份责罢了,您懂的。
9#
发表于 2017-10-14 16:58 | 只看该作者
风景在远方,也在别处一点不假啊。这样的文字,读来会引诱人瞎想,是不是也应该去看看仙境一样的巴山蜀水,多有趣味,而后心里就多了无数对美景的满满期待。
10#
发表于 2017-10-14 17:1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字,让我想起很多旧事,尤其是那张人南广场的图片,小时候,常在那里玩耍,那地面上还印有我的足迹。好多年没去了,太熟悉,反而会忽略。对于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来没有认真写过自己的故乡,真的很惭愧!峨眉山,在那里读过两年书,从没有爬上过金顶,那时候感觉离自己很近,反而没有兴趣,人的心思确实很复杂。近的不想看,远的还特别向往
问好于版!

点评

无限风光在远处……  发表于 2017-10-15 01:55
11#
发表于 2017-10-14 19:57 | 只看该作者
于老师巴蜀一行,回来后果然有所收获。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能下笔为文。于老师二者兼得,将巴蜀山水细腻写来,我们读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本人无缘去远游,只好在老师文字中领略名山大川的景色了。欣赏学习!
12#
发表于 2017-10-14 20:30 | 只看该作者
文华版主去四川旅行了,真好!我们有美文可读了!
文章写了峨眉山、都江堰两处景点,这里我去过两次,都是美丽的景致。用叙述的笔法把一路见闻写得很生动,让我想起以前去时的情景。
峨眉山第一次去的时候,还在金顶上看到了佛光,真是难得呢!第二次去,峨眉山的猴子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害怕得不行,没敢拍照。
我感觉,都江堰更美好些,文华版主也教过历史,幸会呢!直到现在,我都以此为生,呵呵
13#
发表于 2017-10-14 21:57 | 只看该作者
于版巴蜀之行收获不小。常言说:风景在远方,更是在心里。于版细腻的文笔将巴蜀山水介绍的详尽,读来如身临之境,令人向往。可惜峨眉山、都江堰两处景点我是都没有去过,只能在老师文字中领略其美景了。
拜读欣赏,问候!
14#
发表于 2017-10-15 01:31 | 只看该作者
g高人林立 。。。。。。。。。。
15#
发表于 2017-10-15 01:57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精彩旅行,雅致文笔,跟随老师一次免费旅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0:36 , Processed in 0.06063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