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14|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想起故乡的酸木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 0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起故乡的酸木瓜
  
  李有旺(回族)
  
  阳春三月,读到《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句子,禁不住想到了故乡枝条交错棘针丛生的酸木瓜树,便由此及彼地想到了那小朵小朵状如喇叭的血色的酸木瓜花,以及马上就令腮帮子酸水泉涌的酸木瓜果。
  
  酸木瓜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属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果酸;成树高达2米,具枝刺,属云南特产的古老古树。据考证,原产地就在我的故乡滇西南。立体性气候特征显著的故乡,除却低海拔的热谷区域,酸木瓜树在故乡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几乎都随处可见。不知产于何年何月树龄几许的酸木瓜树也很多,我们家就有一株酸木瓜树的老寿星,盖如巨伞,弯弯扭扭的枝条交织成一个巨大密实的刺球,直面飞来的鸟都会惊叫一声绕道飞走,水桶粗的树根布满沧桑的年轮和树眼。鲐背之年的奶奶说,自她记事起,那一株酸木瓜树就是这样子了。酸木瓜树极易成活,初春未花的时候,随便砍一杈酸木瓜树枝,插在有土的地方,浇上点水,就能成活。由于酸木瓜树身具枝刺,故乡人常常喜欢把酸木瓜树栽在田边地脚当篱笆使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猪鸡了牲口了想钻进田地里都很犯难。
  
  春暖花开,酸木瓜花也在春天适时开放。绽放的花朵只有啤酒瓶盖般大小,却红得似火,美得醉人。一朵朵酸木瓜花招摇在枝头,向春风放送着飞吻,像红唇一样性感一样润泽的花朵,常常引来蜂飞碟舞,把平实的乡村装扮得分外妖娆。记得小时候,和我一般大小的女同学,在酸木瓜花开的时候,常常喜欢采摘几朵鲜红的酸木瓜花扎在小辫子上,让殷红的酸木瓜花开放在发间,平添了几分活泼美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时我在省城工作的姑妈,有一次带回了像洋娃娃一样可爱的表姐,表姐看到酸木瓜花,就嚷着让我给她采摘酸木瓜花,我不顾棘针伤手,为她采摘了很多酸木瓜花,还别出心裁地为表姐制作了酸木瓜花项链和手镯,表姐脖子上戴着酸木瓜花项链,手上戴着酸木瓜花手镯,高兴得欢奔乱跳乐不思蜀,还让姑妈特意带着她到当时集镇唯一的一家照相馆照了很多照片。酸木瓜花很小,却很美。很小很美的酸木瓜花,虽然很受故乡人喜爱,但在具有打歌唱调传统的故乡人的山歌调子里,却见不到酸木瓜花的影子;在地方文化人收集的民谣歌调中,也见不到酸木瓜花的只言片语,很是让我奇怪。但我又想到和酸木瓜为邻的故乡人,同样和酸木瓜花一样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乡村,他们同样和酸木瓜花一样美丽,而有时候美丽并不需要赞美和记取,想到这里,也就觉得不奇怪了。
  
  酸木瓜花的花期持续一周多时间,而且是次第开放的。等花朵在春风中枯萎,花蒂就派生出了细小青碧的果子。果子在源源不断的给养中,在褐色的枝头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等果子长到拇指般大小,我们地方称为“酸木瓜的儿(酸木瓜幼果)”。酸木瓜的儿很受地方人喜爱,在烈日的炙烤中,用酸木瓜的儿糌着辣椒盐巴芫荽等作料吃,酸香可口。此时的酸木瓜的儿又脆又嫩,果仁细白如米,吃的时候,无须去皮,可以整个就着作料细嚼慢咽,会让人吃得口舌生津,不仅能消热降火,还能解渴饱肚。酸木瓜的儿是地方常吃的零食,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背着书包往学校赶的路上,往往就是边走边吃着酸木瓜的儿;到山里做农活的人们,也喜欢带着些酸木瓜的儿,干活前吃一些,干活累了休息的时候,把锄把丢一边,一屁股坐到红土地上,就会开始享用酸木瓜的儿。春播时节,正是酸木瓜的儿盛产的时候,因此,故乡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三月天气热哈哈,手捏锄把不想挖。若不想挖跟我去,糌吃木瓜做一家。”女孩子也许是天生好酸,不论什么时候,酸的食品和果实都能吃上一些。而酸木瓜的儿,最爱要数女孩子,故乡的女孩子就很喜欢吃酸木瓜的儿。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和邻居一个我叫军哥的男孩子到山上放牲口,他和同样是我的邻居的丽姐好上了。丽姐也常常到山上放牲口,也许是他们互相约定的原因,军哥和丽姐常常在一个山头上放牲口。当时军哥十八、九岁的年纪,丽姐也小不了军哥几岁,我比他们就小多了。军哥每天都要带上酸木瓜的儿和作料,讨好丽姐,我因此常常能沾光吃到酸木瓜的儿。有一天我和军哥已经把牲口赶到山上了,丽姐还没有来,我看着军哥手里拿着的酸木瓜的儿和作料,口水直流,军哥就是不肯给我吃,说是要等丽姐来了才能吃。好不容易等到丽姐赶着牲口来了,军哥手里拿着酸木瓜的儿和作料,一边跑向丽姐一边唱着调子:“扁担挑水两头挂,我边挂牲口边挂你。”丽姐看到了军哥手里的酸木瓜的儿,马上显得心花怒放,边接过酸木瓜的儿边回应军哥说:“人家给姑娘送鲜花,只有军哥送酸木瓜。”军哥看着丽姐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笑着唱:“酸木瓜的儿酸溜溜,军哥的情谊你莫丢。”丽姐和军哥最终喜结连理,后来,军哥常常开玩笑说,丽姐是他用酸木瓜的儿骗来的。
  
  在“夜热依然午热同”的夏季,满树的酸木瓜就成熟了。一个个碧绿如玉的酸木瓜,外形饱满,大如鹅卵,在满是刺针的枝头随风起舞,很是引人注目,很是赏心悦目。酸木瓜成熟的时候,故乡人就会将一部分采摘下来,放在家里的阴凉处,丢置个把月也不会干瘪,只是碧绿的表皮会慢慢变成金黄色,家里就溢满酸木瓜的芳香;长在枝头的成熟了的酸木瓜,果蒂紧紧地连接在枝头上,即便风吹雨淋,一时半会也不会掉落地上,在光合作用下,果皮也会慢慢变黄,没有人为的因素,就一直矗立枝头,只是秋风过后,随着寒冷逐渐加剧,会慢慢散失水分,呈现出饱经沧桑的褶皱来。中医认为,酸木瓜性酸,温。归肝、脾经。能疏通经络,驱风活血,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在故乡像父亲一样的中老年人,常常喜欢用成熟的酸木瓜切片浸酒服,用以治风湿性关节痛。酸木瓜成熟的季节,森林里的野生菌开始从土里频繁冒出,故乡人采回野生菌后,喜欢用酸木瓜炒野生菌吃,待野生菌和酸木瓜炒熟后,放上点切成小段的韭菜,味道极其鲜美。故乡人还喜欢用酸木瓜烹制各种菜肴,比如木瓜鸡、木瓜鱼、木瓜炖猪脚等等,因为有木瓜的介入,更加显得开胃爽口,美不待言。当然,成熟了的酸木瓜故乡人也喜欢糌辣椒盐巴吃,但由于果皮和果核很坚硬,就得削了果皮去了果核再吃。《诗经.卫风.木瓜》里提到木瓜的句子,大意就是“他送我木瓜,我拿美玉回报他”,虽然应该是“投桃报李”的最早的出典,但酸木瓜受人喜爱也足见一斑。
  
  由于故乡广种酸木瓜树,酸木瓜自然很多,多了就散失了市场,但故乡人却不以为意,依然喜欢种酸木瓜树,依然喜欢和酸木瓜为邻。毕竟,酸甜苦辣才是生活的真味,缺一不可。
  
  作者通联:677600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文联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3-1 07:35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没有见过酸木瓜,却在你细腻的叙述中了解了这种植物的特性。引入典故,更使得文章有了文化积淀。厚实而详实的一篇力作!精华支持。
3#
发表于 2010-3-1 07:39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08: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3-1 07:35 发表
虽然没有见过酸木瓜,却在你细腻的叙述中了解了这种植物的特性。引入典故,更使得文章有了文化积淀。厚实而详实的一篇力作!精华支持。

谢谢高兄加精华鼓励。问好
5#
发表于 2010-3-1 08:56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见过,但被朋友精彩的文字吸引,长了见识。好文!问好
6#
发表于 2010-3-1 10:11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起,稍后来欣赏!
7#
发表于 2010-3-1 10:14 | 只看该作者
见识酸木瓜,好文字!
8#
发表于 2010-3-1 11:23 | 只看该作者
先发张图片--酸木瓜
9#
发表于 2010-3-1 12: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3-1 07:35 发表
虽然没有见过酸木瓜,却在你细腻的叙述中了解了这种植物的特性。引入典故,更使得文章有了文化积淀。厚实而详实的一篇力作!精华支持。


赏读朋友的美文,问好!
10#
发表于 2010-3-1 13:25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读,欣赏后回复,问好李老师!
11#
发表于 2010-3-1 14:1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图片,欣赏着文章,就特别想品尝着。文章在记述酸木瓜的同时,就是一段过往岁月的回溯。看来这酸木瓜里所蕴涵着的本地风情还是很浓厚的。那些对歌,那些鲜活的场景真的让人即景生情、高情逸兴。支持精华!
12#
发表于 2010-3-1 14:50 | 只看该作者
有读头的文字。
13#
发表于 2010-3-1 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李有旺 的帖子

作者细腻生动的描述,使文章很有立体感,学习,欣赏。
14#
发表于 2010-3-1 16:26 | 只看该作者
“酸木瓜的儿酸溜溜,军哥的情谊你莫丢。”喜欢!
文章的味道一点都不逊于木瓜的香呢?
“很有读头儿”确实!李老师的每一篇关乎乡土乡情的美文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初学散文者值得学习、借鉴的。
尤其是语言的把握上的技巧很独到,在引用、暗喻方面更加彰显了自身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清新、厚重、耐人寻味!
拜读、学习!
15#
发表于 2010-3-1 16:35 | 只看该作者
老弟的文笔越来越感性了,读来令人惬意,好文章,欣赏并支持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8:06 , Processed in 0.17516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