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非同寻常的相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1 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独星僧 于 2017-10-21 15:44 编辑


非同寻常的相遇
——阅读小说《北京和尚》、《钢轨》的印象


       相遇是极其简单平常的一件事。现在有一种理论称其为“六度空间理论”,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交往,通过五次联系就能把自己和世界深度联系起来。


       我呢,特别相信这种说法,不知道是否有其更为合理的解释,我没有深究。不过,话说到这里,就我们自身而已,可否做这样一个假设:我们都有一个自己极为熟悉的交往圈子——也就是家庭和出生地的交往圈子;其次是通过家庭延伸出来的交往圈子,像亲戚和朋友关系圈;再次呢,由于求学原因或者工作关系又结识了一个圈子,即同事和同学关系圈子,这种交往圈子其实就是一个大扩散源地的开始;因为现代社会媒介——广播、电视、网络更不用说微博、博客的参与,使我们交往的圈子覆盖范围更是空前地由实时、实地、实人、实物交往一下子散播为虚拟交往,想想看这需要多大的跨越和进步,只不过我们只是享用科技和文明文化带来方便的同时并不大去深究其来龙去脉,好像我们应该享受一样,所以才对值得深究的东西漠然视之,见怪不怪了。


        在我来到宁夏之前,陈继明业已调往广东珠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听同学说过他的作品《一人一天堂》、《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自己也就跟着去看看他的作品,留下些或浓或淡的印象,保留在心中、脑中,仅此而已。


       季栋梁呢,在现当代小说的课堂上,间或听到过。在宁夏有“老三棵树”的说法,即陈继明、石舒清、金瓯等,还有“新三棵树”说法,即漠月、季栋梁和张学东等。能和他们在其作品中相遇其实是一种机缘。作品在沟通心灵的同时,给人以抚慰,如果能持久地发挥着它的艺术效果的话,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了。

         2011年《小说选刊》第11期的两篇选登小说,可以说就能给人这样的一种享受,一篇是陈继明的《北京和尚》,一篇是季栋梁的《钢轨》。


        《北京和尚》并非单纯讲一个和尚的故事,这涉及到小说表现的主题和小说表达的复杂内涵。越是简单的小说,越是不能轻慢其底层的暗潮涌动;越是容易看懂的东西,细细追究越就不可忽视其无意间暴露出来的严肃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何况这效果也许是作家有意做出来的,但是这又有何妨呢,只要是艺术化的手法。小说是讲故事的文体,诚然不错。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想成为优秀的艺术创作作品,那还需要多方面的训练,这是成为艺术作品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作家成为著名作家必须要负起的艺术勇气和担当。陈继明做到了,是否做得恰如其分,在每个部分、每篇作品中,我暂且不论,单就《北京和尚》而言,我相信其艺术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艺术创造在众多的作家中显得灼灼生辉,其艺术感染力得以在润物细无声中的作品滋养下得以凸显和展示。


       《钢轨》呢,单纯讲一个坚守的故事,说的是良师中学的校长孟庄然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冲击下,坚守着正义的立场,执着于自己的良知,毫无妥协的捍卫着学校一片净土,在其精神高地上孤军奋战,毫无妥协的余地,最后无缘无故、莫名其妙横陈在奔腾着的火车轨道上。铁路铺设的钢轨是物资、人员流动的依托;致富脱贫的钢筋铁骨,支撑现代化建设的脊梁;现代化交通的枢纽,承载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文明的延伸、社会音符的变奏等巨大的信息蕴涵。作者以《钢轨》命名小说,向我们昭示着什么,抑或是向我们警示着什么:是冥冥中的命运,抑还是不可抗拒的罪恶——官场的腐败、社会的漠视、道德的谴责、正义的缺席、生命的低廉、尊严的丧失、低俗庸俗媚编织着的陷阱。


       这样看来,《钢轨》远远超出单纯的定义。这是否有违我的本意,是否让我们感到羞愧甚至无地自容。这令我想起了陈继明的《北京和尚》的那段小小的创作谈来:

        “我给学生将话剧,讲到英国著名的女剧作家萨拉·凯恩,只活了二十八岁,死于自杀。短短一生写出过五出戏一部电影,最著名的是《四点四八精神崩溃》。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萨拉·凯恩的自杀,包括任何一个人的自杀,都不是个人事件。它真正的意义不在它自身,而在它的远端,在那些健康活着的人身上。


        讲课的当晚,我记下如下日记:萨拉·凯恩生于1971年,自杀于1999年,我出生于1963年,至今还活着。我应该庆幸,还是羞愧?”(《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第5页。)


        我并不想就陈继明和季栋梁做出什么高低上下的评判。作为读者,我没有这样的资格,但是有着自己的欣赏趣味;作为批评者,我缺乏这样的气质,但是我拥有独立的评判标准;一切的一切,自有其艺术带给人的可说是享受也好,是一种精神的扩张也好,是情感的移位也罢,我们领受着弥漫于其中的悲悯和无奈,还有忏悔和失落,抑或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别样情怀。
在对人生远景的凝望中,升华为个人心智的启迪和艺术化人生的追求也罢。净化的境界,确实是让人羡慕不已。可是芸芸众生,谁能做到?佛的无私无畏无惧,佛的慈悲和普渡众生,人性的善恶黑白,谁能察之秋毫?


        《北京和尚》的主人公可乘,虽然有着超常的神性佛性,但他更具有人的秉性常态,有着常人喜怒哀乐更为普遍的性情;和《钢轨》中的核心人物孟庄然比较而言,孟庄然更是一个典型化、神性化、理想化的反抗邪恶、冲击庸常生活、苟安于现状人的英雄,是个我们很容易想象的神性一样的大写那种完美人格的代表,这样未免带有一些虚构的泡沫,多多少少冲淡了我们对于这个人物真实面貌的信任程度。

          还是关于陈继明《北京和尚》的创作谈,陈继明接着说:

         “那个阶段,我正在写中篇小说《北京和尚》,写得很慢、很难,一天只能写一二百字,写了一两个月,还没够一万字。我不太熟悉和尚的生活,我原以为这是全部根源。


          关于萨拉·凯恩的上述日记,突然激活了我的思路。我顺着往下想,一个人削发为僧,也绝不是‘个人事件’,一个人因为任何个人原因出家了,都和他正欲脱离的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自杀者的脆弱,反衬出的可能是无数健在者的麻木一个人甘愿抛家舍业,去做一个和尚或尼姑,反衬出的东西更为深微。


         ‘出家人其实是战士,软弱的战士,静的战士,空的战士,自取失败的战士。出家就是用失败让那些自以为是为数众多的胜利者略略感到不安。’当小说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后,我预感,我可以写得顺一些了。《北京和尚》发表了,有不少人表示喜欢,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萨拉·凯恩,想起和尚,我还是有些羞愧。”(《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第5页。)


        艺术永远具有着一种探索魅力和诱惑力,这才造就了一大批有才情、有艺术感受的作家、有创造欲望的年轻人跃跃欲试。不管是大师的垂范也好,年轻人的初生牛犊也行,缺憾永远是一种美,没有断臂的维纳斯,哪里有艺术想象驰骋的空间?艺术追求有着大片的空白地带等着有才智、才情的作者,在这里一展身手,使我们的文艺百花园精彩纷呈、缤纷多姿。


       文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我们不同个性的作家、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个体生活经验,把握艺术规律,灌注自己的全部艺术才华,绘就时代多姿多彩的时代卷轴!


        期待宁夏作家,不管是走出去的还是坚守自己脚下的土地一步一个脚印辛勤耕耘不问收获的默默无闻者,在展示时代风貌、绘就时代宏图的艺术表现上有着更为广阔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更为灿烂优美的艺术诗篇,在人物塑造上更能别出心裁,充分反映我们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和特质。


        和《北京和尚》、《钢轨》的相遇,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我因此在论文写作中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谢陈继明和季栋梁带给我的宝贵的启迪。我们和世界的深度联系看来不是不可能的。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多年教师经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昌吉学院学报》、《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山东商报》、《躬耕》、《普州文学》、《安徽文学》、《新消息报》、《新华书目报》、《中华读书报》、《半岛都市报》、《永平回族》等刊物。


2#
发表于 2017-10-24 09: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非首发可以发到专门的版本,江天漫话还是以原创首发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10:19 , Processed in 0.17651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