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63|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写作——读萧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8 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一直觉得,人终究应该是文化的动物,个人的感情实际上往往是一种社会的感情,一己的心理路程、情感世界大都要透视和记录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丰富的大千世界,这在作家的文字表达中应该给与善待。所以,跟擅于表达“观点”的激进读者不同,或可是出于女性读者的立场,我读中外名家(作家)的作品,基本不会用“今天”的眼光去挑批他们那“旧时”作品之“错”,而是将“问题”的症结跟社会背景挂钩,尤其是对中国的作家。也应该自知说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我之“善待”“旧时”作品,客观一点说,除了是走“中庸”的路线外,至少还有个众人皆知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运动等因素。作为“驯服”工具,我同情于中国的作家们(特别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他们(更多的时候)为了遵循自己的认识和良知,在各种迂回曲折的路线和思想斗争中,能保证脑袋的完整就算幸运了。然而,毫无疑问地,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作家(人文知识分子)理应为社会提供思想建设和参与推动职能,是以保存种种文化基因,并责无旁贷地记录历史。当然,在表达和记录的同时,知识分子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倾向和尺度。在众多耀眼的知识“明星”中,我想说的是:萧乾没有这个明星“待遇”,同时,他也不是一位如我所说的用来“同情”的作家!这位1910年出生前就失去父亲的孩子、震荡于四十年代欧战时驻英的年轻战地记者、又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作家,拥有自己的风骨和建树,磨难面前,用淡泊以平和之态处事,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职业操守,艰难度过了一生坎坷与曲折的遭际。跳过作家青年时期的辉煌,监狱跟牛棚几乎夺走了他的黄金写作期,而过往的一切灿烂,却能在老年的时候微笑于平淡。

  文人多有相轻,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作家的通病,直到今天!萧乾和郭沫若的矛盾一直以来可以说是文学界的悲哀——在这里,我没有“评判”两位知识分子谁是谁非的用意,但是,读萧老,我们实在不能也无法跳过这个细节。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郭沫若的名字远比萧乾的名字耀眼明亮得多。甚至一段时期,我们所能见的萧老作品,只零碎于他四十年代作为二战时欧洲战场唯一的一位中国战地记者的见闻。今天,我们除去感情因素,站在客观的角度,在萧郭矛盾问题上,事实面前,我相信更多的学人会将公理偏向萧老:1946年,萧乾从英伦回到上海,替《大公报》写国际社评,同时兼任复旦大学的教授;1947年5月4日,《大公报》要萧乾以《五四文艺节感言》为题写社论,他挥笔写就:“……外国的作家如萧伯纳,年届九十仍在创作,而中国的作家年甫五十,即称公称老,大张寿筵。”我们知道,当时在文学界,有两位地位显赫的人物:茅盾称茅公,郭沫若称郭老。正是萧乾文章里这“称公称老”的四个字,捅了马蜂窝,给萧郭两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接着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斥反动文艺》:“什么是黑?人们在这一色下最好请想到鸦片,而我想举以代表的,便是《大公报》的萧乾。……自命所代表的‘贵族的芝兰’,舶来商品中的‘阿芙蓉’,帝国主义的‘康伯度’而已!……这个‘贵族’钻在集御用的《大公报》这个反动堡垒中散发其微妙之毒素……御用,御用,第三个还是御用,今天你的元勋就是政学系的大公;鸦片,鸦片,第三个还是鸦片,今天的贡烟就是《大公报》的萧乾。”笔墨硝烟从此弥漫于两位知识分子的较量中。后来有资料显迹,郭沫若对《大公报》的“反动文艺”之黑批,纯属不实之词。当时的《大公报》不过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中共的毛泽东和国民党的蒋介石都有看,而政学系乃是国民党中的一个派系,并没有哪一个人是政学系派来领导《大公报》的。

  读萧老,犹如倾听一个毕生领受人间悠长阅历的老人的自言自语,那些来自心灵的声音,好似撞击历史之回音壁,响彻耳际,厚重不可估量;读萧老,你会清晰地看到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投射到老人身上的斑斓光影;更会在感动和震撼中体会老人那颗饱经忧患与世事历练的多情灵魂。历史,一些都源自于历史!在《五四文艺节感言》为题写的社论中,萧老发挥浪漫多情的文人气质,这样写道:“庆祝完文艺佳节,我们一面要求负责任或关心中国文化的国人为祖先为子孙,替窒息而枯涸的文坛开条生路,……把笔放在作品上,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写下这一辈子中国人民的希望和悲哀,遭际与奋斗,使文坛由一片战场而变为花圃:在那里,平民化的向日葵和贵族化的芝兰可以并肩而立。”在这段充满憧憬和理性的浪漫文字中,我们看到萧老所提倡的无非是“自由和兼收并蓄”的文学创作要素,希望文化人能着眼于建设的理念。然而,正是这个“贵族化的芝兰”之譬喻,被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中嘲讽与鸦片并论,乃至后来很多人以为不解,萧老本人又何曾想到,本是将文坛指向“花圃”的美丽愿望,倒逆向而成了一片他跟郭沫若的“战场”。现在,我们回头着眼于中国人所走过的文艺路线,有多少人还在宣传和坚持“中西”并用?事实证明,在这个特殊的领域,萝卜白菜,咖啡红酒,没有人可以排斥其它,非传统以为发展,非西洋以为创新,更没有什么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别。可是,我们就事论事,不无感慨地艰难想象,“四个字”给萧老惹来的笔墨风波和情感困境,乃至他将近一生的满腹块垒,不正是某些文人之狭窄度量造成的沉痛代价?

  之前,并没有系统读过萧老的作品。今年春节,得闲于妹妹的书籍提供,读了萧老的《散文卷》。先后两遍,重点于《欧战杂忆》、《负笈剑桥》、《“文革”杂忆》、《搬家史》、《往事三瞥》《雁荡山》以及《终身大事》等等。这个出生前就已丧父的作家,在母亲低吟的《槐树黄》之歌谣中长大。他视母亲的温暖如阳光,似暖流,是母亲的善良教他愉快乐观,好意地估量别人,对万物普遍地发生兴趣。四十年代,萧老英姿勃发,年轻潇洒,作为中国记者驰骋于炮火连天的欧洲战场,以其大量真实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战争的残酷;当然,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最关注的还是萧老在国内的曲折际遇和不平凡的阅历,乃至他后来因此升华出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剖析。我们尤是共鸣《“文革”杂忆》和《搬家史》(甚至包括《终身大事》)所反映的那个年代里,那些被扭曲、被挤压的可怜的人们无序无定的命运,而贯之以浓烈的主观化的色彩;我们在文字中逐渐学会理解,由之我才产生“个人的感情实际上往往是一种社会的感情”的表达。在这些大量的笔墨记述中,萧老给我们真实的揭露了一个时期以来的社会世相;在那些历史性的澄明和透澈中,寓蕴了一个知识分子最丰富而沉郁的文化意涵。没有办法,历史的碰撞必将引起一系列或好或坏得故事,于文学界,萧老有委屈,郭老有贡献,矛盾之理非于他们,在今天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要记住的是萧老对文学的那颗悲悯情怀;记住他是个民主思想浓厚的作家;记住他的笔挟情热,铁骨柔肠;记住他对生生死死的苦乐感受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正义表现。平反后新时期复出的萧老,由二十余年的沉默里洋溢出多方面的智慧和思想创作的活力,他甚至自己开玩笑说:“五七年‘倒霉’是塞翁失马,否则像我这个搞言论的人,不可能在后来的“运动”中什么也不写。”的确,接着而来的五八年,很多没被“右”进去的作家都开始写放卫星;六十年代写不忘阶级斗争;“文革”中写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我们相信萧老那时若有条件操笔,也将如鲁迅那样,必是铮铮铁骨见报,不做人云亦云之文。只不难想象,那将不是“右派”帽子那么简单的事了。“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写作,成为萧老的作文风格。在这个风格的鼓舞下,有他坚决支持鲁迅的具体表现(鲁迅逝世,萧老守灵三天)。无疑,萧老对已逝历史之从容淡定的回顾,是自己、也是为后人留下的最可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总:3065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3-8 11:33 | 只看该作者
三八节重磅发帖啊~
占个沙发!祝一水女人节快乐!
祝所有女同胞们节日快乐!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1: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云先生的节日祝福,你也跟近来一起快乐吧
4#
发表于 2010-3-8 16:46 | 只看该作者
大公报创始人张季鸾,总主笔胡政之。张为蒋的客卿,从未任过职。胡是个真正的报人。一水版主知识很丰富。郭才真正"衘用文人",正如鲁迅所讲,有一张创造脸。吃他亏的还有沈从文先生。因批评他几句,便被迫改行。佳作欣赏
5#
发表于 2010-3-8 21:08 | 只看该作者
一版的文章总是很大气,深邃、悠远,叫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对下面这段话,很有同感:
我读中外名家(作家)的作品,基本不会用“今天”的眼光去挑批他们那“旧时”作品之“错”,而是将“问题”的症结跟社会背景挂钩,尤其是对中国的作家。也应该自知说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我之“善待”“旧时”作品,客观一点说,除了是走“中庸”的路线外,至少还有个众人皆知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运动等因素。作为“驯服”工具,我同情于中国的作家们(特别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他们(更多的时候)为了遵循自己的认识和良知,在各种迂回曲折的路线和思想斗争中,能保证脑袋的完整就算幸运了。然而,毫无疑问地,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作家(人文知识分子)理应为社会提供思想建设和参与推动职能,是以保存种种文化基因,并责无旁贷地记录历史。当然,在表达和记录的同时,知识分子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倾向和尺度。
6#
发表于 2010-3-8 23:13 | 只看该作者
读得很深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我也是很敬佩萧老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3-8 16:46 发表
大公报创始人张季鸾,总主笔胡政之。张为蒋的客卿,从未任过职。胡是个真正的报人。一水版主知识很丰富。郭才真正"衘用文人",正如鲁迅所讲,有一张创造脸。吃他亏的还有沈从文先生。因批评他几句,便被迫改行。佳作 ...


谢九峰来读。确是,一直以来,文坛的精神有待净化,文人的修养有待提高。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10-3-8 23:13 发表
读得很深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我也是很敬佩萧老的。


谢同感。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3: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0-3-8 17:10 发表
见过萧乾的张老年时的照片,他很有佛象。正如一水说的读萧老,犹如倾听一个毕生领受人间悠长阅历的老人的自言自语,那些来自心灵的声音,好似撞击历史之回音壁,响彻耳际,厚重不可估量;读萧老,你会清晰地看到时代 ...


李兄弟看的很准,老年的萧乾非常可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3: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0-3-8 21:08 发表
一版的文章总是很大气,深邃、悠远,叫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对下面这段话,很有同感:
我读中外名家(作家)的作品,基本不会用“今天”的眼光去挑批他们那“旧时”作品之“错”,而是将“问题”的症结跟社会背 ...


谢如水藤出时间来读。问好。
11#
发表于 2010-3-9 13:36 | 只看该作者
仔细读过,学习加欣赏~
恕我愚钝,萧老先生,此前我都不知他是谁。我上学的时候最不喜欢历史和政治,文化史也不去看,现在倒是真的感受着欠缺的苦恼。:)
这个标题很是震撼~可以作为理想,并能催生为之奋斗的勇气。
不仅对于文人写作,对于生活各行各业,各种状态下的人们,也是如此,让人不至于绝望到放弃。
12#
发表于 2010-3-9 13:41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水斑竹的阅读精神、质量,以及对待文学和历史的客观态度(你有时可能自谦为“中庸”,也许那正是一种更宽角度的审视——置身事外,才能看得更清楚),也一样不断地振奋着我,呵呵,我想许多时候明明没有力气了,看看你的文章都要爬起来。
向你致敬!:)
13#
发表于 2010-3-9 21:17 | 只看该作者
底蕴丰厚
学习欣赏
重温萧老
14#
发表于 2010-3-10 08:02 | 只看该作者
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人最推崇的文士风骨吧!所谓文人之良心,独立思想、开悟民智。可惜中国这样的文人少之又少,大多沦为御用文人和犬儒。

萧红萧军萧乾都是我很尊重的老辈知识分子。和郭沫若这般的投机文人不可同日而语。
15#
发表于 2010-3-10 11:16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的文章总是凝重深厚,读之再三,回味无穷。
  对萧乾,曾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但不系统,但心目中对他很是敬佩。
  郭沫若的那段批萧乾的话,出自1948年,从中就可以看出其极左,乱打棍子的恶劣文风。可以说,“文革”的恶劣文风,其源头很早,可能早到“五·四”时期。郭沫若就是“缔造”与承前启后者之一。这恶劣文风不是用“文人相轻”所能解释得通的。
  最近,读了几部现代文学作品,如梁实秋散文集,刘云若和卜宝南的几个长篇小说,很是震撼。现代文学中好东西不少,但因政治的原因拔高这个打压那个,使得许多珍宝埋没于岁月。
  当然,珍宝毕竟是珍宝,总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象萧乾的作品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8 21:22 , Processed in 0.05243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