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80|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民间俏皮话趣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4 2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间俏皮话趣说


  民间有许多非常有趣的歇后语,俗称俏皮话。和我们一般都熟悉的歇后语不同,民间的俏皮话个个生动、幽默,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蕴含着最朴素的哲理。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生存状态的改变,许多俏皮话也将濒临灭绝。下面就搜集几则,与大家共赏:
  
  平房不漏——有(盐)言在先

  
  过去,在东北农村,住的多是平房。所谓平房,就是用泥坯垒起房山墙,上加房梁、椽子、檩子,檩子上再铺芦苇或是谷草编成的房笆,然后在上面抹泥。由于这样盖起的房子没有房脊,房顶是平的,所以称为平房。(另外还一种是有脊的,房上要苫草,则称为草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吟诵的该是这一类的房子了。)
  
  由于平房没脊,上面又是抹的泥,所以下雨时候雨水就会顺着泥土的缝隙往下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便想出了在泥里加盐的办法。由于泥里有了盐,下雨时就会吸收雨水形成盐水,盐水的张力要比雨水大得多,所以就不会再漏了。套用一句中学课本里话来说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无尽的。
  
  于是就有了这句俏皮话:平房不漏——有(盐)言在先。
  
  参加工作多年,常常会有上级主管部门下来督导检查的情况。检查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每次检查之前都会事先下达通知,要求下边做好准备。刚开始时总不明白:既然要检查,就应该是突然袭击,叫下边毫无准备,这不更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吗?何必要事先通知叫下边有了防备呢?后来时间久了,终于有所感悟:原来,事先通知就是明确告诉下边:千万要做好应对措施,我们可是“平房不漏——有(盐)言在先”了,你们要是再不把戏演足,那可就怪不得别人了!因为无论是“上边”还是“下边”,彼此都很清楚:所谓检查,不过是例行公事,看看材料,走走场子,吃吃喝喝,做做样子罢了,又何苦把事情做得太绝叫大家面子上过不去呢?皆大欢喜岂不是更好?
  
  小孩儿拉屎——挪挪窝儿

  
  现在住着楼房、有着独立卫生间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句话的意思,但住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方的人们,对这种情形应该还不陌生。
  
  无论过去现在,无论大人小孩儿,当然都是要拉屎的,大人们好办,简易的、甚至简易得只用苞米秆夹成的都不怎么避人的厕所里就能解决了,可是对于小孩子就有些困难。因为这厕所实在过于简易了,简易得只有一个坑两块板,胆小的或是太小的孩子是不敢蹲在上面方便的,所以只好就地解决,好在农家院子只有一层土,拉完后拿锹一收也就是了。
  
  问题在于,如果在一个地方拉屎拉得多时,小孩子把握不好,就可能不小心蹭到屁股上,所以但凡有经验的孩子,每拉出一些,就会换一个地方,再拉出一些,就再换一个地方,而俏皮话“小孩儿拉屎——挪挪窝儿”就是这么来的。
  
  记得有一年,附近某乡长因为招商引资非法侵占土地,犯了众怒,引发农民集体上访,结果土地没占成,这位乡长也从被迫灰溜溜地走人了。这件事还上了省电视台的新闻,一时间闹得轰轰烈烈。本以为这位乡长的政治前途会从此彻底断送,可是没过多久,居然发现他又在县电视新闻中露面了,而且还出任了另一乡的一把乡长。这以后,类似的事情看得多了,就常常会会想起这句俏皮话来。是啊,“小孩儿拉屎”是一定要适时“挪挪窝儿”的,如若不然,把屎蹭到屁股上就不好看了——小孩儿如此,官员们又何尝不是呢?
  
  麻秆打狼——两头害怕

  
  麻秆这东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但在过去的农村却是常见甚至是必备的,有一个比喻,形容人“瘦得像麻秆似的”,说的就是这个“麻秆”。麻秆,顾名思义,当然是麻的秸秆,但却不是指麻刚刚收割后的秸秆,而是指沤后去皮的秸秆。在东北,有两种麻,一种是苘麻,一种是线麻,前者是打绳子的好材料,后者则是大娘大婶儿用来纳鞋底的必备。
  
  无论哪一种麻,都不可能把生硬的纤维从麻秆上扯下来直接就用,必须要沤软了才行。初秋,到了麻成熟的季节,人们就会把它们成捆成捆的割下来,用石头压在水池子里,苘麻要三五天,线麻则要半个月左右,把表皮纤维沤得柔软了,再捞出来晾干,把表皮纤维扒下来打绳子或是纳鞋底,剩下的就是所谓的“麻秆”了。可以想像,这样沤过的麻秆又轻又脆,一碰就折,沾火就着,所以往往做为引火的工具。用它来打狼,不怕才怪呢?
  
  当然没有人会用它来打狼,不过如果真要这样遇到狼,相信狼也一定会害怕人的,因为他不知道你拿的是什么家伙,更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要对它下手。这就是所谓的“麻秆打狼——两头害怕”了。
  
  在反贪局调查贪污,或是公安局调查涉黑的案子时,涉案人员自然会惶惶不可终日,可是办案人员却也总会有些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贪官,或者是黑社会,都会有一定的后台基础,而有了这样的后台撑腰,办案者自己稍有不慎,是会遭到反强烈反噬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猎物害怕猎人并不稀奇,何以会有猎人怕猎物的情况呢?还是在于他们手中的家伙不地道,用“麻秆”去打狼,当然要“两头害怕”了,如果换成猎枪,还会有这样的情形吗?
  
  什么时候我们的执法者会拥有一把极具威慑力和打击力的猎枪呢?(水如空)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0-3-15 21:1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3-14 22:5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几个俏皮话我知道三分之二(后两个)的,不过楼主的趣说就太精彩了,这文咋写得这么好呢?呱唧呱唧!
3#
发表于 2010-3-15 09:14 | 只看该作者
以此俏皮话影射当下官员,真是入木好几分啊.
问好!
4#
发表于 2010-3-15 09:22 | 只看该作者
东拉西扯的功夫了得,联系得很巧妙。问好如空。
5#
发表于 2010-3-15 16:47 | 只看该作者
很具生活气息、乡土气息的小短文,小处着眼、管中窥豹,将乡土俚语与时政结合起来,别具新意!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0:03 | 只看该作者
多谢诸位朋友的支持!
说实话,以我的年龄,对于这些俏皮话或者是那个时代的事一般是不知道这么多的,闲时和同龄人聊天,他们对此都很是陌生。所以趁着这些东西在我头脑里还没有被彻底遗忘,将其记录下来,也算是记录了一段过去吧!
7#
发表于 2010-3-15 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水如空 的帖子



不错,喜欢看呢,生活气息很浓,每个“俏皮话”后还有“严肃”的联系,生动了此文的可读性。夸张下呵,我记性好,明天上班后(基本上)可以跟同事学学舌了。

还有,想到了蒲松龄呵,如空努力下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0-3-15 20:34 发表


不错,喜欢看呢,生活气息很浓,每个“俏皮话”后还有“严肃”的联系,生动了此文的可读性。夸张下呵,我记性好,明天上班后(基本上)可以跟同事学学舌了。

还有,想到了蒲松龄呵,如空努力下:handshak ...

一版想到了蒲松龄,真叫我心中温暖,因为蒲老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了,聊斋读了不知几遍,其中的每个主人公都耳熟能详。只是我的日子比先生略强,文章……怕是今生不敢比了。
从过去穷日子过来的东北农村人,对这几句俏皮话应该都不陌生的,东北话独特的魅力是其他任何一种方言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赵本山为代表的关东笑星纵横天下的原因之一。
9#
发表于 2010-3-15 2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水如空 的帖子

我大胆一点说,所以想到蒲松龄,是因为你这种形式的作文很有新意,或可独成一家。如果走下去成为系列,题材从民间来,浩瀚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令人读之激动,余味无穷,故生“期盼”之意。鉴此,结合每个“俏皮话”的“时政”再联系,或将“趣说”之“趣”字再理性处理一下更好?(个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一水 的帖子

其实这篇东西是兴之所致,直接打出来的。我有许多稿子都是先写在纸上再打出来,有的是时间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临屏时找不到感觉,更没有修改前后的痕迹。
民间的东西我还真的了解很多,不过要成系列实在困难,写一些随感或回忆性的短文或者可以。但恐怕仍做不到——又有几人能如蒲老先生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呢?
不过,我还是有意愿要把东北民间的一些东西介绍给大家,容以后慢慢来——东北有句俗语“赶明儿个”,一版应该是明白的,别人不懂就叫他们猜去吧!“赶明儿个”有工夫了也许会写一些的!
11#
发表于 2010-3-15 21:26 | 只看该作者
这民间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文化!
12#
发表于 2010-3-15 2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水如空 的帖子

“赶明儿个”——当然懂:)不懂让云先生给我翻译

知道如空笔耕辛苦,所以,一直以来都很感动。你的不懈努力成为激励我们互相学习的动力。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一水 的帖子


多谢一版的支持!我很羡慕那些有条件阅读想读的书的人,条件不允许,所以就只好在有限的书中精读,如老子,如周易,如论语……就只好关注一些民间的文化,如儿歌,如俏皮话,如“瞎话儿”……
恐怕“瞎话儿”一词又要叫一些朋友们“懵门儿”了……
14#
发表于 2010-3-15 22:55 | 只看该作者
同样是版聊,我就喜欢楼上两个水说的这样,有实质内容的。
另,我知道的民间俏皮话好多的,水如空若真要写系列,我可以提供素材。

再说本文,说得都是对,但仔细想想也真的很有现实基础。文章我确实是喜欢的。有言在先那个对于检察工作我一直也看不惯,检查不是检察院税务局突袭查封档案,好歹也要有不打扰人家正常工作的考虑。但仔细想想,也许受了民间礼仪的影响,比如去谁家做客,都要先跟主人招呼下,甚至,现在,为了连给对方打个电话都要请问下是否有时间能接。再如麻秆打狼,现实条件如此,没有大刀,麻秆至少也能吓唬一下狼啊。再说那个挪窝,换过工作的人知道,除了炒老板鱿鱼,自己也有被炒的经过,所谓人无完人,但是被炒的员工前提多半也是被单位认为不合格,那他是否就要不再工作了,或者做更低级的,事实不是,他多半还是坚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精神,另谋高就呢。甚至前一个“不称职”的工作,也能成为他工作经验而当作有利条件去洽谈新的工作。大浪淘沙,有时还真不好说。
15#
发表于 2010-3-16 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云端 的帖子

我是觉得,云先生和如空可互为知音了:)很多次,我见你们的跟帖回复观点是那么的一致,最让我惊讶的是你们对苏轼和佛印的几诗偈公案的掌握运用,相通之处让我羡慕,可见心思是多么的灵犀,这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缘。这一回,你们又对“民间俏皮话”有这么多共同的声音,我只有退到后台看你们来继续演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1:58 , Processed in 0.0660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