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69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4 | 只看该作者
结束部开始处的节奏短促而有力,符点连接使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动力,随后弦乐的节奏越来越密集,而管乐几个八度的叠置与之形成对比,为音乐平添几分英勇的气概,就在这样的威武中,展开部到来。
  展开部中随处可见的便是乐章开头的三音动机,他们变幻成各种各样的面目,把音乐撕裂又缝合。摸进变化的手法被运用在各个声部,整个情绪从呈示部中的恬静向激动、震荡冲去。单簧管和双簧管、大号和圆号分别交错演奏三音动机,变化半音和不协和音交织出各种音响色彩,频繁的转调、离调变幻出明暗而呈示部中耀眼的过渡段音调时不时地飘落在重重的矛盾中,好像拨云见日,但却来得美妙,去得也迅疾。
  最后,在再现之前,木管又幽幽地吹起了主部主题的音调,在隔了长长的一段展开部后,重新听来,竟不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恍惚,好像是重拾昔日的甜美,但更象是梦魇过后的清晨。阳光再次普照下来,清新的感觉重新升起来,田园又回到了眼前,只是这一次,仿佛来得更为安宁,更为坦然。它引导了再现部的到来。
  再现部中,呈示部的主要音调一一重现,调性也回到了主调上。勃拉姆斯把最后的美定格在了永恒的自然,充满了难以忘怀的古雅。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尾声中圆号那段气息深长绵延不觉的旋律。它使整个乐章的情怀提高到了新的世界,好像置身事外,又好像永远摆脱不了。
69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6 | 只看该作者
他们永远生活在潜台词中,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很累,替他们着急。但这潜台词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

  文/肖复兴

  情感的表达方式,过去和现在,人与人,是极其不同的。

  1859年,勃拉姆斯写下了他的A大调第二号《小夜曲》。勃拉姆斯一生中只写了两首《小夜曲》,他当然会珍惜这第二号《小夜曲》。这一年的9月13日,他将这首《小夜曲》的第二、第三乐章寄给了舒曼的夫人克拉拉。这一天,是克拉拉40岁的生日。这一年,是舒曼逝世后的第三年。这一年勃拉姆斯26岁。

  这几个数字,对于我们理解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很重要,是一种由数学方法而组成的音乐背景。因为我们知道,舒曼是勃拉姆斯的老师,勃拉姆斯在他20岁那年第一次进舒曼家,第一眼看到克拉拉的时候就一见钟情爱上了克拉拉。舒曼的去世,应该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拉开大幕,但羞怯的勃拉姆斯一直到克拉拉去世也未向克拉拉开口吐露这份感情。在克拉拉去世的第二年,勃拉姆斯也与世长辞。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长达43年的生死恋,被传为一段佳话。当然,勃拉姆斯虽始终没有向克拉拉开口,敏感的克拉拉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她也不挑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有了这样的背景,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寄到了克拉拉的手中,即使什么话不用说,其意义也是十分明了的,克拉拉是最能感知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我们是如何的不同。克拉拉收到这份生日礼物,给勃拉姆斯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只这样说那《小夜曲》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说得是那样就事论事,那样平静而冷静,而将自己内心的感情掩藏在那根根花蕊的下面,水波不兴。好像她是一位评论家,而不是勃拉姆斯心目中景仰的爱人。

  如果我们也收到这样一份生日礼物后回信的话,大概不会这样只是简单地写乐曲本身,起码会写得感情淋漓尽致些,大段的抒情独白是要有的,甚至会将那份爱和思念的酸词写得肉麻乃至惊心动魄。这一点,绝非对现代的人夸张的贬斥,我们仅看如今送玫瑰要送999朵之多,就足以看出现代人表达感情是不怕铺排奢靡的,更不会吝啬直白的抒情了。

  也许,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才是属于勃拉姆斯,才符合勃拉姆斯和克拉拉43年那种始终含而不露的感情。勃拉姆斯既不在他的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感情,更不在他的生活中走漏一点风声(他曾经给克拉拉写过许多封情书,但一封也没有寄出,在他临终前全部烧毁了)。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份感情如同捧着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生怕被风雨伤害。他的音乐总是这样充满内敛的精神,从不像瓦格纳那样张扬,也不像肖邦那样愿意陷入小猫小狗或细小雨滴之类琐碎情感的卿卿我我之中。
69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6 | 只看该作者
有时,我会想,也许勃拉姆斯在写这首《小夜曲》时,根本就没有像我们现在人想得那样多,那样复杂,他只是像创作其他曲子一样,并没有因为要献给克拉拉便如同加馅蛋糕一样而特别加入个人的感情。他就是要克拉拉对他的作品提提意见,就像学生给老师交作业一样。但这可能吗?我马上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艺术首先就是感情,怎么可能将感情从艺术中剔除干净呢?德沃夏克在他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加入自己年轻时的梦中情人的私密性的东西——他的妻妹最爱听的一支曲子的旋律,即使最为汉子的贝多芬都会在不少曲子里加进对自己爱过的女人的怀念,勃拉姆斯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感情像洗衣服似的将水珠拧得那样干干净净?

  有时,我也会想起在克拉拉去世之前,勃拉姆斯曾经将专门谱写的乐曲献给她,取名叫作《四首严肃的歌曲》。都到自己心目中的恋人快要死去的那样时刻了,还不着急,还要严肃,真是太勃拉姆斯了,实在让我们现代人有些看不懂了。我们现在露水姻缘或杯水风波的感情不是太多了吗?我们在经过了禁欲的时代之后一下子膨胀为纵欲而崇尚肉欲不是已经见多不怪了吗?在拿着三陪嫖娼的票据报销这样名目张胆而毫不脸红的世风之下,我们现代人在席梦思上抒情,当然比在艺术中抒情更在行些。

  但是,这就是勃拉姆斯,当时克拉拉收到勃拉姆斯寄给她的《小夜曲》,她听懂了,并感动了。我想我们古人所说的相濡以沫,心感身知,大概就是这样吧?我们现在看不懂他们,不仅仅因为和他们隔开了年代的遥远距离。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是含蓄的,是克制的,是以牺牲而获得,是以失去暂时而赢得永恒。我们越来越不懂得什么叫作含蓄,而崇尚薛蟠一样的直白和粗鄙;我们越来越不相信永恒的存在,而在乎一时的占有;我们更愿意让爱是短平快瞬间发射出去的飞毛腿导弹落地开花,哪能容忍43年的消耗?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冰山式的,他们说出来做出来的,只是显露出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勃拉姆斯寄给克拉拉《小夜曲》作为生日礼物,并不要在乐曲中赤裸裸地表白;克拉拉接到乐曲听完之后同样也不赤裸裸表露,而只是说美丽得如同花朵中的根根花蕊。其实,他们谁都知道自己说出的第一句话时,对方要回答的第二句话是什么;他们谁都知道彼此说出的话的下面被水面掩盖的冰山是什么。他们永远生活在潜台词中,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很累,替他们着急。但这潜台词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因此,他们坚守得住43年漫长的岁月,战胜得了生与死。他们从不那样直接与直白,总是那样含蓄、庄重,因为他们的自信和慰藉在于他们彼此的心里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一切,就像情人节里各自买的礼物打开一看,永远是相同的。

  含蓄,是那样古典,又是那样遥远,它像飘逝的云离我们越来越远。真想抓住云的这一端,让它走得慢点,再慢点。中青亮点
69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6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德Brahms.Lohannes,1833-1897),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者",对传统形式的丰富区别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创新学派,其四首交响乐在结构和乐思的处理方面是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回归。作品极少采用标题,采用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浪漫音乐的内容,具有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双重性。其创作执意献身于古典主义音乐,比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接近贝多芬精神,是德国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最后一位。"他把一切华丽的装饰和空洞的辞藻从他的器乐作品中无情地剔除出去,特别反对近现代管弦乐的感官色彩性的优美音响。复调和变奏技巧的充分发挥,主要主题常源于'固定乐思',在发展固定乐思时,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给交响乐的结构增加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其交响乐保留了贝多芬的转调、调性关系诸原则,这些原则在真正的浪漫派的交响乐中显然是缺少的"(《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219、250页)。勃拉姆斯作有交响乐四首,各乐章结构及主题与古典主义音乐相似,而宽广、抒情的旋律、奇异幻想的叙事诗气质以及其在和声、管弦乐色彩方面的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技巧,出色地解决了抒情性与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之间的矛盾。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

  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

  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尽管音乐评论界对勃拉姆斯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但作为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勃拉姆斯在世界音乐史上仍享有崇高的特殊地位。在欧洲音乐史上,他曾与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齐名,并称“3B”。著名批评家Arthur Elson曾如此评价:“勃拉姆斯就像音乐中所有健全均衡的典范一样矗立着。如果其他人不跟从他的领导,那是因为他们不具备他的天赋”。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柔和、圆润、流畅,常常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创作的如《匈牙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成为日后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69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乐章 从容的快板,e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洋溢着淡淡伤感的乐章, 寂寞的情怀,呜咽般的哀诉,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这一乐章相当独特,它采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但不用引子,直接从宁静、诚挚而伤感的第一主题开始。这主题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相隔几度齐奏奏出,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则用一些上行的和弦分解进行作为陪衬;这个主题由两个音在各种不同高度和音程不断反复组成,它的效果好像是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提问一般,而在这音型间的间歇休止,则是木管乐器对小提琴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的不完满的答复——像这样絮絮不休的对话组成了乐章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以变奏的方式反复陈述,节奏也更趋活跃,它的发展开始具有越来越热情和紧张的特性。随后,第一主题本身很快便为连接段的新主题所打断——这好像是战斗的信号,是对现实的召唤,它那英雄性的合奏在很大程度上与前面的抒情主题构成对比。这主题分明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由木管乐器奏出,后半部分则用乐队全奏。连接段坚定的主题在全乐章中或明或暗地呈现十次左右,而且每一次都是不期而然地出现,有力地活跃了整个乐章,特别是发展部的音乐。

不多久,大提琴和法国号又奏出第二主题,它宽广、壮丽,是作者创作中最美丽的抒情旋律之一。此后还有一个更明朗的大调插段,它把音乐导致带有胜利号角的凯旋性高潮。但突然间色彩又起了变化,音乐重又回到悲戚的第一主题上来。

发展部开始了,它像作者通常所习惯的那样,比较压缩和紧凑,在这里,可以看到呈示部主题进行着各种新的结合,调性的频繁转换也显示出作者的创作特征。再现部以乐章的第一主题放宽节奏重现作为开始,它依然贯串着主题不停顿的发展。最后,充满戏剧性的尾声篇幅相当扩展。这里,第一主题具有了悲剧性的形貌,它的音响强烈(ff ),用乐队全奏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这一乐章的不同情绪的自由转换,使音乐具有一种叙事的性质,它的结尾好像是最后乐章的内心大灾难的预告一般,换句话说,整个交响曲的基本发展线索,即从伤感到悲剧的演变,在这一乐章中已经露其端倪了。

交响曲的当中两个乐章,都是从第一乐章进入最后乐章间的过渡,它使人们暂时忘怀那些烦恼而沉醉在这宁静和安谧的欢乐之中。
69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8 | 只看该作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勃拉姆斯,19世纪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伟大作曲家,他的音乐沉稳、含蓄,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微凉的明亮,被业内人士推崇为“最适合在秋天欣赏的音乐”。他的作品兼有古典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听歌)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的特点。

  今年是勃拉姆斯逝世110周年,本期留声机特地请专业爱乐人田野为您推荐7张勃拉姆斯的最经典CD(或作品)。在这个深秋季节,当窗外的雾气随着暮色渐渐变得诗意,听一曲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感受这个秋天,品位他音乐背后的无限深情。

  1.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集(小双张)

  出品:菲利普公司

  编号:442 589-2

  点评:这张专辑主要精选了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以篇幅不长的钢琴小品为主。其中“亨德尔和帕格尼尼变奏曲”是其中的精华。曲目的旋律纯粹明净,感染力极强,并且是由著名钢琴演奏家克瓦谢维奇演绎。

  2.勃拉姆斯E小调第4交响曲

  出品:索尼公司

  编号:SMK64-472

  点评:使这张唱片最不同寻常的地方是交响曲的指挥者:布鲁诺·瓦尔特,犹太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在许多人眼中,甚至可以去掉这个“之一”,他在二战期间因纳粹的迫害而远走美国,随后在那里达到了自己艺术生涯的高峰。众所周知,他格外擅长指挥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作品。

  3.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出品:RCA公司

  编号:09026-68574-2

  点评:这张CD中的曲子是由小提琴大师海菲茨在1955年录制的,只要他一个名字就足以证明这张CD的收藏价值了。而且这还是勃拉姆斯惟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是他特地献给当时一位小提琴演奏大师阿西姆的。参与录制这张CD的除了海菲茨,还有著名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由莱纳指挥。

  4.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3首

  出品:Testament公司(爱乐者昵称为“大T公司”)

  编号:SBT 1024

  点评:这3首小提琴奏鸣曲是勃拉姆斯一起创作的,一般情况下,不论录音还是现场,演奏者都会连着演奏完这3首。这张CD的封面上是一位非凡的女性: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大师维达,而为她伴奏第1和第3首的是埃德温·菲舍尔———20世纪德奥乐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5.勃拉姆斯第2号钢琴协奏曲

  出品:迪卡公司

  编号:414142-2

  点评:勃拉姆斯一生只写过两首钢琴协奏曲,这是第2首,著名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曾说:“这是我认为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其钢琴演奏者巴克豪斯享有“键盘雄狮”的崇高美誉,被称作“莱比锡乐派最后的守护神”,伴奏乐队则是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

  6.勃拉姆斯第2号钢琴协奏曲

  出品:菲利普公司

  编号:432 975-2

  点评:曲目和上一张同样,但演奏者是目前依然在世的德奥乐派钢琴演奏大师: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指挥家则是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继卡拉杨之后指挥柏林爱乐的人。专辑封面上便是这两位音乐家拿着乐谱相互交流的情景,在黑色背景的映衬下生动又严肃。

  7.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

  出品:珍珠公司

  编号:0007

  点评:这曲单簧管五重奏让人听后有种迷醉的感觉,仿佛沉入了远山原野上的一泓秋水中。除了布什四重奏的伴奏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出品公司:英国珍珠公司,他们是所有翻录历史录音中,最为忠实于“原貌”的———许多唱片公司会在翻录老唱片的时候去掉因唱片年代久远而产生的噪音,但珍珠公司会保留哪怕一丝一毫的瑕疵,哪怕并非所有人都欣赏他们的做法。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8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作有许多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被誉为是音乐史中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
  
  1853年,勃拉姆斯认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列梅尼,随后又通过列梅尼的介绍认识了他的同行,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由于情投意合,遂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勃拉姆斯逐渐对匈牙利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着手创作四卷本的《匈牙利舞曲集》。这套由21首乐曲组成的集子是为在钢琴上四手联弹所特别创作的。这套曲集在创作时吸收了匈牙利吉卜赛人的音乐元素,并突出了其自由活泼的节奏、粗犷豪放的气质,勾画出一幅幅吉卜赛人情趣盎然的生活画面。

1867年,勃拉姆斯将写好的《匈牙利舞曲》第一卷与第二卷的乐谱手稿交给顿科鲁出版社,希望能由他们将其出版。但由于当时的勃拉姆斯尚在音乐界默默无闻,因此这家出版社的老板便将他给拒之门外了。随后不久,颇有眼光的柏林克姆克库出版社将这套乐谱予以出版,没有想到投放市场后竟然大受欢迎。这时,那个曾经回绝了勃拉姆斯的顿科鲁出版社追悔莫及。出于嫉妒,顿科鲁出版社开始在社会上散布流言,并造谣说:勃拉姆斯的这些《匈牙利舞曲》都是剽窃之作,为此他们还将勃拉姆斯告上了法庭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顿科鲁出版社没有打赢这场官司。法庭的裁决认为:虽然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匈牙利吉卜赛民间音乐的元素,但并不构成侵权,因为勃拉姆斯在乐谱封面上的署名只是标注了勃拉姆斯编曲的字样,而非勃拉姆斯作曲的字样。因此剽窃一说不予成立。这场官司虽然最终是以勃拉姆斯胜诉为结局,但多少也给勃拉姆斯提了个醒。随后他在匈牙利舞曲第三与第四卷的写作时,便更多地是采用自创的形式,而较少改编的成分。然而,到底他不是出身于匈牙利吉卜赛民族,因此后来所写的两卷《匈牙利舞曲》就不如前两卷那么精彩,也没有前两卷那么迷人。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最初是专门为钢琴的四手联弹而作,后来由于这21首舞曲音乐风格独特、节奏变化多样,且篇幅也较短小,因此就有许多朋友都来劝说勃拉姆斯将其改编成为管弦乐曲。以利于在音乐会上演奏。勃拉姆斯本人虽然也表示很愿意将其改编成管弦乐曲,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在仅仅改编了三首乐曲(第1号、第3号、第10号)之后,便从此不再动笔。那么余下的18首舞曲的管弦乐配器就都是由后来许多人所完成的,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作曲家的朋友德沃夏克。《第五号》升f小调本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种磅礴气势。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的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曲调具有典型匈牙利民族的粗犷豪放性格,此曲运用乐器的多种演奏技巧更体现出泼辣狂舞的特征。
69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之门音乐丛书》编辑旨趣 在各门艺术中,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直接地打动人的内在情感;在人类 生活中,也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生动地表达人的心声.在欢乐时,音乐以它 优美的旋律,动听的音响把人们卷进如痴如醉,激荡亢奋的情绪之中;在忧 伤时,音乐以它哀怨缠绵,如泣如诉的悦耳之声给人们以亲切的抚慰和自由 的解脱;在孤独时,也唯有音乐最真诚地陪伴着人们跨越世俗的隔膜,度过 悠长的黑夜……音乐是生活的美酒,是命运的花朵,失去了它,人生就丧失 了其本有的诗意和浪漫. 然而,音乐的美只对于"有乐感的耳朵"才存在.但"有乐感的耳朵" 并非天生的.对于民族而言,没有音乐文化的繁荣,"音乐之耳"不可能成 长发达;对于个人而论,不以人类世代积累的音乐艺术宝库为养料,就不会 形成较高修养的审美听觉.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开端的欧洲古典音乐,以其独 创而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谱写出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艺术篇章,以其 深厚而辉煌的文化底蕴养育了一批又一批万世景仰的乐坛大师,以其理性而 浪漫的人文精神,典雅而脱俗的优美旋律陶冶和丰富了各国人民的"音乐之 耳".古典音乐浓缩了几个世纪乐圣们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它是永不枯竭的 生命之流,以其磅礴的气势流向了文明社会的每个角落,滋润着现代人的心 灵. 开放的中国正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世界文明的养料.随着人民物质生 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欧洲古典音乐正陶醉着越来越多的乐迷.为 了满足广大的欧洲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需要,我们编辑了这套《古典之门音乐 丛书》.丛书选取西方音乐史上部分著名音乐家为撰写对象,每人一册,分 别记述他们的生平趣事,成才经历,赏析他们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并介绍 部分 CD 珍版,供音乐爱好者收藏时参考.我们力求为读者提供既高雅又实用 的精品读物,衷心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真正帮助朋友们叩开古典音乐的大门, 步入五彩缤纷的音乐殿堂. 让我们一起以生命的炽情点燃音乐的圣火吧! 编者 勃拉姆斯传 引 言 一条浪漫主义河流载满了 19 世纪丰富多采的艺术, 曾使千百万人为之醉 生梦死.这个时代,众多的艺术大师创造的一大批作品皆倾向于无穷无尽的 情感抒发,倾向于文学意义上庞大或短小的统一,我们可以想象出门德尔松 在平静和明澈中的漫游,舒曼在纯情,热恋中敏锐的体验,肖邦在孤寂中捧 出的芳香……等等.唯有一个人,他在潮流中固执地回首,力图重新建立古 典主义的宝殿,甚至不惜孤军奋战,结果他成功了!这就是德奥古典作曲家 中的"最后一人"——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童年轶事 1833 年 5 月 7 日,在德国汉堡的贫民区一个职业乐师家庭里,响起了婴 儿的哇哇声,又一个普普通通的儿童来到了人世,这时,谁也不会想到他在 未来会成为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名字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也许命运总是这样,常常为一些天才选择不寻常的出生环境.约翰内 斯·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是汉堡市立乐队里的低音提琴 演奏员,他曾坦白地认为自己演奏得不好,不过,他性格善良,喜欢跳舞, 酒量过人.母亲克里斯蒂安娜·勃拉姆斯太太,个头矮矮的,走起路来一颠 一簸,但她手指灵巧,针线活娴熟,善于料理家务,并且对于烹调技术颇有 独到之处,她个性朴素,经营着一所公寓.在克里斯蒂安娜四十一岁那年, 年轻的乐师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成了她的房客,他虽然比她小十七岁
69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9 | 只看该作者
但也许是在她的烹调技术的吸引下,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结为夫妇.这连克 里斯蒂安娜本人也难以相信,一个比他小十七岁的青年会向她求婚?很多人 都这样推测:一块烤得又松又脆的布丁就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得以出生的 原因,不过,克里斯蒂安娜出自良好的家庭,有教养,喜好德国文学,为人 亲切,富有同情心,凡事一丝不苟,这些对于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是有 巨大吸引力的. 父亲虽然是个低音提琴手,收入有限,但贤能的母亲足以弥补.婚后的 头三十年,他们过得十分和谐,她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尽管贫民窟散发出各 种各样难闻的气味,但克里斯蒂安娜·勃拉姆斯太太的"果馅饼"使生性好 动的丈夫得以心满意足,同时也使他们的孩子能够在十分和谐,美好的气氛 中成长. 作为父母亲,他们很善于安排生活,在简陋的住宅里养上几只会唱 歌的鸟儿,从而将大自然的美妙歌声带到家中,从这开始,在勃拉姆斯心里 就孕育起许多欢乐的旋律了.每逢家里人过生日,一家人总是开怀畅饮…… 父亲喝葡萄酒……母亲和孩子们喝蛋酒,很多年以后,勃拉姆斯仍然记得这 种蛋酒的做法,这是母亲的绝门功夫,勃拉姆斯后来还是把方法传给一个朋 友,不过另外又加了他自己的发明创造:一打鸡蛋,四只柠檬,一磅白糖, 还有一瓶甘蔗酒. 有一天,父亲发现小勃拉姆斯对音高有很强的感悟力,无论弹奏什么样 的变化音,孩子都能听出它们的准确高度,这不禁使约翰·雅各布·勃拉姆 斯大吃一惊.他立刻为这个孩子设想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前途:"约翰内斯会 成为比他父亲还要高明的演奏家,汉堡交响乐团将乐于接受他!"于是,在 勃拉姆斯还是六岁的时候,就得以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基本知识了. 勃拉姆斯在学校里与其他学生一样,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学习上进步较 慢,他性格内向,时常遭到别人的恶作剧,特别是学校里有一些小职员专爱 以恶作剧为乐事,使他吃了不少苦头.他学习法文,但又憎恨法文,厌恶法 文又使他厌恶法国,从而唤起了他的爱国心和日耳曼主义
70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0 | 只看该作者
可惜那些恶作剧 的小职员不知道这一切,否则,他们应该看在他的爱国心的份上而放他一马. 回到家中,他常常安安静静地自得其乐,喜欢玩排列玩具兵的阅兵典礼,不 断地将那些玩具兵作各种队形组合,这种爱好,颇有点相似他后来作曲中对 变奏曲的精心设计. 勃拉姆斯开始学弹钢琴,先是父亲教他,后来又得到了名师的指点,良 好的乐感和刻苦的钻劲使他这方面进步较快. 1841 年勃拉姆斯师从科塞尔老 师,这位从不把舒曼,肖邦看在眼里的老师,严格地以巴赫和贝多芬为教学 准则来教导学生,多少被人认为是有些保守,为了有更多时间教勃拉姆斯的 钢琴,他还将住处搬到勃拉姆斯家附近,严格的教育,使勃拉姆斯十来岁便 能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了,以至于勃拉姆斯在许多年后仍对科塞 尔有深深的恋念和尊敬之意,足见这位老师的影响之大.1843 年勃拉姆斯师 从马克森,这位老师非常严厉,他时常教导勃拉姆斯不要骄傲自满,并要他 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为楷模,学习他们的伟大之处,同时引导勃拉 姆斯学习德国民谣,教授他用民间音调写作变奏曲,另外,这位老师从不收 取勃拉姆斯家的酬劳,克里斯蒂安娜常教导勃拉姆斯说:"将来你长大有为 了,一定不要忘记老师的恩惠啊!"不知何故,有人说勃拉姆斯曾认为马克 森是汉堡最缺乏艺术性的乐师.可能这是传说,国为勃拉姆斯曾将所作降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献给马克森,以表示感恩于挚忱,并劝出版家西姆罗克 (Simrock)印发马克森所作的一套变奏曲.而勃拉姆斯的这位老师则认为勃 拉姆斯是很有前途的,他在门德尔松死的时候说:"一个宗匠去了,但另一 个更伟大的宗匠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不负老师辛勤耕耘,勃拉姆 斯很快就被公认为神童!
70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乐团经理到勃拉姆斯的双亲那游说,表示愿意 带年纪尚小的勃拉姆斯到美国去作一次音乐旅行,还说这样可以为父母挣上 一大笔钱, 勃拉姆斯本人也十分向往. 但是父母亲的一位头脑冷静的朋友 (有 说就是老师科塞尔)却劝阻性格冲动的雅各布和他的妻子,不要通过这条捷 径到达理想中的黄金之国,并推荐了另一个老师马克森.勃拉姆斯只好留在 汉堡向老师们继续讨教,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弹钢琴的精湛 技巧,而且对音乐中节奏的错综复杂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一种根 据一个主旋律弹出各种变奏曲的能力,以及对日耳曼民歌的爱好.在这些时 间里,勃拉姆斯写了不少乐曲,但他知道自己音乐修养还不够,尽管有人怂 恿他拿出去印刷发表,但他却没有听从,并且后来还将这些初期的作品毁掉 了. 还处于童年的勃拉姆斯,十三岁便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为了多得报酬, 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各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改编曲等.他担 任了一个酒巴间的钢琴师,在专做船员生意的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他对于 那一带每一家酒馆的内情都了如指掌.他彻夜工作,酒馆的老板用酒刺激他, 让他通宵达旦地弹着钢琴;"职业女郎"拉着他坐在她们的腿上,对他百般 勾引,这样的气氛,使他那脆弱的心灵感到窒息.他除了在舞厅奏乐,也帮 助印刷店做杂务.有位名叫基塞曼的造纸工人很喜欢勃拉姆斯,他住在汉堡 郊外一个小村庄堡森,曾有两个夏天,他请勃拉姆斯到那里避暑,使勃拉姆 斯有机会阅读许多书籍,如圣经和海内的诗篇等,偶尔也应邀指挥乡村的青 年台唱队. 在美与丑的环境里,勃拉姆斯向命运进行了挑战,那种追求美的本能与 他的环境发生了冲突,使他注定要过上流浪汉的生活,这是他的心灵对丑恶 的一场战争,在他的整个少年时期,这场战火始终没有平息,并且有时还不 分胜负. 少年幸会 早些时候,有些爱挑剔的人还认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个籍籍无名的 平庸歌曲作者,他的哥哥弗里茨也一样,"雅各布·勃拉姆斯的两个儿子从 父亲的一部分才能中继承到的音乐秉赋显然是少得可怜".但后来情况不同 了,弗里茨一生都是平庸歌曲的作者,人们称他为"搞错了的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的情况则成了"搞对了的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在十五岁起开始过着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他的钢琴演奏 逐渐获得听者的赏识,同时还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1848 年欧洲革命失 败后,有一些参加过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来到汉堡,其中有位来自匈牙利的 著名小提琴家爱德华·菜门伊.1850 年,勃拉姆斯和莱门伊相互认识了,很 快成为一对要好的朋友,勃拉姆斯从他那里接触到了当时的革命思想,并得 以熟悉匈矛利丰富的民间音乐. 勃拉姆斯与莱门伊汇合,这是勃拉姆斯生命里的一个里程碑.莱门伊是 一个爱走江湖的吉卜赛小提琴手,也是一个天生的音乐师,他比勃拉姆斯大 三岁,他注意到勃拉姆斯卓越的乐感和颇具发展前途的钢琴技巧,就想请他 作为伴奏者和自己一起到外地去访问演出.当他向勃拉姆斯一提这事时,勃 拉姆斯正感觉汉堡生活太单调,想避开一下周围的环境,便欣然同意了.他 们俩向北走去,终于到了汉诺威,这里有位年轻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 夫·约阿希姆,他是汉诺威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莱门伊与他有一面之交, 自然要去拜访一番,同时也向他介绍了年轻的钢琴师勃拉姆斯.
70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0 | 只看该作者
五年前,勃拉姆斯听约阿希姆演奏过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受到极大 的影响,对这位年长的朋友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现在,他向约阿希姆打开了 心扉,为他弹了几首他自己最近写的钢琴曲.这里有独创性的节奏,完整的 形式,崭新的旋津,激情中毫无玩世不恭的成份,不是钢琴在单独发出声音, 是整个乐队通过琴键在说话.约阿希姆比勃拉姆斯只大几岁,仍然是个年轻 人,原来不太相信莱门伊的介绍,以为他是瞎吹,而现在简直不敢相信这个 与莱门伊完全不同类型的人——金色的头发,清澈的蓝眼睛,性格忠厚朴实! 约阿希姆就像一个情人在突然遇见意中人时那样激动,他容颜大开,欣悦地 听完勃拉姆斯弹奏完几首乐曲,便立刻鼓掌祝贺说:"太好了!太好了!" 他立即表示愿为师友.在勃拉姆斯遇见的人之中,没有哪一个能像约阿希姆 这样使他在演奏的时候能产生如此纯真的感情,而约阿希姆聆听着他的音 乐,立刻认识到坐在前面的是个天才.勃拉姆斯和莱门伊在汉诺威留了下来. 由于警方查出莱门伊是匈牙利的革命者,准备抓他,并且也不放过有嫌 疑的勃拉姆斯,约阿希姆多方努力也无济于事,只好提议他俩去魏玛李斯特 那里,不过,约阿希姆同时也写介绍信给往在迪赛尔多夫的舒曼,介绍了勃 拉姆斯其人,并将这封信交给勃拉姆斯,劝勃拉姆斯去拜访. 命运真是不可料定,勃拉姆斯一下走运了,想昨日他还是一个不知名的 小人物,今天忽然就要被介绍给音乐界的泰斗了!他暗暗庆幸自己能到魏玛 来拜访音乐界之王——李斯特.在他和莱门伊结伴出发时,绝对想不到这次 的旅行会给音乐界留下什么样的历史资料.约阿希姆在给李斯特的信中介绍 他时,描写他"纯洁如金刚钻,柔软如白雪".李斯特为勃拉姆斯和莱门伊 的到来作了特别准备,面对菜门伊和约阿希姆郑重介绍的年轻作曲家,他宴 请他们去和他同住在名屋古堡,打算为他们举行一次晚会,同时也约请了自 己的朋友拉夫,克林特福特等人来和他们相会. 来自贫民阶层的勃拉姆斯一下子做了温文尔雅的李斯特的上宾,感觉拘 谨不堪,不肯演奏自己的作品,李斯特要求了数遍均未能如愿.李斯特便潇 洒地站起身来,拿了勃拉姆斯的草稿走到钢琴前,替勃拉姆斯演奏降 d 小调 谐滤曲和 C 大调奏呜曲,他的演奏虽说是试奏,但准确无误,使满堂宾客都 为之叫好,纷纷投去赞叹的眼光,勃拉姆斯自己也暗暗为之称绝.李斯特向 原曲作者道喜,勃拉姆斯也点头微笑着回谢.李斯特又兴致勃勃地来到钢琴 前,开始演奏他自己新近创作的 b 小调钢琴作品,过了好一会,演奏到得意 佳作的地方时,他朝勃拉姆斯稍稍侧头瞥眼一看,仿佛表示这是同行中所用 以相互了解沟通的唯一语言,希望在那年轻同行的面容上有若干感动的表 示,然而,他发现这年轻同行竟然已睡熟了!李斯特心中顿时感到十分不快, 悄然起身离开了这间房子,他的朋友们叫醒勃拉姆斯并责备他的无礼.第二 天,李斯特没有提起这件事,仍用主人应有的礼貌去款待他们,仿佛昨日没 发生什么事一般,分手时,他还赠送勃拉姆斯一个雪茄盒子. 这件事真使人不能理解,照理是不可原谅的.也有人为勃拉姆斯解释说: "这是艺术家感觉过敏性的惯例,他的身心常常受了外界无名的侵袭,中途 睡去,也许疲劳,也许李斯特的作品太长了……" "他是属于一种特殊的人, 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睡去的."这些解释都是无证可考的,就像他对法文 不喜欢一样,可以说是莫名其妙.至于说他具备随时随地都可以睡去的能力, 想必不会当着李斯特的面故意使用出来. 李斯特后来把这件事完全忘却了.然而,那个冒犯他的人却总是记得, 从此以后,他站在李斯特的敌对面,时刻打算同李斯特争斗一番,并且到达 一种不惜使用任何方式的地步.这就更加让人不可理解了,如果说第一次是 困乏的身体不能不打瞌睡,应该原谅,而以后对于一个愿与为友的伟大艺术 家的仇视则是不可原谅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为勃拉姆斯说:"最高尚的 人,特别是体格粗硕而感觉灵敏的人,也能有对人不公允的或敌视的行为, 特别是对于曾经受过伤害的人".从音乐史上看,假使没有勃拉姆斯不可回 心的仇视,那么瓦格纳派和其反对派之间的不光彩的争执一定可以消失,不 至于贻笑于后世.有一个原因是能站住脚的,那就是勃拉姆斯认为李斯特的 音乐是专为贵族和有钱人写的. 勃拉姆斯的敌视是不能和解的, 1860 年,当一张报纸报道北德意志的 全部均已归附于魏玛乐派的时候,他劝他的朋友共同发出反对的宣言,哪知 道这项企图到后来反而打击了自己.当他正在劝人签署的时候,这份抗议书 落入了一个敌对人的手中,他立即乖巧地把它发表在柏林的《回声》杂志里, 人们只见到寥寥的四个人的名字——勃拉姆斯,约阿希姆,格利姆和索尔兹, 看上去是有点可笑,这样大的音乐天地,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两人所能取得 的支持者竟然只有两人!后来,李斯特设法和勃拉姆斯接触,希望他能加入 到魂玛乐派的一边来.李斯特本来不需要在乎勃拉姆斯的,因为既有瓦格纳 在他的一方面,就有了足够的力量和任何对手搏斗,然而,他知道这种争执 是无聊的,是有损于双方的,只是勃拉姆斯不肯接受和平的使者.
70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0 | 只看该作者
1868 年, 勃拉姆斯遇见了瓦格纳,似乎对瓦格纳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两个人分别的时 候,仿佛言归于好,但后来瓦格纳不知怎的又义愤填膺起来,可能是勃拉姆 斯或者他的友人随便说了一句戏语,引起了瓦格纳的不快. 勃拉姆斯冒犯了李斯特,莱门伊因此离他而去,这使勃拉姆斯感到很是 失意,他写信给家乡的母亲,诉说了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母亲则回信鼓励道: "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贡献别人,再没有比这更能给自己带来愉 快的了.只为自己而活,不为别人而活的人,那么他只是一半活着……"勃 拉姆斯受到了鼓励,他又振作起来,想到约阿希姆提到的舒曼,决定前去拜 访一下代表当代德国——欧洲的巨匠罗伯特·舒曼. 喜遇恩人舒曼 约阿希姆要勃拉姆斯去拜访他的朋友罗伯特·舒曼,希望他能得到舒曼 的栽培,因为舒曼是浪漫派音乐的大师,如果他说一句话,这对于勃拉姆斯 无疑会大有好处.起初,勃拉姆斯有些犹豫,他在魏玛既然大失礼貌而得罪 了人,在见过大世面的李斯特面前自觉矮人一截,现在他怕再有失礼的举动, 何况他曾经把自己的作品往舒曼那儿送过,舒曼甚至一遍也没有看就退了回 来,舒曼会不会更显得高人一等呢?可是约阿希姆坚持要勃拉姆斯去拜访舒 曼. 1853 年 9 月,勃拉姆斯终于来到了迪塞尔多夫,他揣着约阿希姆写的介 绍信,却不敢直接奔舒曼住处,先在朋友的住处停留了若干时间,这些朋友 十分崇仰舒曼,他们都鼓励他去.勃拉姆斯了解了一下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舒 曼的作品,觉得对路,顿时胆也壮了,不再犹豫,决定去尝试他一生第二个 难关. 二十岁的勃拉姆斯悄悄地来到舒曼家门前,这时舒曼和克拉拉已结婚十 三年了. 勃拉姆斯与舒曼对面了,他很快发现:舒曼并不是个盛气凌人的老怪物, 他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态度友善,受到全家人的崇拜与敬爱.勃拉姆斯来 到钢琴前坐了下来,刚刚弹出几个音符,舒曼就打断了他,"克拉拉一定得 来听听."他说完后,跑出房间去把妻子请了进来.勃拉姆斯开始弹奏了, 音乐中,舒曼的眼里饱含着泪水,聆听着《升 f 小调奏鸣曲》,那梦一般柔 和的旋律,那出色的变奏,那即兴演奏的灵感…….他认为这是他本人到四 十四岁也没有能达到的.他听完勃拉姆斯的音乐,心中迸发出强烈的慷慨之 情,下决心要培养一下这个来自汉堡贫民窟的二十岁的青年.舒曼通过与勃 拉姆斯的接触,觉得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生机勃勃,培养他也能推动自己, 使自己的艺术不会突然终止,从而把自己的艺术带进更高,更美,光彩更为 持久的境界中去. 这年 1O 月 28 日,舒曼还为勃拉姆斯打破了他多年的沉默,用他最后一 篇论文,在《新音乐时报》上热情推荐"这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并预言有 朝一日他如果写作管弦乐曲,一定会"展示出精神世界的更神奇的奥妙", 在这篇文章里,舒曼宣布勃拉姆斯为"出类拔萃"之人,将"戴着贵冠"万 步当世.在得到舒曼所写的文章宣传一番之后,勃拉姆斯就有两首钢琴奏鸣 曲,一首谐谑曲和一本短歌意想不到的被刊印出来,版权售去后,还收到了 值二十法郎的金币四十枚的稿费. 舒曼一次又一次地把勃拉姆斯介绍给最优秀的音乐界人士,勃拉姆斯成 了宴席上一位不可缺少的客人,就好像是他心上的宠儿.克拉拉看见舒曼对 勃拉姆斯那样的器重,有次开玩笑说:"看来约翰内斯是你的儿子了."对 于勃拉姆斯来说,从未受到这样的恩宠,特别是在魏玛遇到那样的尴尬场面 之后,更不敢对此有什么奢望,舒曼家以如此诚挚的友谊待他,对他的精神 起到极大的振奋作用
70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0 | 只看该作者
他想,世间因为有了舒曼他们这样的人才显得如此清 明,这是平等的友爱.原来哑口无言的勃拉姆斯,今天又开始说话了,他一 说到他的要好朋友时,话语便如泉水滔滔不绝的涌现出来,这些生动的语言 显示了他心窝里存在着的感情,一半可以说是爱恋,另一半则是尊敬了. 勃拉姆斯从迪塞尔多夫到莱比锡,在这里和德威德一同演奏,又遇见克 拉拉的父亲维克和其他有名的音乐家,如柏辽兹等.他在耶稣节前后回过一 次汉堡,可以看得出来,他从此心满意足.想当初离开本乡时,只是一个有 前途的青年学子,没有料到九个月后声誉满载荣归故里,他已是曾得到伟大 前辈的青睬与器重的人了.但是,整个汉堡社会对他却没有什么惊异,他们 不知道勃拉姆斯此时的心情.在勃拉姆斯的心里,不断地感谢天意对他如此 特殊的厚意,这些荣宠,在人生真是偶一遇到的! 年轻的勃拉姆斯发现自己慢慢的受到了舒曼夫妇和他们的朋友的崇拜, 这对他的天才却是一种挑战,音乐大师和他的夫人对他如此亲切,该如何报 答呢?除了为他们作曲,再作曲之外,己是别无选择了.对舒曼的崇拜,是 因为舒曼具有比自己更高明的知识,而且他的成就很大.勃拉姆斯经常向舒 曼献上所写的作品,舒曼也时常请勃拉姆斯演奏钢琴曲,听完后立即赞誉他 为日耳曼伟大传统的嗣影.对于克拉拉,勃拉姆斯具有更温馨的感情,她是 第一个使他感觉到女人的照应和眷顾,能使男人起到积极作用的人.勃拉姆 斯内心竟然逐渐疯狂地爱上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这时候的名望正在高峰 阶段,舒曼夫人克拉拉和他父亲一样钦羡勃拉姆斯,她见到这年轻人具有那 么样的才气,又那么谦逊,而对于世事又那么天真,因此起了怜惜照顾之心, 她好像预见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一样.勃拉姆斯只觉得克拉拉热诚相待,没有 发现任何异常征兆.勃拉姆斯和舒曼家真的就像一家人了. 然而,好景不长,勃拉姆斯在舒曼家出入不到半年,舒曼早年所患的精 神病再度发作,每天从早到晚,舒曼的脑中不断有恶魔和天使在喊叫,他无 法进餐,难于入睡,偶然的清醒使他惊奇,可刚要握笔作曲却又病魔缠身, 他终于忍受不下了,有一天趁家人不在,便外出从桥上纵身跳人莱茵河,有 人把他救了起来,但只得进入波恩的精神病医院去度他短短一生里的最后两 年了.当这些不幸的消息传到勃拉姆斯那里时,他好像听到晴天霹雳一样吃 惊不小.当时,勃拉姆斯正乘车前往汉诺威约阿希姆那里,准备从事些音乐 活动,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迪塞尔多夫,可见到的舒曼再也不是以往的舒曼 了.不久前看见舒曼的家庭生活,真是羡慕至极,他们夫妇间不但鱼水交欢, 而且志同道合…….勃拉姆斯第一次见到他们,觉得这些有修养的人们没有 一点虚伪和娇饰,和他在魏玛所见大不相同,他能够经常地参与他们夫妇间 生活和对事物的看法的讨论,学到不少知识…….而现在呢?仿佛阳春里忽 然降下严霜,一切生机顿时枯萎下来.勃拉姆斯又想到克拉拉及六个子女, 而且克拉拉腹中还有一个未出生的婴孩…….这一切,使他惊愕,他对天空 大声疾呼:"上帝!太过分了!" 克拉拉感谢勃拉姆斯前往探望,她在危难中很高兴见到他丈夫所赏识的 人,她的苦难号召了勃拉姆斯的勇毅与同情.勃拉姆斯小心保护着她,经常 出面挡着无聊的访客,不让另外的琐事去烦扰她;他也小心照顾她和她的孩 子们,在舒曼的家中,时常听到勃拉姆斯轻声对一群孩子说:"玛丽叶,艾 利雪,朱丽叶,还有路比,斐蒂楠,对,还有欧凯尼菲立克,快去睡觉.妈 妈今天去演出了,不在家……"接着又轻声唱起摇篮曲: "月光洒在花儿上, 花儿睡着了.你们快快睡,不然小精灵要来,他会把那金银粉,撒在你们眼 皮上……."这首歌就是著名的《睡眠的精灵》.在这样患难相共的气氛里, 友谊不免加深,也有人推测他们最后终于发展为双方相互的爱情. 舒曼的病拖了两年.有时候,他也会想起他的妻子以及他们婚后的幸福, 但大部分时间里,他仍然是神忐不清醒.勃拉姆斯站在这个奄奄一息的朋友 的病体前,心头充满了悲哀,一种辛酸,剧烈的旋律在他的脑子不断旋响. 但有一次勃拉姆斯去看他时,他居然把勃拉姆斯认出来了,两人一阵高兴, 他们一起谈到音乐世界,谈到他们对舒曼家庭的共同感情,谈到克拉拉和孩 子…… 难以忍受的两年过去了,舒曼告别了人间. 天才的份量与沉重的失望情绪压垮了勃拉姆斯这颗伟大的心灵,除了偶 然有一点清醒之外,他始终无法走出迷雾舒曼不仅把他的音乐,也把他的家 庭,子女和妻子全都托付给这个他所喜爱的青年,特别是舒曼的音乐,时常 在勃拉姆斯的耳中回响,这些强有力的声音像是拍岸的怒涛,眼看就要冲垮 他的决心,他所热爱和崇敬的女人"自由"了! 但是,克拉拉的心谁能安慰呢?勃拉姆斯爆发出火一般炽热的激情,开 始创作大海一样的诗篇——《德意志安魂曲》,但音乐却笼罩着深深的悲衷. 多愁善感加固垫 克拉拉是个高贵,美丽,有才华的女人,在她那个年龄,正是女人最能 使容易动感情的青年男子晕头转向的时候,而勃拉姆斯又是最最容易动感情 的.就年龄而言,克拉拉几乎可以做他的母亲,她是对他表示友好的一个伟 大人物的妻子,舒曼又是他的大恩人…….
70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1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状况,使得勃拉姆斯与克拉 拉之间的友谊成份极为丰富,难以使人简单判断. 后来, 仿佛魔鬼在作怪似的, 舒曼精神病复发, 进了波恩的精神病医院, 医生为了不使舒曼受刺激,严禁克拉拉探望,只能由勃拉姆斯来回奔忙.勃 拉姆斯只能写信给外出旅行演出的克拉拉报告舒曼病情.有一次,勃拉姆斯 去医院探望舒曼之后写给克拉拉一封信,言语很有些动人,他把舒曼所久望 得到的克拉拉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他吻着它,然后以发抖的两手将它放 下".信中写道:"最美丽动人的一面是他的优美宁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 所表示的温馨,以及他见了你的肖像后的欣悦,这些我不能描写了.我只能 让你用最美的想象去描画这景象了." 勃拉姆斯经受了一场巨大的自我控制的斗争.他们——舒曼和他的夫 人,是他崇拜的偶像.他必须竭尽全力来减轻悲剧所加给他们的负担,一度 萦绕在舒曼心头的是他的才华,现在,也是他的才华把舒曼的妻子从绝望之 中拯救出来.在克拉拉过于忧伤的时候,勃拉姆斯就在钢琴前面坐下,为她 带来音乐的春天,音乐对她来说就是生命."你不觉得我正在孕育一种美感 吗?"有一次,他对她说."当你长期地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她既温柔纯 洁,又宽厚仁慈,你是没有办法不受到启发的."这样,克拉拉重新看到了 自己的价值,意识到了保存这种价值的责任. 现在的勃拉姆斯,虽然还很年轻,但已历经沧桑,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他经常和克拉拉一起作长距离散步,他对她谈到他的热情.克拉拉听着他的 话,也理解他.她爱惜他的天才,他的忠诚,他的青春,她虽是六个孩子的 母亲,第七个即将出生,但她是能够理解青年人的.在勃拉姆斯的心目中, 她已成了女神.每天,在她的指导下,他对真正的爱情的性质感到惊异,每 时每刻,在她的展示下,他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我亲爱的母亲,"他是 这么称呼她的,克拉拉原谅他的稚气,原谅他想要毫无保留地向她交出一切 的急迫心理.她爱勃拉姆斯不过像母子爱一样,没有什么证据青出另有哪些 杂念,而这种慈母之爱,也是她所承认而觉得自豪的. 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不少年纪(他们相差十四岁,在舒曼去世时,克拉 拉约三十五岁,而勃拉姆斯约二十一岁),她和她的伟大的丈夫情爱至深, 并生了六个该子,当不幸的苦难降临时,最后的一个出世已在期望之中,她 是多见世面的人物,她和舒曼的终偕伉俪,是经过和她父亲苦斗后得到的, 她曾见过世上不少男男女女,她很有一番见识,能判别人,正如她鉴别音乐 一样的精确.许多年后勃拉姆斯对一诗人说道:"假如你有所吟咏,你且问 问自己,一个夫人……像舒曼夫人克拉拉会赞成这诗句吗?假如你没有把 握,便把它划掉."然而,勃拉姆斯最终离开了克拉拉而到别处生活去了. 有人说,她做过他的情妇,现在他已经对她感到厌倦.也有人说,他是她最 后一个孩子的父亲.勃拉姆斯没有让外界在这个问题上看到什么新的线索. 过了几年,勃拉姆斯在声名大噪的时候,请求克拉拉把舒曼死后两年内给她 写的信还给他,他毁掉了这些信件,以后在写给她的信里,他再也没有对她 有过任何爱情的表露.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保持了亲密的朋友关系,把对过去 的记忆默默地藏在心底.勃拉姆斯为他青春少年时期的这段热情的插曲留下 了一部纪念性的音乐作品,那是一首暴风骤雨式的 d 小调钢琴协奏曲. 现在存留的信中,初初看来有些语句好像可作爱情证明,这些信都出于 勃拉姆斯的手笔,他不断用各种亲爱的称呼,开始虽然用正式的一般称法, 先用较客气的"Sie",渐改用较亲近的"du",最后却称她为"被崇拜者" 或"最可爱的人物",但还是不能轻易下结论,如果考察一下勃拉姆斯的品 性和当时他所处的环境,这些称呼却是习以为常的,因为舒曼夫妇早就这样 称呼他了,他们一定当他像儿子一样看待,并且在舒曼遭到那不可言状的苦 难之后,勃拉姆斯那么亲切的帮助他们,真的就像一个儿子一样.至于说现 在克拉拉对他更加亲近,那是因为她突然失去一个男人而造成的心理所至, 是势所必然的,何况一个女人在忧患和困难中也一样自然地要从内心深处引 起从来所未觉到的情感,他以前是有机会表达深情的,而现在更加如滚滚波 涛不召而自来了.勃拉姆斯的节制,羞涩,一旦无拘束,便采用一种新的中 介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将感情熔于书信,在那书信的情绪中寄予着深挚的爱. 在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存在的至少有对一个孤苦青年的爱怜,对一个骤丧 丈夫者的怜爱,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情人慕仰,或许有不可遏制的狂恋. 有人认为勃拉姆斯的性格决定了他是不会倾向到狂恋的,说他也曾遥慕 着,一个在汉堡的女演员,那是一种程度不深的感情投入,而情随境迁,后 来竟没有留下一点伤痕地不了了之.勃拉姆斯不会被别的女人所吸引,即使 他给舒曼夫人的许多非情书可比的信也是如此,在一封信里,他说了许多情 真意挚的话,接着他又大谈起天气,也许他故意寒喧以掩盖他的真情,但这 封信确实是平平淡淡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0:39 , Processed in 0.04789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