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1:09 | 只看该作者
亨德尔接着读下去,觉得剧中的歌词都是向他而发的,他感到自己心灵中某种被压抑了很久的力量,正在唤醒。他读到“他曾遭到鄙夷”,读到弥赛亚被害,还没有死去就被埋葬,还遭到尽情的嘲笑,“而当时没有一个人给这个苦难者安慰”。亨德尔联想到自己几年来的遭遇,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安慰他,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他。歌词这样写着:“昂起你的头!”“不要把你的灵魂留在地狱”。当读到赞美诗哈利路亚时,亨德尔确信自己已经获得新的灵感,他觉得有千军万马在胸中奔突,汹涌的心声仿佛掀起滔天的巨浪,化做旋律直透云霄,反复延伸扩展,充满整个世界。
9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1:09 | 只看该作者
亨德尔不敢有片刻的耽搁,立即抓起笔,把这来自上苍的音乐记录下来。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促着他,挤压着他,使他无法停下,他以神奇的速度写下一个个音符,无法停住。夜已经深了,在黑夜遮盖下的这间小屋却充满了光明。直到第二天上午,仆人小心地推门进来,亨德尔还在不停地写着,他的助手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抄写乐谱,竟被他粗鲁地赶了出去。于是再也没有人敢到他身边去,只是按时把水和面包送到他的工作室去,亨德尔也整整三个星期没有离开房间,他已经完全如痴若醉,还不时地站起来在房间里走动,一边高声歌唱一边打着拍子,眼睛放出异样的光采。债主登门讨债、歌唱家来找他试唱、皇上的使者来请他到宫里去,都被仆人挡在门外,因为他知道,这种时候去打扰主人,就好比去点燃一桶火药。亨德尔完全被从心灵深处涌出的激流裹挟着奔腾而去,他觉得自己有生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旺盛的创作欲,也从没有为哪一部作品这样的呕心沥血。
9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1:09 | 只看该作者
三个星期之后,作品终于完成,亨德尔也如同一个被压榨干了的躯壳,颓然倒在床上,昏然睡去。他睡得如此之长,以至于仆人以为他旧病复发,去请医生。当医生赶来时,亨德尔已经起床,正在吃饭,那表情像是个获胜的将军。
 
  1742年4月13日,清唱剧《弥赛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首演,获得极大的成功,全城的人都沸腾了,为能听到这伟大的杰作而激动。为了感谢都柏林观众对他作品的理解,亨德尔把《弥赛亚》的全部演出收入捐赠给都柏林的慈善事业。1743年3月,《弥赛亚》在伦敦演出,但反响并不强烈,英国的观众还没有改变对他的敌视态度。但是亨德尔仍坚持每年演出《弥赛亚》,并把演出收入捐赠给医院和孤儿院。直到七年以后,才在伦敦取得决定性的成功。
9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1:10 | 只看该作者
就像所有对自己要求严格、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亨德尔对自己的作品从不沾沾自喜,但他十分喜爱自己的这部《弥赛亚》。他之所以喜爱它,是出自一种感激之情,因为是它把他从自己的绝境中解脱出来,还因为他在这部作品中自己拯救了自己。他每年都要在伦敦亲自指挥演出这部作品,每次都把全部收入捐赠给医院和孤儿院,去医治那些残疾病人和救济那些身陷囹圄的人。1751年亨德尔双目失明,但是他没有改变亲自演奏指挥《弥赛亚》的习惯。1759年4月6日,在柯文特皇家歌剧院举行《弥赛亚》的第56场演出,74岁的亨德尔支撑着生命最后的力量,指挥演出并弹奏风琴,当终曲《阿门颂》结束时,他倒在台上。几天以后亨德尔与世长辞。
 
9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1:10 | 只看该作者
清唱剧《弥赛亚》是亨德尔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反映出早期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精神,借助圣经中耶稣拯救人类的故事启动人们崇高的精神力量。直到今天,每年的圣诞节世界各地都演唱《弥赛亚》。亨德尔生前曾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们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能高尚起来。”《弥赛亚》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9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1:1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们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能高尚起来。”以亨德尔这句话为标准来筛选这部作品的众多录音的话,李希特这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录音是最后能留在我的选择里的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他和LPO于72年的那个录音虽也有很高的评价,但终因“人剑合一”的默契程度远不及此版,而多少流于华丽壮观的音乐会演出性质。若要领略如《马太》那样的虔诚与投入,还是要听听这个以德语演出的版本。尤其是作品第三部分的演绎,真正令人察觉到了从音乐到意志的升华而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
  “弥赛亚”(Messiah)一词源于希伯莱语mashiah的音译,意为“受膏者”(古犹太人封立君王、祭祀时,常举行在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指上帝的派遣者,也是犹太人幻想中的“复国救主”;基督教产生后借用此说,声称耶稣就是弥赛亚,但不是犹太人的“复国救主”,而是“救世主”。
全剧分三部分,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57首分曲。
第一部分:叙述圣婴耶稣的诞生;
第二部分:是关于耶稣为拯救人类,四处传播福音以及受难而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经历;
第三部分:是耶稣显圣复活的故事和赞美诗。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5 | 只看该作者
泰勒曼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德国作曲家﹑风琴家。

  1681年3月14日生于马格德堡﹐1767年6月25日卒于汉堡。出身于牧师家庭。10岁学小提琴﹑长笛与键盘乐器。12岁时﹐因其母没收其所有乐器﹐遂倾全力攻读名家总谱﹐从中分析曲式﹑和声﹐领悟作曲原理﹐并试行作曲。1700年入莱比锡大学读法律﹑文学﹐偶被同学发现其作品﹐试奏公演後博得好评。莱比锡市长惊为天才﹐命其每两周作一部清唱剧付诸演出﹐由此名声大噪。他在大学中主持“音乐之友社”﹐课馀演奏﹐开欧洲各大学音乐风气之先。1702年被莱比锡歌剧院聘为音乐指导﹐1704年聘为新教堂管风琴手﹐并上演了他的圣乐清唱剧﹑室内乐与歌剧等。其中最成功的为歌剧《坚忍的苏格拉底》。1721年就任汉堡大教堂乐长。次年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又争聘其为乐长﹐他将此职位让给挚友巴赫﹐J.S.。1737年後漫游巴黎﹑柏林等地﹐采风作曲。
9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6 | 只看该作者
泰勒曼被公认为18世纪中叶的权威作曲家之一。他的曲调流畅甘美﹐结构清晰明快﹐一扫繁琐晦涩之风﹐因而被认为是连结巴洛克後期与新兴的古典乐派之间的桥梁及重要过渡人物。他又是音乐理论的权威和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他曾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使教会音乐也能在世俗音乐会中演出﹐打破了宗教音乐不出教堂的界限﹐从而普及了音乐。
9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6 | 只看该作者
泰勒曼毕生学习探索不懈﹐因此他的作品风格也屡经改变。他的初期作品受法﹑义影响较深﹐与科雷利﹐A.学派相近﹔後期作品则被认为近似斯塔米茨﹐J.﹐而在形式﹑配器﹑和声等方面﹐又可以找到巴赫的许多痕迹。在歌剧方面﹐当时的朗诵调崇尚意大利朗诵式﹐即用朗诵语调由演员即兴念出。当时法国的拉莫﹐J.-P.已首先创用乐谱规定其音高﹑节奏﹐写出按谱唱出的咏叹式的朗诵调﹐但不为时人所重视。经泰勒曼努力倡导采用﹐才为人们所接受。此後意大利歌剧也逐渐摒弃即兴朗诵式﹐改用咏叹式的朗诵调﹐并通行於所有大歌剧中﹐成为与轻歌剧体裁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6 | 只看该作者
泰勒曼是靠自学获得杰出成就的作曲家﹐这在音乐史上是罕见的。他是一位多产作家。1739年﹐根据他自己统计﹐曾作过序曲﹑三重奏﹑协奏曲﹑哈普西科德曲与合唱曲等600馀首﹐歌剧﹑清唱剧各40馀部﹐各种礼仪用曲100馀部。此後他又活了28年﹐作品总数无法确定﹐至今仍在继续发掘﹑出版中。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的乐谱出版的有200馀种﹐研究他的传记与作品的专著有十馀种﹔他的作品风靡欧美﹐成为音乐会中经常上演的曲目。泰勒曼与巴赫﹑亨德尔﹐G.F.处於同一时代﹐珠玉在前﹔莫扎特﹐W.A.﹑贝多芬﹐L.van又接踵而起﹐盛名之下﹐泰勒曼遂黯然失色。至20世纪中叶起﹐始逐渐为人所重视﹐评价日高﹐有人将他与巴赫并列。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6 | 只看该作者
1、人物简介
  泰勒曼(G.Philipp Telemann,1681~1767)处在巴罗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注重旋律写作的主调织体而常常抛开精致的对位技法,强调轻盈优美的旋律、明快对称的节奏、不臃肿浮躁的伴奏。他在那个时代被看作是“前卫”作曲家。作有600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44首受难曲,12套礼拜乐,40部歌剧及一些管弦乐、室内乐作品。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6 | 只看该作者
 2、艺术成就
  (1) 提倡音乐要接近民众,要为多数人而创作。
  (2)他的创作突出主调音乐的特点,促进了音乐从巴罗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
  (3)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工作,培养市民的音乐素质,创立了大学生音乐社团,把教堂音乐搬上市民阶层的舞台。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7 | 只看该作者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7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前言
泰勒曼重获现实性
音乐之子
音乐学徒
跨人职业殿堂
宫廷乐师
自由帝国市
汉莎共和国
关于自传的前言
泰勒曼自传
节选自马特森编辑的《伟大的通奏低音流派》(1731年)
致马特森先生的信
致约翰·戈特弗里德·瓦尔特的信
马特森的《凯旋门》(1740年)
作品选
音乐家们的看法
当代音乐中的泰勒曼
当代出版的泰勒曼作品
作品单
当代出版的泰勒曼作品清单
泰勒曼和他的唱片
关于泰勒曼作品的补充说明
注释
大事年表
对泰勒曼的评论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7 | 只看该作者
序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15:41 , Processed in 0.0635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