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由《博物馆之夜》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3 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接连看完了美国科幻电影《博物馆之夜》1和《博物馆之夜》2,看完后深为导演的精湛编导水平,令人捧腹的幽默能力及异常丰富的想象力而折服,不但影片内容让人时刻充满着惊奇,且根本无法推测下一分钟的剧情会怎样,更无法预测故事的结局究竟会如何收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夜间“复活”博物馆内所有藏品的演绎模式来解说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演绎一下现代人的生活之创作方式,实在是一桩特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

《博物馆之夜》是一部由著名喜剧演员本·斯蒂勒主演的科幻影片,关于这部影片的详细剧情介绍在网上百度一下就能搜索到很多,所以我不打算在本篇中多费口舌。


我只是想到一些问题:为什么像博物馆这样枯燥乏味的地方在导演的眼中也都能成为很富创意的创作素材?为什么同样的科幻电影,我国的科幻片就远远地脱离了生活方面的因素?为什么在人物形象的朔造方面及故事流的演绎方面,《博物馆之夜》都能达到生活化与艺术化之最完美的组合?为什么这部电影能拍得如此生动活泼,虽不免荒诞性的戏剧化效果,但却能轻易地打动看客之心?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很微不足道甚至不值一提的小脚色在这部科幻电影中都能演绎得淋漓尽致且个性鲜明?

看美国的科幻电影或动画电影时,经常会在心里生发出太多的“为什么”。前一阵子曾看过一部动画电影,片名叫《小鸡快跑》,该影片只是把农夫的养鸡场定位成主体场景,而故事流主要就是在养鸡场内生发并最终完美飞跃养鸡场的大结局。

看完动画电影《小鸡快跑》之后,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飞越疯人院》。

“文艺创作要体现人性化”这句话,在我国也许只能是个口号,但是在人家那里,早已不是口号,而且似乎也从来没有用什么口号去号召过:从卓别林时代开始,电影就以其独特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和强大的感染力而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

目前有个问题:当电影这门新兴艺术由西方社会被引进到了东方诸国家之后,电影的人性化因素也随着东方各国的不同社会状况而发生了不同质的变化:在有些国家电影艺术完全沦落成了各种官方概念的代表,比如北韩;在某些国家,电影艺术完全演变成了变形的话剧,比如日本;而在有些国家,电影艺术则完全沦落成了口号化的或不伦不类的电视剧或类电视剧效应的单片电影,比如我国。

我想,电影这门艺术在东西方社会所表现出的巨大差距,也许正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本质区别。

东方诸国,封建遗毒泛滥,东方社会,也似乎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人性”这个东西,所以“人性化”这个电影创作的基础标准,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东方诸国电影界的致命伤。

全世界都爱看美国电影的事实,并不是偶然的结果,也不是美国政府在对外方面所实施的“金元”与“大棒”政策的国家战略所能做得到的成就。

在文化输出方面,美国人以对外输出一些充斥人性化的文艺精品而著称于世,不管是电影艺术,还是音乐抑或其他文艺。

我不是说美国的所有电影都是精品,但至少有一半左右的电影应该算得上是精品——完美体现人性化创作思维的精品。

若按照美国电影的品格分类模式,只怕日本所拍摄的所有电影精品在质量方面还比不上美国所拍摄的残次品,而北韩的精品电影若拿到美国,恐怕只能变成无法公映的垃圾,若把我国的电影精品输出到美国,恐怕绝大多数国产精品都会被美国民众给冷落掉,若把香港的武侠电影拿到美国,也许一部分美国人多少还有点观看的热情,因为被神化的中国功夫总会让一部分美国人掀起观看功夫片的热潮。

在东方诸国的电影界里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所谓的“韩流”。

一些“韩流”电影不但在我国得到国人的不少好评,在日本也颇受欢迎,在亚洲其他的小国家,看起来也很叫座,而在美国,“韩流”电影似乎也代表着亚洲电影界的最高造诣,特别是《冬季恋歌》《太极旗飘扬》《2009迷失的记忆》《共同警备区》等“韩流”电影,在很多国家都曾引起过强烈的反响。

韩国也算是个封建余毒比较浓烈的国家,可为什么一部分“韩流”电影就能完全摆脱封建余毒的桎梏?





2010
323

山野居士
2#
发表于 2010-4-26 18:37 | 只看该作者
飞越疯人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4:03 , Processed in 0.1363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