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高迎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高迎春植物系列散文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32 | 只看该作者
小蒜 大蒜 家蒜






  
  炒菜时,四岁的孙女晓越,争着给奶奶剥蒜瓣,让我不由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来。冬闲时候,母亲总让我帮她剥蒜瓣,然后用高粱杆皮当篾片,将蒜瓣穿成圈儿。再按大圈套小圈的顺序放入钵内,注水到蒜瓣芽头,每日倒换清水,眼见着青青翠翠的蒜苗就越长越高了,叶展如剑,鲜嫩葱茏,颇似凌波仙子。随着蒜苗愈长愈高,白白胖胖的蒜瓣就皮里抽肉,最后抽成黄褐色的皮包在蒜苗根部。临近春节,母亲将尺把高的蒜苗剪下来,或炒鸡蛋或包饺子,用蒜苗作辅料,节日就增添了别样滋味。

  蒜为百合科大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蒜与葱、姜、辣椒、胡椒并称“五辣”,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故人又称蒜为家蒜。原产我国中原的蒜,根茎具小,瓣小而辣,因而称小蒜。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蒜的域外品种,根和茎大且蒜瓣多,味带苦头,开始人称葫、胡蒜、后来直呼大蒜。小蒜、大蒜匀八月下种,越冬后春吃蒜苗,夏初吃蒜苔,拔葶后吃蒜毫,秋收后吃蒜头。小时候生产队菜园中,每年都种一片大蒜,刚刨的鲜蒜按10头或20头捆把。分到家后,母亲把小捆解开,编成蒜辫,挂在墙上风干。吃时揪一头,揪完蒜头的蒜辫,更象姐姐的发辫。顺墙而来的风刮动它,空蒜辫便兴兴头头的摇摆,仿佛要和姐姐的发辫一比长短呢。

  放学后下地干活,社员地头休息时,常说些谜语解闷。这个说:青枝绿叶一树桃,外长骨头里长毛,。有朝一日桃老了,里长骨头外长毛。谜底,就是身边的棉花。那个说:身儿光光细又长,穿绿穿红又穿黄。跟上懒妇它睡觉,跟上勤妇忙又忙。谜底,就是正纳鞋底的针。我也忍不住插嘴说:兄弟四五个,围着柱子坐。话没说完就被人打断,别说了别说了,谁不知你说的是大蒜。提到大蒜,有人讲了个笑话:有位先生坐车去德州办事,素不相识一位漂亮姑娘,回头给了他一块口香糖。他美滋滋刚吃完,姑娘回头又给了他一块口香糖,他以为姑娘看上他了,忍不住自做多情起来。姑娘见他错会了意,翻白了他一眼,说以后出门少吃大蒜。人们听了,笑个不停。

  文革期间,村村成立宣传队,大演革命样板戏。在村中担任民办教师的姐姐,也被动员进了宣传队。扮相俊美,嗓音婉转的姐姐,演李铁梅,演阿庆嫂,还常参加公社组织的汇演,很快在十里八村出了名,也成就了与姐夫的好姻缘。宣传队也常演各种乐器独奏,悠扬的笛子声最让孩子们着迷,纷纷买了笛子学着吹。吹笛子,须要在一个孔上粘苇膜,才能吹出动听的笛声来。粘苇膜,最牢固当数大蒜瓣。把大蒜瓣掰开,在笛孔周围涂匀,摁上苇膜,任气流再冲,苇膜也不会掉。我也盲从在别人后面学吹笛子,学会了到苇湾中采苇膜,学会了用蒜瓣粘苇膜,就是没学会吹笛子。不是感觉气不够用,就是感觉手指忙不过来,吹来吹去,还没有弟弟吹得好,只得作罢。

  《本草纲目》中云: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降邪恶,消痈肿,化症积食,此其功也。可见,我国古人早就了解了蒜的药用功能。据《竹翁谈籔》记载:“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网措,举孙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饼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30丸。曰今日进3服,病当减三分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医用实例在此,足见大蒜除病之神奇矣。古人谓大蒜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蜡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能解暑,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也。大蒜的种种好处,罗列可谓详尽。诗人山雨的《大蒜歌》,便由这儿化出:“夏月食之能解暑,啖肉吃面不可无。任你炎风并瘴雨,常食能驱百蛊毒”。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继承与发扬,总是有迹可寻呢。过食大蒜之弊。古人也很清楚。《本草经疏》曰: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故民谚总结说:“大蒜百益而独害目”。所以。提醒人们在记住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这句健康铭的同时,也要提防大蒜伤目。扬长避短,方为睿智。

  德州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疏松绵软,特别适宜大蒜种植。德州大蒜头大瓣齐,鳞薄色白,肉厚味纯,营养丰富。素日里,村里人溜凉面,捞凉粉,蒸糠茹,压河漏,切凉拌,吃饺子,总要用蒜臼捣一碗蒜泥,加上香油和醋调着吃、蘸着吃。家里来了客人,也喜欢做蒜爆羊肉、蒜香排骨、蒜蓉豆角,蒜泥茄子。结婚以后,逢到新蒜上市,妻子总爱自己腌咸蒜,腌糖蒜,剪蒜头,剥蒜皮,泡蒜头,煎糖醋,不厌其烦。到了腊八这一天,妻子也忘不了腌腊八蒜,吩咐我特意购买宁津长官产的王家园子牌枣米香醋,将剥好的蒜瓣放入塑料桶内,把口拧紧,慢慢泡在枣米香醋中的蒜瓣就会变得通体碧绿,固此有人把腊八蒜,也叫翡翠碧玉腊八蒜。蒜瓣与醋酸结合,既杀菌还解毒,有健身提神之功效。用腊八蒜过年吃铰子,香酸可口,回味绵长。

  北京民谚中,有一句“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以前,逢到腊八,临近年关了,买卖人家总要拢算年内盈亏,关系客户也要周全一番,找找平衡。快过年了,因嫌“周”字“算”字不吉利,便用“粥”“蒜”来代替,以示忌讳。久而久之,传至民间,以讹传讹,就形成了熬腊八粥、腌腊八蒜的风俗。《农圃便览》中,丁宜介绍了水晶蒜的做法。丁宜是山东人,他介绍的水晶蒜,肯定由山东民间搜集而来:鲜蒜剥皮,每斤用盐七钱,拌匀颠弄,腌四日装罐按实,竹衣封口,上插数孔,倒控出水,四五日取起泥封,可食用数月,随开随闭封口。

  小蒜,大蒜,食之香辣浓郁,开胃生津;药之杀菌解毒,健身强体,称之为家蒜,既妥帖又亲切。法国一位学者,将水、土、气、火、蒜列为人类生存五大要素,认为离开了这五大要素,人类便无法生存。蒜有“天然广谱抗菌素”之称,列入人类生存五大要素之中,或许还真有道理。现在,大蒜食用已开发出大蒜油,大蒜粉,大蒜汁,大蒜酱,大蒜盐,脱水蒜片等系列产品;大蒜药用,也开发出了大蒜注射液,大蒜甘油明胶栓剂,大蒜低压蒸馏液、大蒜油棉栓,大蒜浸出液等系列产品,在香料,调味,保健,医疗等方面,正显示出它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国人寓意大蒜花语为:装蒜。原应为褒意,不知怎么却演变成装糊涂,装腔作势这贬意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34 | 只看该作者
色泽油绿青小豆






  
  青小豆,就是人们常见的色泽油绿的绿豆。


  上幼儿园大班的孙女,每逢周六都布置有作业。这周布置的作业,是用植物种子制作粘贴画,样图上有熊猫、孔雀和鲤鱼。选一张厚卡纸,尔后找来南瓜籽、西瓜籽,我和孙女一起动手,用牙膏粘贴了一条大鲤鱼。见鱼儿孤零零的没有生气,我让孙女在鱼嘴上方画了一串气泡。又让孙女从熬八宝粥的粮盒里挑出绿豆,粘了两棵飘动的水草,再在鱼周围画上水波纹,画面立刻就生动起来了。


  在鲁北,绿豆是人们喜欢种植的小杂粮之一。小时候,家里分有自留地,母亲总爱在玉米棵旁套种上绿豆。矮在玉米脚下的绿豆,菱状的叶片,绿盈盈,毛茸茸;手指长的豆荚,青绿的时候,也是毛茸茸的模样。不过,到豆荚成熟时,就渐渐变成了黑色。绿豆荚成熟,总是先后有别。秧棵上面有顶着花儿的,秧棵底下就有黑熟的了。绿豆荚是个急性子,熟透了稍有风吹草动,便荚儿爆开,将圆柱状的绿豆撒在地里。所以,绿豆荚成熟后须分批采摘。清晨,我常常被母亲叫魂似的喊醒,携了柳条箢子,去自留地采摘绿豆荚。顺着垄儿找寻,熟黑的绿豆荚,或三或五一束,一早晨能够采满满一箢子呢。


  母亲把采摘的绿豆荚,倒入簸箩内晾晒,晒干后放入面口袋内,一手抓紧口袋嘴,一手用木棒槌敲打,待把鼓鼓囊囊的面口袋敲成“扁枕头”,再倒回簸箩时,绿豆粒和绿豆荚就分了家。把豆荚皮捡拾出来,用簸箕簸除余屑,油绿饱满的绿豆放入瓷罐,就可随时取用了。当然,这收获办法只适宜绿豆种植较少的家庭来如此操作,生产队里的绿豆荚,就是用碌碌碾压,用木锨扬净,尔后收仓入囤的。生产队套种在玉米地里的绿豆,由于采摘不及时,致使许多熟透的荚儿爆开。这可高兴了那些大眼睛田鼠们,它们寻寻觅觅,将绿豆粒叼回地洞储存起来,以备冬日美餐。一次我和伙伴们发现了一个隐蔽的田鼠洞,用铁锨沿着洞穴挖掘,七拐八拐地掘出十米远,终于挖到了田鼠的“粮库”,竟然掏出了满满一洗脸盆绿豆,如果不是有些绿豆受潮生了芽,肯定还会有半脸盆。记得田间也长有一种野生的小绿豆棵儿,绿豆粒呈褐绿色,放锅里煮也不开花,硬硬的咯牙。村里人称这野生绿豆为石豆,也有人叫它囫囵豆,说是由好绿豆爆了荚撒在地里衍变而来。小时候对这说法深信不疑,现在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最喜欢吃母亲熬的小米绿豆饭。做几口人的饭,加几瓢水,母亲心里最有数。把绿豆和小米淘洗干净,放入锅里,等水热锅也热的时候,再沿着锅水线以上贴一圈玉米饼子。锅台前方是添柴的灶门,侧面有个茶碗大的送风口。有钱人家放置木风箱在风口处,拉动木柄,风大柴火旺。无钱人家就放一麻袋片,后面用青砖压实,抓着前端扇动,费力风又小。我们家的锅台边,就是放的麻袋片,母亲被灶口生烟沧得流眼泪的情景,至今依然清晰在心头。小时候有个谜语:铁嘴红牙,扁扁身子撅尾巴。就是说的农村的灶台,土炕和烟囱,形象而贴切。等小米绿豆粥、玉米饼子和半碗萝卜咸菜上了早饭桌,兄弟几个常常如风卷残云般吃得一干二净。母亲就说我们是半大小子,吃杀老子。夏日炎热,母亲也常熬绿豆汤给我们喝。母亲熬的绿豆汤,碧绿酥烂,消暑解渴,撒上几粒糖精,赛过可口饮料。绿豆汤可以解毒,有回母亲吃错了药,幸亏绿豆汤救了母亲的命。


  我所在的第八生产队,曾开过两年粉坊,制作绿豆粉皮。用石磨将绿豆研碎,沉出淀粉。滚开的沸水上,放一面铜锣,舀一勺淀粉,旋转铜锣,一张软软的绿豆粉皮就可以出锅了。放在高梁苫子上晒干、打包,就可以到集市出售了。做粉皮剩下的绿豆渣,可以做麻豆腐。麻豆腐和白菜放油炒了吃,别有风味。鲁北谚语说:大吃二喝炒麻豆腐。是形容人不会过日子的,贫穷岁月里,食油金贵,炒麻豆腐费油,故而才有这样的民间谚语吧?


  逢年过节,家乡人喜欢用绿豆做叠饹馇。将绿豆泡胀,去皮,石磨研桨,然后摊煎成薄饼,叠码好,可炒、可炸、可烩,饭菜两宜。猪肉粉条炖叠饹馇,就是鲁北上得大席的一道风味菜肴。山东有些地方,按一斤绿豆二两菠菜的配比上磨研汁,然后团成团,上锅蒸熟,称做扒古。如果单是将绿豆粉碎,再团成团,上锅蒸熟,就是虚糕,也叫饵顿糕。扒古和虚糕吃法一样,一般用葱姜末,肉末炝锅,然后倒少许水,等水沸后,放入扒古或虚糕,再放入粉丝,香菜段,淋上香油,就可以出锅食用了。绿豆是五谷杂粮中的上品,家乡人过年节,喜欢将叠饹馇、绿豆糕,做为供奉祖先,敬奉神灵的贡品。现在我的家乡,依然有人将四四方方的叠饹馇,做成商品出售,不失为发家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绿豆在乡间,又叫青小豆。古代人称做箓豆,植豆。它属于双子叶植物,原产印度,我国已栽培了二千多年了。绿豆,既可做粮食,又可做蔬菜,还可做中药,因而被国人誉为“食中佳品,济世长谷。”《开宝本草》云:绿豆,甘,寒,无毒。入心。胃经。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民间因此非常看重绿豆的食疗作用,仲夏时节,常熬绿豆粥,冬瓜薏苡仁绿豆粥,加味绿豆粥,荷叶绿豆粥、石膏绿豆粥、青蒿绿豆粥,来治疗和调节伏暑、疰夏、暑风等中暑伤暑引起的病症。


  冬天,蔬菜匮乏,母亲常自己动手生绿豆芽。将绿豆倒在茶盘里,剔除秕、破、霉豆粒,然后倒入温水中浸泡,待绿豆吸足了水分,淋干,盖上麻布,放上茶盘,再在茶盘上压上两只青砖,每天投两水,不下三五日,因压实而憋粗的绿豆芽,就可以炒菜吃了。绿豆芽性寒,炒菜时必辅以姜丝、辣椒,来中和它的寒性。绿豆芽炒出来吃,清淡爽口,我最爱吃母亲炒的绿豆芽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赞绿豆芽:“诸豆出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生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平常,而古人未知着也。”由此可知,生绿豆芽来食用的年代并不太久远。绿豆芽富含维生素,除了炒食,也用来包饺子,鸡蛋虾仁调馅,清爽清香,非常可口。当年慈禧太后,最爱吃绿豆芽。有一道“龙虾呈祥”的菜肴,便是将绿豆芽掐头去尾,用细竹签把豆芽掏成中空,再用锥子将肉泥填进去,放面粉内打个滚,在油锅炸熟就成了。就凭这麻烦劲,一般人还真吃不起。


  文革时候,曾流行过一阵用粮食来粘贴毛主席像。头发用黑豆,领章用红小豆,而绿军装就非绿豆莫属了。直到现在,仍然有人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制作工艺品。家住绵阳的潘德贵先生,用各种粮食粘贴了一幅字体各异的《百福图》,荣获了第二届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使粮食画登上了大雅之堂。


  星期一带着孙女交作业,幼儿园老师们都说,这色泽油绿的水草有创意,被摆放在楼道显著位置来展示,孙女也因此获得额上点吉祥痣的奖励。
18#
发表于 2010-3-25 06:40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下小脚印,稍后细读。
19#
发表于 2010-3-25 07:44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暖把这些珍贵的篇章收藏了,抽时间打印出来,一一细读和学习。为您的心血如此诚挚的付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辛苦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0: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25 06:40 发表
先留下小脚印,稍后细读。
谢谢小暖,散文版有你肯定比以前更活跃的,问好!
21#
发表于 2010-3-25 10:56 | 只看该作者
高版,这些系列不知汇编没有?十分喜欢!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25 07:44 发表
高老师:暖把这些珍贵的篇章收藏了,抽时间打印出来,一一细读和学习。为您的心血如此诚挚的付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辛苦了!
我特意数了数,我已经写了85篇植物散文,距离100篇的目标很近了,等写到100篇,我再整理整理,出个专集。
23#
发表于 2010-3-25 15:53 | 只看该作者
你的书,我已经看了大半了。有时间再来欣赏,问好!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21: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3-25 10:56 发表
高版,这些系列不知汇编没有?十分喜欢!
我出了本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收入我的作品115篇,33万字,内有部分植物作品。我写了85篇植物系列散文,计划今年再出版一本散文集,书名叫《撑把雨伞去观景》
25#
发表于 2010-3-25 2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3-25 21:53 发表
我出了本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收入我的作品115篇,33万字,内有部分植物作品。我写了85篇植物系列散文,计划今年再出版一本散文集,书名叫《撑把雨伞去观景》



        佩服迎春老师对文字的执着,对植物的热爱。昨天在山石的空间里看到了几个文友相聚的照片。很好,送上我的问候与祝福!


26#
发表于 2010-3-26 08:47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借鉴学习!
27#
发表于 2010-3-26 11:24 | 只看该作者
收藏,我需细细品读!
28#
发表于 2010-3-26 13:44 | 只看该作者
佩服!学习你的这种执着的为文精神!
29#
发表于 2010-3-26 14:33 | 只看该作者
爱植物爱到骨头里,才会写出这些好文章。我在想:一个爱植物的人生活也是清清爽爽、清清亮亮的的吧。永远祝福你!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0: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25 15:53 发表
你的书,我已经看了大半了。有时间再来欣赏,问好!
谢谢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2:48 , Processed in 0.07070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