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8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卡夫卡:一觉醒来,你会变成一只大虫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 21: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雪白演义 于 2018-1-12 21:14 编辑

  卡夫卡:一觉醒来,你会变成一只大虫子

  豆瓣网举办第五届文学大赛,我参加了。不但参加了,还做了一次读者评委。我的水平我知道,做读者还行,做评委不行。我先后评了十篇作品,评也是瞎评。看一看作品,写出一点想法,最多就是跟着感觉走一走。十篇作品里,有一篇名叫《你的敏感与沉重》怪有意思的。小说篇幅很大,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你的……”,像呓语。小说里人物的人格严重扭曲,还有一些异化。说起异化,我突然想起了卡夫卡。我在评语的最后说:“小说一定程度地表现了程序化的生活对人性的异化,写得比较浅,没有写透。如果离悬疑远一点,向卡夫卡那个方向靠一靠呢,应该是一条路子。不过卡夫卡那座山太高,不好爬啊。”

  卡夫卡这个名字我早就知道,真正“攀上”卡夫卡,却是近两年的事。想写写小说,当然要读读小说。在读小说方面,我有自己的一点看法。那就是多读外国的,少读中国的。读外国书建立自己的小说理念,读中国书建立自己的语言习惯。说起林林总总的理念,不只是小说,别的专业理念,不少都是外国人建立起来的。

  重视外国书,是不是我和外国人有什么交集?没有,一点也没有。我草民一个,生活的圈子很小。我又不懂外语,甚至谈不上和外国人做最基本的沟通。沟通不了,又期待沟通。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读外国书。

  我买了十几本外国书,其中就有卡夫卡的。首先说,卡夫卡的小说很“古怪”,他的小说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小说的看法。小说是什么呢?教科书里说了,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而我说,小说没有三要素,只有一要素——人物。人物出现了,情节和环境如影随形,情节和环境是人物附带而来的。想想看,哪个人物会生活在真空里?

  卡夫卡的一些小说居然没有人物。当然,人物还是有的,只是人物被异化,被陌生化处理了。人不是人了,人变成了甲壳虫,变成了杂交动物,变成了耗子。也不是所有的“没有人物”的小说都让动物贯穿于始末,有的小说开始是人,突然一转换,人就变成动物了。小说《变形记》里的那个推销员格雷戈尔,早晨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子。以后的格雷戈尔便以虫子的状态行走于小说的情节里,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家人的心,家人因为格雷戈尔的变异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同时经历了惊怵叹息悲伤痛苦到可怜厌恶漠视冷遇的心理历程,直至格雷戈尔被遗弃而死。小说《地洞》没有任何变异的过程,一上来就是一只与世隔绝的田鼠(也许是别的动物)在活动。小说以第一人称“我” 作为主角,“我”就是那只拼命打洞为自己建造“世外桃源”的田鼠。小说《地洞》把人的全部镜像剥离掉,只剩下一只田鼠的一幕幕心灵图景,这一幕幕心灵图景与世俗景观产生了强烈的对照。据研究,《地洞》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这篇中篇小说似乎是卡夫卡对以往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结,当然也最具有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卡夫卡是现代主义大师,与传统小说不同,现代主义打破了传统小说坚硬的外壳,以牺牲小说现成的经验为代价,让小说直接进入一片精神天空,并以精微的细节呈现出强大的精神气质。卡夫卡的小说不是没有人物,而是通过异化和变形,让人物碎片化或物化,从而融合于精神细则里。卡夫卡的人物物化的过程不是在讲诉一个寓言故事,而是以这种简化的方式直接抵达人的心灵深处。

  卡夫卡一生很短暂,活了四十多岁,因肺结核而死。短短一生,卡夫卡写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还有超短小说。就篇幅而言,这些超短小说只能算是小小说或闪小说。一般来说,就算是小小说或闪小说,也应该有人物丰满的呈现,卡夫卡的超短小说却是突如其来的,只是描述了一番场景或场景对话。《城徽》比较长,有两千多字,《树》奇短,也就一百多字。很小的体量却承载了很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丰富的。卡夫卡自己都讲过,“小说就是复杂性”。即便是超短小说都会有复杂性的呈现。因为短,小说的复杂性可能会容易捕捉,相反,越是短的越难读,越短越难懂。卡夫卡的那些超短小说我读了好多次,都不明就里。需要说明的是,世界上那些顶尖的小说家不是哪一个都能轻易读懂的,博尔赫斯,加缪,马尔克斯,当然包括卡夫卡。他们都难读,也难懂。他们一斤的小说,要用一吨的阅读量去理解。我学历不够,认知水平有限,读起来理解起来更难。读一篇不行,只好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卡夫卡以精神患者的眼光看世界,作为读者一定要把自己放到非正常状态下去读去理解。能理解多少呢?那要看读者自己的造化了。还是那篇超短小说《树》,我数了数,总共八句话,八句话能塑造一个人物,但是,八句话却不能完成一篇小说。小说是讲因果的,而小说内部要有一整套完整的逻辑存在。《树》没有因果,不存在内部逻辑,它只是一些视觉感受。一棵树,它“横卧在光滑的雪地上”,看上去“用力一推就能推动”。作者很快否定了自己,“推不动”,因为“他们已与大地紧紧相连”。《树》不能说没有因果,一棵大树的两种状态即为因果。但是,这种因果马上被作者否定了,因为这些“也不过是看上去而已”。验证之后被推倒,《树》的最后这一句话可谓意味深长。《树》作为一个具象,肯定赋予了极强的象征意义。《在法的门前》也是超短小说,是卡夫卡的名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求进法门”,却被守门人挡在了门外,乡下人想尽一切办法央求守门人,守门人却一次次拒绝了他,乡下人老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守门人才告知,原来法门只为他一人而开。《在法的门前》和卡夫卡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城堡》的主旨有些相近,《城堡》讲述了一个叫k的土地测量员梦想着进入一座城堡,他徘徊在城堡之外,终其一身都没有得其门而入。在我看来,K在城堡外的寻觅是一个寻梦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寻找的过程。“我”是那么熟悉,但是,“我”同时又是那么陌生,“他我”和“自我”相互对照中,相互寻找,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苦闷的,孤独的,甚至会出现分裂和异化。有人给卡夫卡的这种由内心纠葛所产生的悖谬与荒诞找了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叫“笼中寻鸟”。鸟是自由的,可以飞,人也是自由的,可以捉住鸟,但是因为鸟在笼中,人也可能在笼中,一切的自由,不过“看上去而已”。

  《城堡》是卡夫卡未竟的一部长篇小说,《城堡》还没有写完,卡夫卡就逝去了。像《红楼梦》一样,《城堡》是一部残章。《城堡》同样像《红楼梦》一样,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谜团。《城堡》拍成的电影我看过,小说却没有看完。小说太难读了,不想自虐,只好放弃。其实我更喜欢卡夫卡的中短篇,中短篇里有他的代表作《变形记》。一个人一觉醒来突然变成了一只虫子,这样的事情现实中绝对不会有,但作为具有虚构功能的小说却可以出现。小说是写实的,同时也是写虚的。不管怎样虚,都需要在现实中一点点坐实。人变成了虫子,样子变了,心还是人的心。人变成了虫子很离奇,有悖常理,但是卡夫卡的叙述却是很日常,变形后的格雷戈尔不能正常工作,只能靠家人来供养,供养以后变成了喂养。从供养到喂养,是一个从人到物的异化过程,也是格雷戈尔最终遭到遗弃的过程。卡夫卡叙述这一过程有条不紊,很日常,也很客观,就连那只喂食的盘子都散发着动物的腥气。卡夫卡就是这样以一个个的真实细节来印证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

  卡夫卡小说里的人物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格雷戈尔有什么典型性格吗?他是一名普通的推销员,有点认真刻板,还有点爱发牢骚,这都不算什么典型性格。《饥饿艺术家》里的艺术家,为了表演饥饿的“底线”,眼看着奄奄一息,也没有便显出极端的行为。倒是《判决》里的格奥尔格.本德曼因为与父亲的冲突,主动投河而死。但格奥尔格.本德曼极端做法不是性格使然,而是自我分裂自我异化的结果。

  作为现代派大师,卡夫卡把古典主义的全景模式拆解掉,异型为全新的文本。异型即为异化。为什么异化,或者说异化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因为有了工业革命,社会背景改变了,作为对社会感知最灵敏的文学当然要有所变化。首先是文学样式的改变,最终还是精神实质的改变。上帝被干掉了,人类自由了吗?大生产开始了,机器代替了人类,人类的精神被组装,被编程,人类自己也会变成机器。在你我身边,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那些机械化或程序化的人,他们失去了鲜活的表情和灵性跃动的精神气质。而我们自己,说不定一觉醒来,真会变成卡夫卡描述那样的一只大虫子。

  卡夫卡一生默默无闻,只零星地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他的重大意义在他死后才被人们发现,一经发现便风靡全世界,世界范围内,喜欢卡夫卡的或者研究卡夫卡的不计其数。像曹雪芹一样,卡夫卡生得憋屈,死得伟大。如果把李商隐的那句诗“变异”一下,那就是“一生襟怀死后开”。只是一开,便是百年不败。[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12 23: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8-1-12 23:57 编辑

小狐狸读完了居然把沙发留给我,那我就不谦让了。刚刚读过卡夫卡,说实话,读得很艰辛。还写了篇《疯言疯语》,真是读疯的节奏。若不是血液里流淌着中庸、阿Q、逆来顺受,恐怕也不会等到看卡夫卡的时候再疯了。其实读卡夫卡的过程,就是直视自己生活,聚焦,放大的过程。鲁迅说,读外国书大不了不会作文,但能让你成为真正活着的人,只要真正活着,作得人,会不会作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读《战争与和平》,便知道中国的写战争的书,全是在撒谎。
感谢您辛勤的劳动和分享,读得很愉快!
3#
发表于 2018-1-13 07:1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人物传记把卡夫卡推上了中国人的论坛:《卡夫卡:一觉醒来,你会变成一只大虫子》。
       读小说,“ 那就是多读外国的,少读中国的 ” 。这是为什么呢? “ 读外国书建立自己的小说理念,读中国书建立自己的语言习惯 ” 。这个观点很是吸引人,以为是一篇杂论的论点,急着往下看,却是卡夫卡的传记,并没有论据。好像有点失望。
       我喜欢讨论,爆出点论资,讨论一下吗?
4#
发表于 2018-1-13 08: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1-12 23:45
小狐狸读完了居然把沙发留给我,那我就不谦让了。刚刚读过卡夫卡,说实话,读得很艰辛。还写了篇《疯言疯语 ...

呀,你泄露狐情了呀~~这么棒棒的文,我还想再仔细看看回复呢~~现在就只好冒泡一个~~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又好看了,真是一只小蝴蝶~~嘻嘻~~晚上再来回复~
5#
发表于 2018-1-13 09:36 | 只看该作者
讲卡夫卡,读者更读出了异化小说创作的通俗读本,我想卡夫卡本人看了也一定喜欢,因为卡夫卡并不在意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在意他所做的事和怎样做的。读后有收获!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2:28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1-12 23:45
小狐狸读完了居然把沙发留给我,那我就不谦让了。刚刚读过卡夫卡,说实话,读得很艰辛。还写了篇《疯言疯语 ...

哈哈,安安能读疯,说明卡夫卡的能量不小,我也一样,没疯,像是自虐。卡夫卡就是这样,让人一机灵,老半天回不过神来。鲁迅和卡夫卡几乎同一时代,但鲁迅绝对没有读过卡夫卡,那个时候,卡夫卡还没成名呢。不过,鲁迅要读了卡夫卡,不知道会怎样?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2:37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1-13 07:13
这篇人物传记把卡夫卡推上了中国人的论坛:《卡夫卡:一觉醒来,你会变成一只大虫子》。
       读 ...

问好秋实先生!为什么要多读外国书呢,这是另一个题目,单开一篇吧。就小说而言,中国现行的小说样本,都是和外国人学的。当然也受过卡夫卡的影响。这也不算是卡夫卡的传记,不过是对卡夫卡分析了一下。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2:39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13 08:26
呀,你泄露狐情了呀~~这么棒棒的文,我还想再仔细看看回复呢~~现在就只好冒泡一个~~我一觉醒来,发 ...

狐狸变蝴蝶,这也算是异化啊。是从魔界异化到仙界啦。

点评

要得要得,道界也要去瞧瞧。。嘻嘻  发表于 2018-1-13 19:50
9#
发表于 2018-1-13 12:41 | 只看该作者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18-1-13 12:28
哈哈,安安能读疯,说明卡夫卡的能量不小,我也一样,没疯,像是自虐。卡夫卡就是这样,让人一机灵,老半 ...

估计鲁迅会告诉他:憋屈没用,用你的笔战斗!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2:46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1-13 09:36
讲卡夫卡,读者更读出了异化小说创作的通俗读本,我想卡夫卡本人看了也一定喜欢,因为卡夫卡并不在意他是怎 ...

问好18,久见!卡夫卡这个奥地利德文作家,对他的翻译一定很艰难,化成中文了都那么难,何况原文呢。我想翻译的时候一定做了通俗化处理啦,不然,还难读。有时候读点有难度的,挺有意思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2:51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1-13 12:41
估计鲁迅会告诉他:憋屈没用,用你的笔战斗!

卡夫卡胆小懦弱。最怕他的父亲,他想和自己的父亲战斗,就写了《判决》,父亲一生气,他就跳河了——小说上的格奥尔格。
12#
发表于 2018-1-13 14:08 | 只看该作者
莫言的那篇《生死疲劳》应该受到卡夫卡和 马尔克斯的影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4:23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8-1-13 14:08
莫言的那篇《生死疲劳》应该受到卡夫卡和 马尔克斯的影响

问好微风版主,莫言应该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比较大。《生死疲劳》是魔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就是魔幻。魔幻主义也算是现代主义。
14#
发表于 2018-1-13 19:37 | 只看该作者
此文揉合了雪白先生本人对小说创作的一些观点,谈到了但凡小说作者都无法忽略的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和思感。
前面楼层的几位朋友也都谈及了为何要多读一些国外的小说,一个词:自由。小说创作是需要想象力的,在个人写作经验和人生感悟的基础上,想象力突破桎梏获得多少自由度,就影响小说本体的艺术成就。每一位成功的小说大家都拥有独特到与众不同的想象力,那就是作者本身的灵魂密码。卡夫卡的密码解锁,是相当繁琐的。我通过雪白先生的阐释,可体会,却无法谈得更多了。
嗯,最后,该要致敬一下。哈。
15#
发表于 2018-1-14 13:00 | 只看该作者
忽然想起梵高,一生也很憋屈,死后才灿烂一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09:42 , Processed in 0.20631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