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草民到精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4 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8-1-25 10:23 编辑

  从草民到精英



  浅读《镜吾文集》概记


  古有诸葛亮,今有李镜吾。都是草民成精英,出生在茅庐。


  襄阳这个地方,古来圣贤辈出。汉末诸葛亮一场“隆中对”,定下了天下三分的雏形。今人李镜吾,虽然不是出生在襄阳,却也在襄阳附近,而他的乾坤闪亮点也在襄阳。虽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界定江山,却也是人中之杰,由草民成为了精英,对社会做出了罕见的贡献。然而,他总是愧疚地认为,没有做成“大事业”,自称是“小人物”。不过,人物虽小,却是名副其实地 “响当当”的人物。


  李镜吾祖上在湖北省大冶县龙角山李德贤村,家庭算得上是“书香之家”。父亲李应南是个“老夫子”,曾经在国民党政府武汉当官,因为不满“国民党镇压共产党”,1927年弃政教书育人。期间,一位女共产党员叫范敏文的,被国民党追捕,他的父亲给藏匿了起来。后来这位女共产党员,便成了李镜吾的母亲。


  母亲跟着父亲学习文化,很快便成为了学识丰富的人。而且性格开朗,认真;思绪活泼,敏捷,与父亲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成家后,为李家生育了十个子女,存活四男一女,李镜吾在男性中排行第三。母亲都把她的子女教养得出人头地,都有着自己靓丽的前程。


  日本鬼子占领武汉后,父亲没有了工作,决心回到原籍龙角山李德贤村谋生。当时母亲十分反对,但是拗不过父亲的执意。回到李德贤村后,生活十分艰难。父亲刻苦学医,时间不长,居然成了名医,十分繁忙,影响很大。解放后,新政府珍惜人才,对父亲的医术更是重视,要父亲创办了“大冶县中医进修学校”,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1961年元旦过后,父亲54岁病逝,李镜吾时年17岁。当时正是“大跃进”结束后生活没有脱离艰难环境的时期。此时的李镜吾已经是“文艺干校”的学员,走上了“吃国家饭”的岗位。由于家庭生活艰难,母亲“独臂难撑”,又为了能让两个哥哥安心已经具备的工作,在国家再三号召下,李镜吾毅然递交了“辞职回乡,支援农业”的报告,回到了李德贤村母亲的身边,进入了艰苦而又必须奋斗的环境。


  当时 “三年困难时期” 虽然已经过去,是“生产队时期”了,但是,生活状况仍然十分艰苦。这时候,李镜吾在生产队与普遍农民一样劳动,还当上了队里的“官”和“代课老师”,但是,为了生活,他还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上山砍柴、采药、挖葛;下塘捉鱼、挖藕,同时还要与人斗争。李镜吾为在农村能做个“人上人”在认真地努力着。母亲看着他超常规的艰辛状态,心疼得常常落泪。然而,却觉得他这样是没有出息的作为,于是,千方百计地激励他必须“拼命上进”。1961年中秋,他穿上干净的衣服和大哥送给的皮鞋,想体念一下曾经是“文艺干校”的人,母亲却训斥说:“你农不农,秀不秀(不像农民不像秀才),还有脸穿皮鞋……”


  艰难的环境和母亲严厉的激励,令李镜吾十分困顿,当时想想自己的前途,甚至有自杀的企图。从此以后,他长时间的沉默不语,居然得到了“哑巴老三”的绰号。


  1962年的春天,走投无路的李镜吾心想,只有“子操父业”,在父亲遗留下来的医学书上下功夫,走父亲所走的路,才有可能成为“人上人”。因为,这条路只要自己刻苦钻研,不需要外部资助,也可以走得通。同时,他还在学习古文。由于他学得认真,进步很快,能够给人治病,还能够与人讨论文章,在附近居然有了名气,人们又送他绰号“老三先生”。


  1963年3月末,母亲决定还要李镜吾去读书。镜吾本来想让弟弟复读,可是学校不收。李镜吾只好自己去复读。初期,是高中一年级,除语文以外,各科成绩都是倒数第一,而语文却是名列前茅,文章常常被列为范文。这样,老师对他说“不能把休学的三年当做‘虚度年华’,而应该看着是另一种收获。”于是,李镜吾决心像当年用十指挖藕那样,不怕艰辛,争分夺秒,把过去的日子翻个底朝天!


  1965年秋,李镜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同年,弟弟也走上了“参军”的路,由于弟弟的勤奋与刻苦,从此也脱离了农门,有着很理想的前程。李镜吾来到了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都改变了,感觉像是“进入了天堂”。


  进入大学他学习的是铸造专业。第二年便是文化大革命,大学的学业无法正常完成。学校在进行运动时,也常常组织学军,学工。他牢记自己的身世和入学的目的,不敢放松自己,也学到了一些基本知识,特别是在学工中,学会了不少具体的操作技术,为后来在具体工作中,创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大学期间,他结识了女同学樊灵芬,成为了相互的终生伴侣。


  1970年6月,李镜吾大学毕业。先在安康农机厂工作。在那里,他与樊灵芬成家了。当时正是“文革”中,他居然做起了宣传“样板戏”的编剧。后来,几经周折,1976年初调到了“襄樊市科技情报所”,初期的工作是主办“科技情报”。1981年襄樊市创办“科技馆”,由于他的学业和技术上的扎实,被委任为“副馆长”(该馆长期没有正馆长)。他在襄樊科技馆一干就是九年。是襄樊市科技宣传部部长,市科协常委,副县级干事。主编《襄樊科技》期刊、全国发行的《国外粘接》期刊。在襄樊,他还做出了许多令人满意的业绩。


  “文革”结束后他有了发挥专长的机会。1979年,开始自学日语,编著《日语速成讲座》。这本书10万字,由于作用很大,被襄樊市科技进修学院出版,并且在市内办“日语速成班”3次;1981年应中国科协邀请,去北京讲学两年,组办速成班6次。之后,应邀赴福州、上海、宁波、沙市等地,共举办速成班多次。十年间共举办了速成班40多期,培训学员4000多人。1982年,他又编撰了《科技日语百日通》一书,30万字。由中国海洋出版社出版,两次印数达10万册。由于当时日本的科技远比中国先进,《日语速成讲座》、《科技日语百日通》两书,和多次的速成班,为中国的科技推进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1989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 “第四届继续工程教育大会”。李镜吾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在大会的“电子专业座谈会”上发表论文《记忆核理论和外语教学》,得到了中外专家的高评。


  2004年,李镜吾到了六十周岁,光荣退休。退休后的李镜吾仍然精力充沛,在自由活络的环境里做着自己爱做的事。这个时间里。他撰写了大量文章,极具价值的,是他自己的“回忆录”《镜吾文集》。这部“回忆录”40万字,将自己既坎坷又辉煌的经历做了如实的叙述。出版后,我有幸得到了一本。由于这本书富有真实性、故事性,一当阅读,就有进入真情实境的感觉。我得到这本书已经是三年了,三年来反反复复阅读过许多次,很有感概,早想写点感想。但是由于内容丰富,必须在头脑里进行沉淀,分理出条理来,因此迟迟没有写成。现在,经过再三分理,才算写了这么一点文字。


  李镜吾本来是“文艺干校”的学员,可是,因为生活的原因,已经“沦入”了农民行列,他自己也以为这一辈子是在农村“安然度过”,并为此做了认真的努力。可是,他有一个十分明智、而且十分严厉的母亲,用了千方百计,激励他“拼命上进”。正因为有了这种“动力”,他才幡然醒悟,重新发奋,终于进入了“知识阶层”,享受着“国家待遇”。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岗位上的“安乐生活”,居然在“安乐”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做出了非常的贡献,使自己从一个“草民”历练成了人类的精英。


  李镜吾所经历的人生之路,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清晰的哲理:只要不忘记自己恰当的理想,坚持奋斗,这个理想的目标就一定会到达!精明、倔强、勤奋的李镜吾,我为你有贤良的母亲而骄傲;为你所做出的业绩而自豪;为能够读到《镜吾文集》而欣慰!李镜吾先生,我向您致敬!


  2018年1月23日星期二


  【襄樊与襄阳】襄樊是襄阳和樊城合并后的新名字,以前襄阳和樊城虽然挨着,但是是不同的市县,解放后直接合并了,就改名襄樊市了,2010年底改回襄阳市。

2#
发表于 2018-1-24 13:52 | 只看该作者
老三界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有人说上山下乡耽误了许多人才,而实际上,那些人如今正是社会的精英,如果没有经过上山下乡的磨砺,他们是不是能做得更好,不得而知。

点评

更正一个字:老三届。  发表于 2018-1-24 15:42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4:07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1-24 13:52
老三界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有人说上山下乡耽误了许多人才,而实际上,那些人如今正是社会的精英,如果 ...

谢谢您的点评。社会上像李镜吾这样的人不少,都是经过了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正是有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才是欣欣向荣。愿您阅读愉快!
4#
发表于 2018-1-24 15:01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有能力的人,无论身份多卑微都无法抹煞,最终都是人才。
5#
发表于 2018-1-24 15:0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李镜吾其人,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5:16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8-1-24 15:01
想起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有能力的人,无论身份多卑微都无法抹煞,最终都是人才。

谢谢阅读。您说的没有错,但是社会环境也是成就人才的主要条件,因此,我们要从社会环境看一个人的成才经过。因此,我十分佩服李镜吾。愿你阅读愉快!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5:18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8-1-24 15:04
了解了李镜吾其人,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

是的,多了解一些这样的人,会对我们自己有所促进。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在自己的生活里,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就必须要有毅力与恒心。谢谢你的关注。
8#
发表于 2018-1-24 15:47 | 只看该作者
这文章写得,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襄阳是历史名城,不可轻易更名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5:58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1-24 15:47
这文章写得,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襄阳是历史名城,不可轻易更名

您说的对,但是这些年却给改了个反复。我似乎弄得无所适从,因此在文章后面加上了变更的说明。谢谢您认真的阅读。愿你阅读愉快!
10#
发表于 2018-1-24 17:52 | 只看该作者
七分靠打拼吧,还有三分是天注定,中国是农业大国,更多人习惯靠天吃饭。
11#
发表于 2018-1-24 18:18 | 只看该作者
天时,地利和自身的天赋成就个人成就,同时回报社会。拜读!
12#
发表于 2018-1-24 18:3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
发表于 2018-1-24 19:11 | 只看该作者
令人钦敬。文笔很流畅,欣赏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20:32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1-24 17:52
七分靠打拼吧,还有三分是天注定,中国是农业大国,更多人习惯靠天吃饭。

俗话说,人的前程是命理注定的。这是说,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奋斗得成功了,而有的人却不能如愿。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因素还是个人自己。这就需要自己在奋斗的时候,拿准确了目标。目标错了,再奋斗也不会成功。这就攀扯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一言难尽。关于说人的聪明,其实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远。成功者多是路子走对了。谢谢您的阅读与点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20:38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8-1-24 18:18
天时,地利和自身的天赋成就个人成就,同时回报社会。拜读!

谢谢阅读。个人奋斗,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前途。自己有了理想的前途后,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出成绩来为社会服务。说的是向社会贡献,其实也是自己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基础。有了成绩,被社会承认,自己也会得到理想的处境。总之,为人总会想着向上走,可是如果能够做得到,却是很难的事。谢谢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7:24 , Processed in 0.05222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