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一般都与名人联系在一起,普通人说出与名人同样的话,也要归于名人名下,因为人们对普通人信任度不够,而且人们对与自己一样普通的人有天然的平视感,哪怕在心里也不允许对你有一丝敬仰。
凡事都有特殊。社会上确实流传着一些名言,不知道是谁先说出来的,却也能广泛被人们反复引用。它们能流行,恰恰是因为不知道谁说的,那就权当“我”自己说的吧,自然会给我自己平添一分惊艳,何乐而不为?
另类的名言反映出大众的逆反心态和憋屈心理,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普通民众对主流价值观的不认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真实再现了人们挣扎的生存状态。不妨试着列举一二。
不惹事,也不怕事。这句话几乎是社会上那些二流子的护身符。大佬不这样说,因为他们就想惹事,不惹事就不是大佬。小混混也不这样说,小混混也惹事,但更怕事。小老百姓既不敢惹事也怕事,所以更不可能这样说。唯有二流子把它当做口头禅。这句话经他们的口一出,竟也平添三分侠气和豪情,顿时让一些人产生些许敬畏。这正是他们的目的。“不惹事”,这不是正义是什么?这不是高大上是什么?“不怕事”,这是何等的铮铮铁骨!莫非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通俗版?但静心一想,远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歇斯底里。二流子说这句话时,往往是遇到比他强壮的了,所以用这句话掩盖自己的心虚,如果能搪塞过去,倒也挣足了面子。可万一遇到一根筋的主,他跑得比风火轮都快。验证的方法是:遇到比他弱的人,他不但惹事,而且确实也不怕事。
钱能办成的事都不是事。乍一听,很有道理。钱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用来办事的吗?那么钱能办成的事肯定不是事。这句话常常是在酒桌上供一些刚认识不久的人吹牛皮用的。熟人在一起基本不用,因为互相太了解了,你敢说有人就敢现场跟你借钱,收不了场。说这话的人首先判断出他比你有钱,至少当下比你有钱,他说这话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即使他正在求你办一件让他挣钱的事,他也不比你低一等,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节牌坊。遇到比他气场高的,打死也不敢这样说了,因为钱可以让他坐上座,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就是不敢。这句话只不过是没多少钱的人欺负更没钱的人拐弯屁罢了。没钱的人听了这句话一般会当场晕菜。不过稍微动动脑筋就会明白,合理的逻辑是:没钱才要办事呢,有了足够的钱,还办什么事!钱才是事。这句话虽然有时可以提振信心,但无非是精神鸦片,在现实中不但没有功用,而且损伤大脑。因为其一,没办成的事,可以用“这事不是钱能办成的”圆满,真要用钱能办成,说话的人也会紧急核算一番,如果不划算,他会立刻告诉你:我那几千万正用于从监狱捞人呢!
新“三讲”:你不讲我不讲,你不讲我我不讲你,你若讲我,我讲死你!这句话与1995年全国开展的“三讲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同步流行,是党内民主生活会风行的一股暗流,如今,群众也广泛流传。翻译过来就是:不管什么运动,上策是用沉默予以抵制,你不说话我也不说,再大的风雨我们一起扛;中策是,顶不住压力必须发言,那就达成默契,你不说我坏话,我也绝不说你坏话,说别人可以;下策是鱼死网破,你若说我的不是,我用污水泼死你,威胁满满!好端端的整风运动就在一种扭曲的认知体系中化为乌有。这里难免有惊惧“运动”的无奈。但这句话流传到生活、工作的角角落落,却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它模糊了是非观,纵容了恶行,助长了歪风邪气,我们在掩盖自己的小瑕疵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掩盖了大污点,我们在维护了自己的小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别人的大恶行。好人怕别人讲吗?不怕。恶人才怕被揭开粪盖子。说这话的人正是孔子口中的“乡愿”,表面是在维护大家,是在为大家着想,其实是想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绑架了善良的人。
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论,不知道何时改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它能成为另类名言,恐怕与“秋后算账”有关。你完善了自我,却给别人留下了话把。你曾经不是接受了别人的批评吗?你不是自己还说过自己的毛病吗?总有一天,这会成为别人攻击你的利器。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现实中得到的印证是残酷,那反其道而行之则是完美。我从来不承认也没有瑕疵,时间长了,就是真的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在没有正气、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范伟演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心酸地证实了这一点。这样一句略带黑色幽默的话之所以流行,足以说明生活在无奈的环境中的小人物没有存在感的不易。
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句话迷惑了多少人!又迷惑了人们多长时间!然而它实质上是代表了一种幸灾乐祸的晦暗心理和对无能无良开脱的畸形态度。被强奸的都是美女——受害者反倒有了罪过,罪犯还是应该值得同情的了;腐败是因为有腐败的土壤——归咎为客观原因,主观的良知和修养可以忽略了;被打死的都是冲在前面的——泯灭了开拓进取心,反而要为颓废猥琐唱赞歌了!会游泳的怎么能被淹死呢?谁见过鱼被淹死过?被淹死的永远是不会游泳的人——只要你敢下水,或者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俗称“二吊子”)的人。真正像鱼那样会游泳的人,又怎么可能被淹死呢?这句话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无非满足了一些如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人的心理状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们拉入颓废的境地中,自以为是,它甚至成为某些人的处世哲学。
还有很多,比如“细节决定成败”,比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比如“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比如“死容易,活着太难”,比如“宁愿坐在豪车里哭泣,也不愿骑着单车微笑”等等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展开联想。另类的名言,来自于民间,流传于街坊,因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对主流意识形成强有力的破坏力。这些“名言”,听起来很新奇,很易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佐料,久而久之,就潜移默化在人们心中形成心理暗示,而一旦有实践者,往往万劫不复。
百姓生活艰苦,做不到高大上,但也没必要吸食精神鸦片,在虚幻中寻求解脱。日子无论多么不易,那也是真实的日子,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