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16|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018书】 不是一个人的书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1 13: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8-4-1 18:30 编辑

                                               不是一个人的书城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踏进曲江书城,对于书的爱好只决定我从来都是和淘宝、京东打交道,而不是大老远地跑去书城里翻阅。那天,也许是心情舒畅的缘故,也许是曲江书城本与我有生命中的一约,所以便莫名其妙地去了,并且在里边足足呆了一个下午。在那里,我看到了书城熟悉的座椅摆设,如同家里的一样,弥漫着一种唤作温馨的东西。
  
  走近书城就如同走近一个梦。在梦里,我畅想过某一天可以不四肢酸麻地站在水泥地板上,可以不呼吸书架四周因尘土飞扬荡起的污浊。我只需静静地坐下来,在一本书一个写作者面前过好我读书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在家里我尽心营造,从灯光到书桌,从软靠沙发到刚刚研磨好的黑咖啡。我以为这样的日子只有我独有,但曲江书城却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它温暖如春水,协和、自然。所有的书整齐划一地排好队伍等候着,在拨动眼波涟漪的同时,也激荡起人们心头的浪花。
  
  我不如道每天有多少人来到这里,又有多少足迹踩过上下三层楼的地板,我更不知道多少人曾在这里驻步凝思,在书页与书页之间寻找一方静土。这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只是在这一工程当中我没有听到令人生厌的口号式宣传,也没有看到模棱两可的说教,这里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活的真实和人们对精神绵柔度的向往。对于“绵柔”一词,我一直以为所有关乎精神的理念都是绵柔的,上善若水,它如水一般轻流过人们的心田,在干涸的河道里蜿蜒成碧波浩荡。它又仿佛三月的树林,用葱茏绿意雕刻。曲江书城是绵柔的,柔软到让人想起了才华横溢的杨贵妃,听到了她弹唱的琵琶曲,看到了她起跳的霓裳羽衣舞,仿佛还嗅到了她身上发散出来的如兰的气息。
  
  从一楼到三楼,每一角落都有因书而有的特色。在书城你可以随意寻一个地方坐下来,在一盏茶或者一杯咖啡前度过属于自己的时间。棚顶上的灯光朗朗地照着,让所有的书都静美成一个个小人排列在书架上,看着你,等待着你的触摸,和文字作者开始一次灵魂对话。朱自清、胡适、胡兰成……杨绛、张爱玲、林徽因,等等。当然,还有你爱或者不爱着的诸多其他古今中外的名家们。他们盘腿坐在淡黄色的木制书架上,像看自己的日子一样在书缝里斜睨着你。你的手或者会触摸到他们,或者只是偶有停歇便倏然划过,但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书的魅力本身就在于——它恒久存在着,并且袒开了胸襟扯住你游离的目光。
  
  有关于书的故事,我不知道从小到大听到过多少,更不知道在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会有多少书装饰在书柜里。但在曲江书城,在数十万本罗列的书本前我却变得惶惶不安、茫然失措了。我不知道自己将踱向哪里,又应该从哪里静下来,在哪一本平躺或竖起的纸质文本前抬起我的手指。我爱川端康成,爱罗曼·罗兰,我更想将大本的《追忆似水流年》抱回家,但也许我什么也不为,只想傻傻地看着这些书,梦想有一天有一家自己的书城,做一个游弋在书架之间的小老板。一切都没有定论。所有的故事,关于我、关于书城的都是我心头涌动的浪潮。所以,不如先挑一本书坐下来吧,在扉页之间寻一副抚慰心灵的良药,让书的作家来告诉我文字里的秘密。
  
  第一个故事是杨绛老人告诉我的,92岁的老人用追梦的形式对我讲述了她的《我们仨》。很短的文本,却缠绵了老人与爱人钱钟书、女儿钱瑗之间数十载的情谊。那些沉淀在书里的片段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感染着我,让我看到了老人的眼泪,看到了钱瑗的坚强,看到了钱钟书的幽默与因博学而有的气质。他们仨的故事流淌在老人浓浓的思念里,将老人的孤寂与她富丽的一生讲述得圆满。我不知道杨绛老人曾怀着怎样的情感与子偕老、宜室宜家,又如何在灼灼其华的年纪爱上了钱钟书,在怎样的心境下度过丧夫失女后孤独的十八年。一切都是时光的影像,从老人娟秀的笔触下温婉地呈现,化成曲江书城的一波春水流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国学大师胡适的,那是一篇印在杂志上的小文,说的是胡先生找书、藏书的故事。胡先生一生研究科目众多,自然少不了查阅寻找各种书籍,既少不了,便要时时处处寻找机会,哪怕是战乱,哪怕要浪迹天涯了,也要将整理好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带上,他的样子就像是做了书的奴隶一般。但我却看到了胡先生的兴趣,虽日日为书所累,时时为所研究的科目操心,却并没有过舍弃的愿望。为书,胡先生乐在其中。他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方法找书,以有书阅读为悦事。历史上,同样的收藏家还有一个人——清代史学家朱希祖,据说,朱大教授的藏书达25万册之多,可谓世之罕见。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西北作家贾平凹的。之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贾老师写的一篇散文,说的是文学写作的事。因为印象深刻,所以亟需寻几本他的散文集来瞧瞧。曲江书城应该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要寻到贾老师的书,却是要大费一番周折的。我先是询问了书城柜台服务员,后是沿着书架一个个地摸索,因为路径不熟,又不好意思再次张口询问,所以只能凭感觉四处查探,直到两条腿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疼痛了,脑袋也似乎早已搬离了脖子,却还是心里自问:它在哪里?它在哪里呢!
  
  时间如落在脚面上的灰尘,在步子的移动间嘲讽我的懵懂无知。沿着一排排一溜溜的书架看过去,我的眼睛睁得如银铃般大小,为的是心心念念的一篇文,一点想参与到小说创作中去的愿望。身上的燥热缭乱了我的情绪,我只如机器在条格与木架之间穿梭……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二楼靠扶梯的地方我找到了贾老师的散文集。同时,在贾老师的书旁也看到了诸多的“白落梅”,一排排一本本,皆是为青春而作的茶式清雅。
  
  曲江书城位于西安大唐芙蓉园附近,据官方统计所藏图书达60万册之多,有12万种的类别。置身于浩渺书海,我突然感觉自己是陷身其中的沧海一鳞、恒河一沙,渺小到微乎其微,只能持一双井底之蛙的眼仰视它。细细想来,自己也算是一个写字的人,能装模作样地上上刊,挣点小银子,但在曲江书城触之可得却又不能尽观的图书当中,我却不过是汤汤河水里既没有名又没有姓和谁也不沾边的小泥鳅,如一个字符一样淹没在诸多的书籍里。在书城,我看到的知名作家有无数,无名作家有无数,古代的圣贤有无数,域外的栋梁之才更是无数。泱泱,巍巍,悠悠。莫名地,竟有一种叫做悲凉的东西开始袭击我的神经,将我小小的心脏猛地收紧了一下,直指“惨淡”两个字。
  
  (2560字)


评分

1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4-1 13:50 | 只看该作者
坐木门老师家的沙发先
3#
发表于 2018-4-1 13:56 | 只看该作者
知道“惨淡”,离景气不远了,木门有景气的能力。但即使景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浩如烟海。所以不如沾沾自喜来的舒畅。
4#
发表于 2018-4-1 14:02 | 只看该作者
走近书城就如同走近一个梦。我也是。
5#
发表于 2018-4-1 14:2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去书城看书了。曲江书城给木门老师带来别样的感受,或悲或喜,只有亲自感受过的人才能有所悟。老师此篇写得厚重,拜读学习了。
6#
发表于 2018-4-1 15:17 | 只看该作者
这感觉俺也有过。前一段时间去了好几次“万达城”里面的“悦读时光”装修得古色古香,那些小乌龟、小动物模样的凳子、还有茶座、咖啡厅、靠背座椅,满满的书香,温馨的读书画面,安静的环境,真是让人喜欢。
7#
发表于 2018-4-1 15:29 | 只看该作者
是啊,面对浩瀚的书海,古今中外的名家,我们只有仰望和仰慕的份儿。但在中财,仰望仰慕木门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木门还不算是惨淡的,有我们给你垫底儿呢
8#
发表于 2018-4-1 15:33 | 只看该作者
许是不爱看书的缘故,我连新华书店都没去过如果有一天我也走进去书城,感受着那种浩瀚的阵势,恐怕我有被淹没的感觉。不会凫水的我,还是别去了,自己在家装模作样地那本书装装斯文算了
木木的文字读来舒心,春光正好,惨淡的不要
9#
发表于 2018-4-1 15: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书城,关于对书城的钟爱,木门老师的佳作写得实在,发自肺腑,我发自内心的喜欢!
10#
发表于 2018-4-1 18:4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书城,别说走近,光是听木门说已相当的眼馋。最后读到木门心尖上的颤音,我便就更颤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8-4-1 18:54 编辑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8-4-1 18:48
这样的书城,别说走近,光是听木门说已相当的眼馋。最后读到木门心尖上的颤音,我便就更颤了。

上几张图你看看,稍等啊。

         
12#
发表于 2018-4-1 19: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
发表于 2018-4-1 20:17 | 只看该作者
书海无涯,浮生有限。再不燃烧小宇宙,以后想烧,火也不会再壮年了。
吼吼~~赶紧滴加柴火,扇子。
熊熊滴,是热情,不熄的。顺便再把别人烧烧



14#
发表于 2018-4-1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8-4-1 18:50
上几张图你看看,稍等啊。

木门有福,能常去这样的书城!
15#
发表于 2018-4-1 20:47 | 只看该作者
真希望这样的惠民工程多起来,路铺好了,总会有人去走吧!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今朝有酒》,就是想找这么个地方找不到的另一番”惨淡“。我在自己周围的圈子里,读书算多的了,但是和德国的平均水平好像还有差距呢,在中国,读书普遍惨淡,这个书城的诞生,无论是为政绩也好,为其它什么也好,至少是要从惨谈向景气迈出一步了。
至于你个人的惨淡,有我相伴,你惨我更惨,大可看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9:10 , Processed in 0.05352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