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8-4-3 20:07 编辑
和文友偶尔的聊天中,总会问到,最近在读什么书?我答到《易经》。过一阵子,又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我如实答《易经》。再被问,我都不好意思再答《易经》了,但是我确实没有读完。
《易经》我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读的。到现在才算粗读一遍,是否理解,理解多少,自己还有些忐忑。
每每看见文友们列的书单,总是让我羡慕又汗颜的,羡慕人家的效率和博览群书。但是照此实践下来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我看书不是一般的慢。
想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就听从一个朋友的建议。她说她读书都尽量读源头上的著作,这些书读通了,其它作者派生出的作品,就容易理解了。而她的阅读面是西方哲学,于是乎,柏拉图、黑格尔、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成为她的首选。
我的阅读是中国古典。她送我的一本书就是南师的《论语别裁》,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论语,加上我上学时候是学历史的,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起来倒不是很难。之后就跟读南师的书,这几年陆续读完了《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原本大学微言》等。学习上未见多少进步,但是对当前的一些事情从原本的不理解到理解,再联系古今中外的事件,能够自圆其说了,我自己成了自己的解铃人。
解读的书读了几本,却是泛泛。但是确实感受到朋友说的那种感觉,尤其我读《曾国藩家书》感觉明显,他的这些信更接地气,是对这些经典活生生地注解,不是那种纯理论的泛泛而谈。把这些经典具象化地融入社会生活,甚至具体到某件事的实践。
看百家讲坛讲王阳明,我又读点儿心学入门,明白“事上炼”,人为什么啥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读的再多书,停留在认识上,不去实践又有什么用?这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尽管和通透的人比,还是差很远,但是起码和之前的自己相比,认识上有一定的进步。明了自己努力前进的方向。
都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流,我这些年读过的孔孟老庄,理解层次深浅不说,起码算是有点基础。于是,从去年秋天开始,决心看这本书。先去优酷找来曾士强教授的讲课视频,基本上要听两遍,加上《易经》的白话注释,基本上每天学习一个卦,涉及到历史或者经典,去翻书去百度。有琐事牵扯,学习进度顺延,六十四卦学习到2月末。为了加深理解,又开始读南师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这两本书读得很慢,涉及到五行、天干、地支、八卦等,都令我似懂非懂。更是有人听说我读《易经》,玩笑着说让我给算卦。而我读到这些,才知道能够达到预测的深度,需要学通象、数、理,加上推演和计算。
再写下去,真的就要露怯了。读易经,光是六十四卦的变化规律就画好几张纸,还是懵的。但学习是一个一辈子的事情,我有信心慢慢读,慢慢体会。
孔子五十而学易。我年龄也已接近天命,给自己开一个这样的书单,也是让自己能够早日明白天命,懂得人生的界限,更好地指导、策划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