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故乡远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7 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光缓缓向前,记忆却在不断往后推移。由此,那个被我用回忆定义过的“故乡”,在岁月的河床里已然渐行渐远。所幸的是,浮在脑海里的属于故乡的那些早已在现实里被遗弃的影像,并未随之远离。我怀着一颗温暖的心,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影像从记忆深处搜集起来,写在这里,送给那些和我一样深爱着自己故乡的人。

    1、油槽

    油槽是老家土话的叫法,也叫油槽下,其实就是榨油坊。我始终认为那是乡村里最具智慧和力量的标记。它融合了文明的智商、强壮的体魄,以及属于农人特有的团结的力量。

    整个村子只有一个油槽。很幸运,它就在我家的左前方。这样,我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去探个究竟。平日里的油槽是安静的,它只有在采摘油茶(方言称“木梓”)的季节里,热闹上一阵子。大多时候,它就静静地守侯在村庄的一旁,象一个熟睡的老人。

    我对油槽始终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这不仅是因为油槽在平日里总是屋门紧锁,显得有些神秘,更重要的是,里面用来榨油的设备令人肃然起敬。油槽由三部分组成:槽身、碾槽、水车。槽身用来出油的,取一棵巨大的硬木造成。这其实就是一根横卧的整木,从中间挖空,安放在屋子的侧端,需要打桩固牢。挖空的部分是用来码放油饼的,平日里远看过去,仿佛是一个怪兽张着饥饿的大嘴,看了令人胆战心惊。槽身前悬着一个大棒锤,被一圈粗实的绳索吊在屋顶的横梁上,它的功能是敲击打入油饼旁的尖桩,让油饼在挤压之下,渗出油来。偶有机会走进油槽,我会怯怯地走近槽身,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个比我还高一头的家伙,或是用手轻轻地摸一摸它黑亮的身躯。那个时候,我一定是摒住呼吸,不敢大声喘气,更不敢随意嘻笑。这么一根粗壮的木头,不知在深山老林里成活了几百年或是上千年,一定是成了神了,才有资格被乡人请进这个屋子,担负起榨油的重任。这样一根得道成仙的古树,我岂敢冒犯。于是,只在它面前站上片刻,便匆匆告辞,或是走进侧屋去看碾槽,或是直接折身出门返回家去。

    碾槽一般设在侧屋,地势比安放槽身的屋子要略低一些,这样布置是为了便于借助屋外水车的动力。碾槽由一个铁木混合的大圆槽构成,上面安放着一个偌大的木制十字架,四端各连着一个厚重的铁质碾轮。榨油季节,槽内里倒入蒸熟的油茶,碾轮飞转,油香四溢,整个碾槽就犹如一场盛大的舞会。令人欣喜的是,这个舞会的主角通常是村里的孩童。我们这帮小伙伴,被大人唤了过去,一个个爬上十字架,分坐在四个碾轮之上,以增加碾压的重量。我们在碾轮的带动下,享受着坐汽车的感觉,一圈一圈沿着碾槽滑行,兴奋地手舞足蹈。这种古典的农式娱乐给我带来的欢愉,一直沿袭到了现在。我带着女儿去游乐场,看着女儿坐一种盘旋运动的木马车,一下就想起了自己儿时坐在碾轮架上的情景。同样的原理,一样的热闹。但我确信,女儿的快乐和我儿时的快乐绝不一样。我能够把这种贫瘠的快乐驻进心里,储存几十年,女儿享受着这种富足的快乐,但未必懂得珍惜。

    水车是油槽里唯一建在室外的东西,也是最具灵气的建筑。以水作动力,这是古人的绝妙之处。在电能尚未引进中国的那些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懂得借助水和风的能量来取代如今必须用电来完成的工艺和劳作。油槽屋外的水车就是一个实证。那个架在小溪坎下翻飞不歇的圆圆的水车,在我儿时的眼里,简直就是一个梦。我时常在牧牛或是拔猪食的当儿,坐在田梗上,出神地看着溪水从高处坠下,拍打在水车的小横板上,溅起团团水花。在水流的冲击下,水车不知疲倦地翻滚着身躯,把一股神奇地力量源源不断传输到里屋的碾槽作坊。这样的水车,在我的眼里,除了神奇,还有一种无名的浪漫。这是一种山村特有的恬静式的浪漫,和爱情似乎沾不着边,只和一个特定的年代,一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乡村的孩童有关。她是宁静的,略略有些迷惘,还有些惊喜,当然,她更多的是温馨。

    村里的油茶成熟在深秋时分,这也是油槽热闹的时节。我喜欢极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屋里热气腾腾,一伙光着膀子的壮实男人,“嘿喝、嘿喝”齐声喊着号子,有节奏地推动着悬在顶梁的大棒锤,手臂和后背的一块块肌肉鼓胀成小山,随着“哐哐”的敲击声,清冽的茶油从槽身慢慢溢出来。不大一会儿,整个油槽,以及在一旁观看的女人和孩子,就全被一种醉人的醇香包围,淹没。

    2、副业工

    一群穿着蓝布杉,戴着草帽的壮年男人,推着简易的大板车,或是推着独轮车,一个接着一个,穿行在山道深处。这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我们山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埋头在山石路上运木头的男人,我们称他们为“副业工”。


    副业工,顾名思义是出门搞副业的工人。我不知道他们的主业是什么,或许是他们的老家临海而居,没有足够的土地用来耕种,也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大年刚过,这些人就离开了家门,结伴而行,寻到千里之外的深山乡村里来,给当地人运输木头,赚钱养家。

    这些副业工,大都有着良好的品行和耿直的性格,他们来到一个村庄,通常要找一户人家寄宿,然后揽一整年的活计。因了家人的慷慨,或是因为我家的房屋宽大,那些年里,这些“不速之客”在我家里几乎没有间断过。实话说,我对这些人,是有一些好感的。他们在傍晚休息的时候,会用纯正的江浙方言逗我兄弟俩玩,时常变戏法般从兜里掏出一两颗糖来取乐我们,或是从煮饭的锅里铲一块锅巴卷成团塞到我们手里。糖果对乡村孩童的诱惑力自不必说,至于那硬邦邦的由烤焦的饭粒结成的锅巴,如何能吸引我,现在想想,除了吃起来确实有些香,更多的该是好奇心和幼时固有的贪恋所致。

    在我的印象里,那些副业工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壮。这不是一般的强壮,裸露的身躯,厚实的肌肉线条明确地分布在各个部位,无须发力,也能让人感受到蕴藏在肌纤维里的力量和热能。形成这种体格,当然和他们经年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有关。看他们吃饭用的碗,是容量超大的洋瓷碗,满满一碗饭,然后舀一大勺茄子,或是洋葱,站着,或是蹲着,片刻就吃了个干净。正是这种体力上的磨练加上好胃口的支撑,给副业工煅造出了一个钢铁般的身骨。

    夏天的午后,副业工拉着粗大的圆木,一个个从深山密林里钻出来,经过家门口,运往村外。听到响动,我一定要从家里跑出来,看看这群人。烈日下,他们清一色的光膀子,油黑发亮的身躯象浸过水,汗珠从下颚一滴一滴往下掉,裤子全部湿透,仿佛一拧就能出水的那种。上坡的路段,他们使劲弯着腰,把身躯躬成一张弓,头几乎要挨着地,肩膀挂着一根带绳,带子深深陷进肌肉里,能看到一道勒得鲜红的痕迹。每迈一步,他们都要喊一声号子,板车随之往前移一点。即使如此,他们大多数坚持独自走完一个坡路,极少停下来寻求同伴的帮助。而到下坡时,他们立刻变换了姿势,头高高仰起,车把夸张地举往高处,钉在板车后面用作刹车的旧轮胎便结结实实地和地面紧密接触,发出沉闷的摩擦声。车轮过处,顿时尘土飞扬,沙石乱蹦。

    我站在门口,经常被这种场景陶醉。直到整个板车部队消失在村口,我才回过神来。我对副业工组成的板车队如此痴迷,在当时或许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快意,抑或是因了几颗糖果和一团锅巴让我对他们产生的亲近感。回头想来,除此以外,还应该有一种真实的美感藏在里面。我的这种理解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我看着这帮副业工的同时,有留意到,在道路旁的稻田里,埋头干活的大人,特别是村里的女人,也都直起了身子,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群有着结实肌肉的男人。甚至在那些女人脸上,还能隐隐发现一丝异样的神情。这些足以证明,副业工强壮的躯干,以及其努力劳动的姿态,确实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能形成一种率真的感官享受。

    之后村里发生的一件事情,充分印证了我的观点。邻家的堂姐硬是爱上了寄住在她家中一个尚未成婚的副业工,家里自然是坚决反对,这个堂姐甚至用绝食来和父母抗争。最终的结果是那伙副业工被驱逐出门,堂姐也没能如愿嫁给那个副业工。这出闹剧的发生,让村邻对副业工多少有了一些戒备。但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些副业工吃苦耐劳、勤奋憨实,在这些方面,他们甚至超过了本村的青壮年男人。堂姐如此坚决地爱上一个流浪谋生的副业工,并不完全是犯一时糊涂。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村里的副业工越来越少,再过了几年,那些曾经给村庄带来无限热闹的副业工彻底消失了。非但如此,生活还给乡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不久之后,我们村里的大批青年男女,大年过后就争先恐后地飞往了外地,成了打工一族。其中的不少人,选择打工的地域,就是江浙一带。曾经的副业工的家乡,如今却成了我们前往谋求副业的福地。

    3、炉照子

    这样的一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定是陌生的。在我的老家,方言上确实是这么叫它的。炉照子的构造极其简单,一根约莫一米长的木棍,一端用铁丝悬挂着同样用铁丝绞成的网兜。提在手里,象提着一个灯笼。

    炉照子的奇妙绝不在它的模样上。从外观上看去,这样的一个物什,实在是粗糙之极。木棍不一定是精心挑选来的,大都没有细心打磨过,只是手柄的部分显得滑溜油光,这是经久与手掌摩擦的效果。而铁网兜的材料,也是随便从后屋的旧厨柜里翻出来的废铁丝,用老虎钳生生拧缠而成,找不到半点艺术品的性质,上面还通常布满了锈痕。然而,这些并不重要。人们对炉照子的期待,只集中在它所发挥的作用上。在乡村,人们做这种炉照子,是为了在夏天的夜里去水田或是小渠沟里抓鱼。

    乡村的孩子,在夏天这个季节,最神往的两件事,一是偷着去小河里洗澡,称之为“划水”,另一个就是在夜里和大人提着炉照子去野外抓鱼,称之为“照鱼”。划水是家里严令禁止的,一经发现必要引来一顿暴打。照鱼一般能够得到大人的应允,这是件相对安全的活儿。儿时的我,对照鱼充满了无尽的渴望,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整个夏季,只要不是雨天,一到傍晚时分,就要缠着爷爷带我去照鱼。爷爷那会儿正当年壮,对上山狩猎下河捕鱼之类的活计同样兴致昂然。于是,夏天的夜里,村外茫茫田野深处,经常会飘忽着一个火炉,还有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村人远远一看就猜到了,高个子是爷爷,紧随一旁的矮影子,是我。

    照鱼的时候,往炉照子里放的用于生火的柴木是有讲究的,需取易燃耐烧且焰火旺的松木。一般的松木是不行的,只有砍去了主杆留在山头的树桩,或是被遗弃在深山里的大松树,经过多年的风化腐败,留下来的部分,才能取来作炉照子的燃料。这种经年老枯松,凝聚着大量的松脂油,用刀劈开,泛着晶莹的油光,那是上好的材料。我家的柴火间,通常堆积着大量这样的松木桩,爷爷时不时就搬出来一个,用柴刀细细剁成小条木,小心得码在墙角。这些松木条挺直着身躯,象一排排列队待命的士兵,随时听候我们的调遣。

    终于等到夜幕降临,爷爷把一个装满松木条的篾篓挎上肩头,折身从厨房取出一把特制的铁夹子。此时的我早早就提着炉照子侯在一旁了。松条在炉照子里熊熊燃烧,发出劈里啪啦的声响,我们在炉火的引领下,迈着欢快的步子向村外的水田深处进发。这种抓鱼的乐趣,是其他种种式样的捕鱼都无法比拟的。明亮的火光之下,水田里、水沟里,小渠的浅水窝里,一条条泥鳅或是黄鳝,偶尔还有其他的鱼,静静地卧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在酣睡。手中的铁夹慢慢探入水里,缓缓移动,直到夹口把猎物的身躯完全笼罩包围,然后抓住时机迅猛发力,一条活生生的泥鳅或是黄鳝就被成功猎获。夹口是锯齿状的,被擒获的鱼如梦初醒,疯狂扭动着身体,但想挣脱是不可能的。也常有幸运的逃脱者,它们或是被脚步晃动的水波惊动,或是铁夹伸进水底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一侧的水草杂物,这些小精灵一旦感觉情况不妙,迅即一个旋身钻进了淤泥,再也寻不到它们的影子了。但这些是无关紧要的,对我来说,每一次抓捕的过程,都是感受一次小人书里解放军和特务周旋斗争的场景,忐忑不安又激动人心,这种感觉,比抓鱼本身更令我兴奋。

    照鱼带给我异样的神奇感,还在于这个过程里一种潜在的危险。乡人说,有一种叫做“白缎”的毒蛇,好逐火光,炉照子的火有引来这种毒蛇的可能。甚至有乡邻告诉我们,他曾亲看眼到一条黑白相间的大蛇吞食身后从炉照子里漏掉的闪着火星的松木渣。我从未见过这种蛇,但笃信村人的传闻。每次去照鱼,行一段路,我都要不由自主地回头看几眼,生怕后面突然就窜过来一条大蛇。这种感觉无疑是刺激和新奇的,由此也把照鱼这样一件充满娱乐的农活,演变成了一次又一次难忘的乡村历险记。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章骁 于 2010-4-7 16:4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4-7 16:19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个脚印,版权声明放在文章末尾。
3#
发表于 2010-4-7 16:2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6:3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楼上,如何排版“每个段落前空两格”啊?我找半天找不到。
5#
发表于 2010-4-7 16:31 | 只看该作者
用全角中的全圆号,在贴子内重新手动编辑,如果方便,以后可以在文件内直接编辑,我把操作给你找出来,是暖常用的笨方法,但很好用。
6#
发表于 2010-4-7 16:36 | 只看该作者
  一、我们在发布作品的时候,无论是章节连载还是短篇,都有段首不显示空格的现象,遇到这个问题,请写手排版之前,先在文档,即Word里按要求排好版面,当发布中第一行不起作用时,请手动,把标点调整为中文标点全角,在空两个格即可。如果是半角,要手动空4个。
   
  二、最好段落之间要有一行空行
  
  三、要做好第二点,依据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方式。如果方便,可以在自己的文本中进行编辑。步骤:  

  1:在没有选择输入法之前的状态,在文章内容点ctrl+F,出现查找和替换。

  2:在替换栏里按出shift+6 ,可出现^p,然后在替换下一栏里填两个^p^p,3:紧挨着^p^p后面点开中文标点全角,敲2下回车,点全部替换。这样,你的文章在发布的时候,自动就有了段与段的空行,与每段首的2个空格。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10-4-7 16:37 编辑 ]
7#
发表于 2010-4-7 18:17 | 只看该作者
那些遗落在乡村的记忆,如今读来如此清晰,且倍感亲切。
8#
发表于 2010-4-7 1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修玲 于 2010-4-7 18:17 发表
那些遗落在乡村的记忆,如今读来如此清晰,且倍感亲切。


故乡的感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不同的感悟!
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1:5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的鼓励。
10#
发表于 2010-4-8 15:37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问好!
11#
发表于 2010-4-8 16:37 | 只看该作者
提醒朋友:请严格按照论坛要求发贴。非首发,请在篇尾注明“交流文章”。

[ 本帖最后由 房子 于 2010-4-8 16:38 编辑 ]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2:3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直接在博客里写的文,所以,应该是属于“首发”!当然,如果觉得不是,也无所谓,因为本人写字,也纯属娱乐。
13#
发表于 2010-4-10 07:33 | 只看该作者
故乡远影系列之一《油槽》(2010-04-06 16:01:32)
故乡远影系列之二《副业工》(2010-04-06 21:03:44)
故乡远影系列之三《炉照子》(2010-04-07 08:49:43)
————
请理解,规章不是版主定的,是整个论坛的宗旨和管理。谢谢合作。
14#
发表于 2010-4-10 07:34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zhongcai.com/viewthre ... page%3D1#pid1559640
发表于 2010-4-7 16:17  
请下次注意一下首发方向,如果博客是首发方向,那么在这里可以标注一下非首发交流的声明。感谢合作。
15#
发表于 2010-4-10 09:31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实在,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18:47 , Processed in 0.1498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