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55 编辑
跟孔子学什么之十四——教育篇
教育重在以人为本
如果给孔子定位,他首先是教育家,然后才是思想家,因为他的思想靠教育来传播。说到孔子的学问,必然要谈到他的教育,那么孔子在教育方面能给予今人那些启示呢?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再来向孔子学习。孔子首创私塾,开创平民教育之先河,培养了大批的学生,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而后弟子代代相传,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孔子的教育和学问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一笔人类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教育首在以人为本,孔子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这是说人的可塑性,也即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他是最早提出教育为先的人,他是最早提出“尊师重教”的人,即所谓“天地君亲师”即是后人对这一思想的延续和发扬。在尊师的同时孔子还主张教学相长,他说“后生可畏”,他深知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道理。不摆老资格,不充老学究,这种敬畏年轻人的思想在当时相当超前的,由此我们看出孔子眼中最好的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任何人都应该服从、服务于真理。他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这话的大体意思是,好老师一定会注意学生的见解,要适时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他主张循循善诱,依循受教者的思想、意志、个性、品格而施教,不勉强人,不压制人,不挡人出路,而是打开一扇扇门,诱导他们进去。
弟子们向他请教什么是“仁”,他给出了不同的解答,什么原因?不是孔子的答案有问题,而是孔子知道因材施教,因为他深知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所说者同,能依者不同,所以他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有这么个故事可以作为辅助来理解这个问题,说兔子、马、大象去渡一条河,兔子一入水就不知道河的深浅了,而马在刚开始时还知道深浅,后来也就不知道了,而只有大象从头至尾都知道河的深浅,这说明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根基、也有开悟早晚的问题,所以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庄子说“与夏虫不可语冰”,说到教育一定要重视个性差异这个因素。潜玩深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人施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碰上这样的老师是何等幸运,也就不会有多少人多少才华被扼杀在摇篮中了,这在当代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还主张全民教育,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即人人他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年龄、贫富、地域、阶级、愚智的区别,这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是极为超前的。他解答了学与思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之“思”在于,一方面要深入思考学习文化知识的内涵;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用文化知识丰富学识、指导实践,知道过去,预知未来,把握现在,这是学习、教育的本质。
身教重于言传,孔子还主张行不言之教,其实为人师表不应局限于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在行不言之教,你想打个哈气都会传染,何况我们的情绪、行为都在影响着我们身边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其意义重大。“吾日三省吾身”,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注:跟孔子学什么系列文章,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除特别注明的外,均来源于《论语》,特此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