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银河诗集》,说说童心尚红
作者:晓宏哥根据童心尚红的《人生是追求的一生》改编
今天距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131天,晓宏哥去了一趟浦西,在步行街上的第一食品店,买了点特色小吃(外婆鱼),然后乘地铁在漕宝路一带转了转。那里也是晓宏哥较为熟悉的地方之一,比如上海南站,晓宏哥刚来上海时,它还是建筑工地,记忆中是2006年才开始正式投入运营的.高架及周边的建筑物基本上都重新做了粉刷,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崭新与亮丽起来.
回到花木活动中心4F时,看了下时间,返回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比去时要快好多,去时是乘的大桥二线到终点站,然后在老西门地铁附近的一家福建沙县小吃吃的午饭,印象中的拉面馆大概已搬迁了.打开电脑之后,回复信息、修正错误等花了100分钟左右,随后开始构思这篇博文。
作者童心尚红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说是曲曲折折、辛辛苦苦地度过了前半生。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十年浩劫、下过乡、当过装卸工、司索工、内燃钳工、列车乘务员--------坎坎坷坷的风雨人生磨练了他的意志,给予了他丰富的阅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
作者小时候,天蒙蒙亮就起床,到小河边吹笛,笛声唤醒了黎明,唤出了太阳;晚饭后,他拿起笛子又来到河边,吹出了星星,吹出了月亮。天天吹,日日练。并没有想当什么演奏家,只是觉得那声音非常好听,心中似有雄兵百万。笛声也因此变得激昂壮烈起来。这段经历,后来令他写出了《远去的笛声》,选入《诗坛新人新作诗选》诗集(1990年10月第一版,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姊妹六人全靠父亲的工资糊口,还要供他们上学。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他们上学都很用功。放暑假期间,他会主动到郊区割草,卖点钱用作购买书本的开支。有时妈妈给的几角钱的早餐费,他都一一省下来购买书刊。后来,他创作的诗歌《渴》发表在《漯河报》上(1989年)。 1972年,大部分知青返城休假,因为没有路费,他索性就不回城,免得增添父母的负担。那些天里,他白天干活,晚上就操练绘画,独守偌大的集体宿舍却不感到孤独寂寞。村办学校的民办教师见他画的水墨画还不错,就执意索取,有的把画拿去挂在堂屋的正堂上,有的把它挂在卧室里,还有的挂在结婚时的洞房里。生活就像捉迷藏一样,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青年时代是崇尚诗歌的时代,在下乡期间,他也喜欢阅读唐宋诗词,偶尔也在日记本上写上那么几句。现在翻阅当时的日记本,竟有五六十首之多。1983年,他在《鸭绿江》杂志上,突然看到有招收函授学员的启事,就欣然报了名。第一年,他的处女作就问世了。《故乡之夜》发表不到一个月,竟接二连三地收到全国各地的诗友来信。
随后,他在《中原铁道报》(1994年)上发表了几首小诗。写诗是一种爱好,写完后的自我欣赏也是一种乐趣,这种心境,没有此类经历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今为止,作者已在全国30多种报刊发表诗(散文,散文诗)达300多首(篇。章)。有的曾选入海内外多种诗选;有的征稿获省。市级二三等奖,铁路局风笛文学诗歌奖等。随后成为郑州作家协会会员,郑州铁路局文协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9-08-16 21:38:25,作者的第一本诗集终于送交出版。这得益于文友铁路作家王一凡,中原铁道报社主任编辑刘瑞敏先生的热情帮助;原郑州铁路局徐宜发局长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并热情鼓励其继续讴歌铁路一线工人。收入这本诗集的作品,大致发表在1980年至2007年间。其中,有一少部分是没有发表过的旧作,今天重新拿出来汇集如册,数十年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也算是作者今生今世对诗神缪斯的忠诚回报吧。
在当前诗歌创作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本《银河诗集》,若能给爱好文学的朋友一点点儿启示或感悟,那就是对作者童心尚红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