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7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铸就名副其实的农家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3 1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8-6-4 20:01 编辑

  铸就名副其实的“农家乐”

  一、“农家乐”的由来

  “农家乐”,顾名思义是“农民家庭的快乐”;然而,今天的人们竟将“农家乐”用做休闲旅游的代名词了。

  农家乐旅游休闲,是创办人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获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做法。农家乐场所一般是在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有舒缓人们精神压力的特点。

  近年来我们这里陆续兴办了一些“农家乐”。都是在乡村或者是小镇旁边。这些农家乐名称,依据“乡土气息”而命名,如“梦溪山庄”、“湖滨家园”、“怡乐田家”等等。

  这样的“农家乐”好像是展现“农民家庭”安祥快乐的情景,其实是创建者做生意的地方。虽然也能够看一看农家景致,但都是因为地方局促,所列农家景物只是简单的“点缀”,无法展现农家应该具有的博大犷悍的气魄。这里的主旨,是景区里的“饭庄”,吃的方面能做到具有农家特色的“风味”。因为材料利用的是当地农产品,成本较低,消费水平也就不高,所以受到很多城市人的喜爱。到这里旅游的人,基本上都会享受丰盛的餐宴。

  “农家乐”借喻的是农民家庭欢乐的情景。曾经的农民家庭确实有着自由自在的欢乐环境:虽然不一定豪华,但基本衣食无忧。全家几代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互相协助与体贴,饱含和乐与温暖,还时不时有着热闹的庆典活动,显示着安祥与富足。外界看来,这便是农民“自得其乐”的景象,因此被称为“农家乐”。正因为这样,历史上有着“千行万行,种田上行”的说法,当官的人到了时候也会“告老还乡”,来农村家庭颐养天年。

  如今的农家,总体上也进入了“衣食无忧”的怡乐环境。但是老年农民自身没有养老金,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他们的日常生活难得理想,而且出现了层次不同的负面问题。这是与“农家乐”不相称的一面,如果不能真正解决,应该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遗憾。

  二、农家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农民家庭分到了承包的土地,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生活水平随即提升,经济环境大幅度改善,农家乐的景象呈现了出来。而社会也进入到了“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很快普及使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城市为了现代化,进行着大规模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许多农民进城,做起了本来只有“非农业”才允许做的工作。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开放前令人重视的购物票证自动失去了作用,“两业人口”虽然还限制着农民,但是,基本生活资料已经不受约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许多农民居然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了城里人。

  如今,普通农民家庭,年轻人绝大多数走了出去,脱离了农业,从事非农行业的工作。整个农家经济主要的收入,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非农行业的收入。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也把本来“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格局改变成了“各自为家”的状况,原来的家庭经济也自然地变成了“新社会新国家,哪个挣钱哪个花”的现象。

  然而,本来的各个家庭基本上都还有人“留守”,但多是上了年纪的人。由于家庭小块土地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多数流转给大户生产。留守的农民成了“在家不种田”的人。所流转出去的土地,只能收取一点“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约500元左右(农民个人平均有一亩土地,算是多的。自己生产,每年可以收获一两千斤稻谷)。没有了自己耕作的收入,经济上仍然处在紧张的状况。因此,留守的农民只要身体允许,都还去“打工”。

  农民打工,被称作“农民工”。这是农民与其他行业里人做同样一件事的“特别称呼”,虽然没有明确说是“贬义词”,却是农民们做工人工作的特别标志。

  农民工的报酬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技术的与有技术的比较,同样的时间,没有技术的人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而且格外辛苦,工资却比有技术的少许多。而且,有技术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没有技术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农民。

  为什么技术会是年轻人的专属?老年农民都是很笨拙,学不到技术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技术是“与时俱进”的,什么时候就会有什么样的技术。现在的老年农民,当时都被固定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没有其他特长,讲究的只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果还让他们从事传统农业,都会是行家里手。可是,在新的行业里,老年农民却被“边缘化”了。他们付出的力气比年轻人更大,工作更辛苦,得到的收入往往只是年轻人的一半或者更少,这让老年农民“情何以堪”?但是,雇工老板们,却只能是“按照技能付酬”。

  如今,社会上其他行业里的老年人退休都有“退休金”,而老年农民却仅仅象征性地领一点“养老补贴”,每月百把元。“退休金”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更是社会现代化的特征。老年农民所领的“补贴”无法维持“老有所养”的最低标准。老年农民没有经济支柱,生存空间自然尴尬。而如今的老年农民,曾经是社会的重要贡献者。现代化的社会里,老年农民处在这样的“特殊环境”里,和其他行业里的人比较,与公平、和谐无法相称。

  三、曾经的农民

  须知,如今的老年农民,都是集体经济时期为农业生产出力流汗、“艰苦奋斗”的人群,是对社会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群,而且是在国家千方百计的策动下,必须得做贡献的群体。

  为了说明这方面问题,我们应该回顾一下当时农民的真实情况: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国家便将人口分成了“农业、非农业”两大类,农业人口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非农业人口由国家分配给粮食。粮食是农民生产的,而非农业们不生产粮食,这样做法应该是符合情理的。当初的农民们对“两业人口”的划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

  国家为了保障给非农业人口的粮食(还有油料等)供应,十分注重掌握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主动权。于是,把建国初期分配给农民们的土地集中起来,组织成生产单位(初期是合作社,小队,大跃进时是中队,以后是生产队),把农民们固定在规定的范围里从事农业生产;所收获的产品,都由国家“按照政策分配”,分配标准由国家规定。长时间里,众多的农民只能维持在“节衣缩食”的标准内,超过标准的产品,都得向国家贡献。

  “大跃进”运动致使国家经济,特别是粮食出现了严重困难。国家为了减轻负担,将“农业、非农业”人口设置了严格的界限:凡是农业人口都被固定在生产队里“努力生产”,不允许做农业以外的其他事情;同时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要把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在短时间里扭转过来。从此,农民所收获的产品,特别是粮食,除留下规定数量的口粮、种子外,都被“动员”向国家贡献。

  由于当时是“大呼隆”的生产体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国家为了能把农产品如数收入国库,每到收获季节,常常派遣工作组深入到生产队里来,帮助农民抓紧收获(实际是鉴察),用政策规定要农民把农产品上缴给国家。

  当时的动员方法,多是正面鼓励,内容是:“新中国的农民,应该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局观念,所收获的农产品,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这是新中国农民应尽的义务——在井冈山的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农民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如今是建设新中国时期,农民们更要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多做贡献。”

  农民们收获的农产品,在缴纳给国家的数目里,有着“硬任务”和超任务“多贡献”的类别。硬任务是“农业税”和“订购粮”,是必须完成的,只有遭遇了特大灾害才可能减免;“多贡献”是在完成了硬任务以后,再根据政策规定的标准,留下种子,分给了农民的口粮后多余的部分,都要向国家“贡献”。

  为了能多贡献,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农产品分配政策,特别规定了平均口粮标准。我们这里是水稻产区,口粮标准最高不得超过六百斤,最低则没有规定,有的生产队,常常不足三百斤稻谷(每百斤稻谷可以加工出七十斤大米)。由于当时的农民都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体力消耗很大,又没有副食和肉禽蛋食品,普通劳动力一顿需吃三大碗饭,大约是一斤米左右(俗话说“一碗先生{教书的}二碗匠{手艺人},三碗四碗种田汉”)。农民们一年中只能分配到这么一点稻谷,都必须千方百计地计算着,才可以维持长年的基本生活。

  当时规定的农产品分配政策,只能坚决执行,不可违犯。常常为了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总是“想方设法”把粮食的产量提升起来。有时候,那已经被作为废物丢弃了的庄稼瘪壳,也要进行估算,说是里面还有相当数量的稻谷;零星的杂粮如少量的黄豆、芋类等,也要计算成稻谷,作为农民口粮。要是有人不同意这样做,就会被扣上“落后自私”的帽子,予以“现场教育”,目的是要向国家“多做贡献”。于是,农民们很难得到充足的口粮。

  “贡献”给国家的部分,国家规定了粮食、油料、生猪的收购价格,即“官价”,非常低廉,给农民作为报酬。而且定下“任务”,必须完成。说是“超购奖励”,其实,那样的价格是没有地方能买得到“卖出去”的产品的。尽管大多数农民们不愿意这样做,但是“政策规定,加上动员”,也只能是跟着规定去做“贡献”了。

  为了鼓励多做贡献,对于贡献较多的生产队,常常给予表扬,那样的生产队个别干部有可能被提拔到大队部工作,到了大队部后,可以脱离农业生产。这也是促进多做贡献的动力。

  农民们长年吃饭困难,到了最紧张的时候,国家会返回给农民一点已经“贡献”了的粮食,叫做“回销粮”,以改善无粮度日的窘境。

  当时国家处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期,中共中央每年的第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因此,给农民布置的生产任务十分繁重。无论冬夏都没有休息的时候,就算没有了农活,无穷无尽的水利建设,国家修建道路,总忙得农民们团团转。特别是农业上紧张的“双抢”,必须是在最炎热的天气里进行,一季双抢忙下来以后,农民们都有仿佛 “脱掉一层皮”的感觉。

  这样的情况,年复一年,居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持续到了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农民无论是被动的或者是习惯的,都是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到了今天,已经富强,经济地位处于国际前列,实在也有着农民们“全力贡献”的原因。

  四、如今的老年农民

  如今,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人退休后都有养老金,老而无忧。根据农民当时的具体情况,农民养老,不说安排得格外优厚,起码也得有与其他行业里人同等水平,才能算是公平合理。

  社会其他行业里人的退休金,一般每月两三千元很普遍,而老年农民,国家仅仅每月给不足一百元的“养老补贴”。国家常常说农业重要,农民辛苦,农民收入低下,农民对国家贡献巨大。可是农民老了,居然无钱养老,还必须自己寻找生活来源,或者依靠子女。总之,还得过着“八十岁老太砍黄蒿,一天不死一天要烧”的艰辛日子。

  现在的老年农民,是从贫困的生活环境中过来的,几乎都没有经济积蓄,所幸的是进入到了“现代化”社会。然而,他们多数是“离土农民”了,农业上没有了自己耕作的收入,又没有“能够生存的养老金”,一些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人,居然出现了“活不下去”的惨景。有研究人员经过调查说,“药儿子”“绳儿子”“水儿子”(以此自尽。原因很多,主要是自己没有经济支柱)的情况,在某些地方竟高达30%,并且逞上升的现象○1。居然还没有引起社会的真正重视——老年农民们看着这些现实,想想自己的经历,难免有“儿子大了忘了娘”的感觉!

  所谓“农家乐”,必须要有乐的真实趣味,老年农民如果连“活下去都困难”了,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我写这样内容的文章已经有好几篇了,却还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我曾经听人说,“养老金”是有前提的,是由享受人本来的单位给“买好了的”。那么,请问:农民们为什么就没有给“买好”的单位呢?这个“单位”是在什么“前提”下才具有“买”的资格呢?为什么不包括农民呢?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绝大部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也就是农民的贡献。当年的热血青年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出大力流大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今这些当年的青年农民已经成了边缘化的老人,他(她)们没有养老的公共福利,是现代社会对这个群体关注的不够。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策,攫取了农民创造的大量财富。而今,随着现代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应该多用点改革开放的红利,来返哺农业,给农民以应有的福利。

  人们都期盼社会公平,人人幸福。历史上没有养老福利的人很普遍,不仅仅只是农民;而现在罔顾老年农民养老的福利,便是不公平现象。说人数多,更不是罔顾的理由,当时正是众多的农民参与,才使得共和国由贫穷走向了富强。因此,我呼吁社会,要正视农民养老问题,给予老年农民养老福利。这个问题如果迟迟不能兑现,则算不得公平、和谐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将会令后人遗憾!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我今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自尽不能忘。”要是社会上能有更多的白居易式人物,如今老年农民们养老困难的情况,或许能够早日解决。

  人们在称羡现代农家乐时,还应该关注现实中的农民具体情况。因为真正的农家乐,则必须是把老年农民养老与社会上其他行业里的人养老一样对待,让老年农民体会到现代社会的真正实惠;而且,这更是现代社会公平公正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铸就成名副其实的农家乐来!

  ○1http://c.360webcache.com/c?m=999 ... ook-1208656-1.shtml

  国际观察>时事聚焦:《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节录:……经统计,各村去世的老人中,死于自杀的比率高得惊人,“至少30%,还是保守估计”……据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换句话说,要减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2018年5月31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6-3 20:02 | 只看该作者
不饿死应该可以做到的。
如今的“农家乐”多是名不副实,一群城里人去乡村吃点饭,就开始打牌了,好的地方还能安排摘摘果子,下下田的,走的时候再多买点农产品和其它商品,别的就没有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1:48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6-3 20:02
不饿死应该可以做到的。
如今的“农家乐”多是名不副实,一群城里人去乡村吃点饭,就开始打牌了,好的地方 ...

谢谢您阅读本文。正因为这样,我才说“铸就名副其实的农家乐”啊!
4#
发表于 2018-6-4 05:30 | 只看该作者
仔仔细细地阅读了河杨老师的作品。我是农民的女儿,找对象时,因为父母没有退休金,多少小伙儿都不待见咱啊!我是什么滋味儿且不说,你因为这个瞧不上我,我还因此瞧不上你呢!但作为父母,那滋味更不好受。
当初想到工人的退休保障时为何没想到农民?因为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自古农民就没退休金,由来已久,便约定俗成,只是现如今,农民的处境与过去完全不同了,没退休金真的很艰难。退休金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咱倒不是希望现在就个个老人都领到退休金,那不现实,但这个缴纳和补贴农业养老保险的政策应该是我们期待的。
只是,社保的坑,到时候您又需要测量一下了,否则农民进去也是吃亏。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0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8-6-4 06:52 编辑
an安 发表于 2018-6-4 05:30
仔仔细细地阅读了河杨老师的作品。我是农民的女儿,找对象时,因为父母没有退休金,多少小伙儿都不待见咱啊 ...

谢谢您阅读本文。从本质方面说,这是体制从来没有考虑农民福利问题。历史上没有养老金的很普遍,只要少数当官的人才可能有养老金。那是社会还贫穷的原因。现在社会已经富足了,说起钱来,好像已经是“沈万三”了,这样的情况下,别的行业里的人老来都有养老金,唯独农民没有。而且所谓买,只是后来才出现的“保险公司”干的事,其实,别的行业里的福利,早就安排好了,并不完全是买的原因,唯独不给农民安排,实在是不公平的现象。而且农民是社会里重要人群,对社会贡献巨大。这样的情况,令农民实在寒心!
6#
发表于 2018-6-4 09:36 | 只看该作者
“三农”问题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问题,但只是在顶层设计上或形式上如此,因为每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是关于“三农”的。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各方面致力于把农民解放成“非农民”,这是不伦不类的“新人类”,尴尬得很。
7#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0:42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6-4 09:36
“三农”问题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问题,但只是在顶层设计上或形式上如此,因为每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是关于“三 ...

谢谢您阅读本文,并且理解了本文的中心内容。上层对于“三农”历来都说得郑重,但是对农民的福利考虑得却十分随便,因此,到现在不能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则是社会的不公,也会是后人对这个社会谴责与遗憾的重要论点。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形成广泛的舆论,促使上层重视农民养老的问题。谢谢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6 02:43 , Processed in 0.05220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