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灿 于 2018-6-9 09:55 编辑
我今年三十一岁了,到目前为止,听过晓苏先生的两次讲座。第一次是大学的时候,距今已十一年了。那一次是王先霈先生和晓苏先生到我们黄冈师院讲学,王先霈先生讲的的文学理论中的“物移我情”和“我情注物”,晓苏先生讲的是小说。今年,我又有幸参加了堵河流域地域小说研讨会,会上晓苏先生又讲了小说。和上次不同的是,上次我没有做笔记,这次是认真做了笔记。在讲座中,晓苏先生推荐了一批小说作品,有晓苏先生自己的,也有别人的。
回来后,我根据自己做的笔记开始在网上找这些小说的原文。受条件限制,很多网上搜不到原文,只找到了一部分。我把能搜到的这批小说整理到一个word文档里,打印出来读了一遍。这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小说就是晓苏先生的《道德模范刘春水》。
这篇小说的结构很有意思,它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第一人称叙述者不同。第一个叙述者是村长罗日欢,第二个叙述者是刘春水的丈母娘习久芬,第三个叙述者就是刘春水本人。
我们先说村长罗日欢的视角。他当村长期间,每年评道德模范,他们村都刮了光头,让他很没面子。他一度心灰意冷,不再抱希望了。后来,他快卸任了,乡宣传委员胡车劝他还是物色一个人选。他想在卸任前留个好名声,就把刘春水推荐上去了。刘春水居然真的高票通过,而且位居榜首。可是,当他和胡车去采访刘春水时,刘春水却躲着不见他们,他们也不知道刘春水去哪里了。
我们再说习久芬的视角。她是个苦命人,丈夫孙德满中风瘫痪。女儿年龄很大了还嫁不出去。后来好不容易招了一个上门女婿王天亮,可是孙子孙福多出生后有软骨病,也是个瘫子。王天亮当然不想一辈子照顾两个瘫子,后来就跑了。再后来,习久芬感到她一个老太婆要照顾两个瘫子忙不过来,也想过再招一个女婿。可是,大家一看这个家里有两个瘫子,都不愿意来。后来,邻村的刘春水来了,他主动承担起照顾两个瘫子的重任。更让习久芬感动的是,女儿得绝症死了,刘春水也没有离开,而是继续照顾两个瘫子。她觉得刘春水就是个好人,是当之无愧的道德模范,可是当罗日欢和胡车去采访刘春水时,刘春水却躲起来了。罗日欢很生气,问她刘春水哪里去了,她说不知道。
我们最后说刘春水的视角。他很坦诚,他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尚,也不想去当什么道德模范。他当初答应做上门女婿就是看中了孙开蕊的美貌,毕竟自己这么大年纪了,晚上有个女人陪着睡觉有什么不好?这个欲望满足了,苦一点、累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后来,妻子死后,他的弟弟找他说:“原来,你妻子活着,你留在这里还说得过去。现在,她死了,你还留在这里受罪干什么呢?”刘春水说:“我当然也想走,可是毕竟夫妻一场,不能一走了之,我要等她过了五七再走。”等到妻子五七的时候,刘春水就去给妻子烧纸。回来的时候,习久芬晚饭陪他喝酒,竟然把他喝醉了。更出人意料的是,习久芬居然和他上床了。后来,罗日欢和胡车采访他,他吓得躲到石头下面的阴沟里了。直到罗日欢和胡车离去,他才出来。
这样的结构很新颖,是继承,也是创新。我们都知道,一般的小说只有一个叙述者,而有的小说就不止一个。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两个叙述者,前面序言中的“余”和后面日记中的“我”。晓苏先生的《道德模范刘春水》里面出现了三个叙述者,这种写法就很有特色。三个叙述者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是由于视角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
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也是发人深省的,让我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晓苏先生在讲座中提到,不是只有表现美好的事物才是正能量,揭露阴暗面,呼光明也是正能量。按照字面意思,道德模范应该是像雷锋一样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崇敬,现实中却并不是这样。
小说的第一部分,在讲刘春水之前,提到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曾经也被提名为道德模范,可是最终落选了。我们不能认为这是闲笔,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从情节上讲,这是为刘春水的出场做铺垫。而且,这里顺笔对当下道德模范的评选进行了讽刺,很有现实意义。
例如,油菜坡推荐的第一个道德模范光三,天天背一个瘸腿女孩上学,事迹应该很感人了吧!可是,后来有人举报,说那个女孩的姐姐嫁给了光三。原来,光三背的是自己的姨妹。在某些人看来,背自己的亲人天经地义,不能评为道德模范。我们有时候对道德模范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很多时候,你坚持做好事,别人偏偏要认为你这是该做的。
油菜坡推荐的第二个道德模范金锣,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按说事迹应该也够感人了吧,出人意料的是,竟然也被人举报了。有人说,老人死了,金锣霸占了他的家产。这不是很荒唐吗?一个农村的孤寡老人,就一间土屋,家里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呢?就算金锣拿了一点老人生前不值钱的东西,那也不能否认他这么多年对老人的照顾啊!
油菜坡推荐的第三个道德模范周琼瑶,初中毕业后去南方打工。后来,她出钱帮村里修好了公路。可是,后来也被举报了。原来,有人说她在南方当按摩女,钱不干净。这就很可笑了,既然钱不干净,那当初修路的时候怎么没有人说呢?轮到别人要评道德模范了才说,这不是别有用心吗?
这里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写了这三个道德模范败选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国民的劣根性。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心态,我过不好,别人也休想过好。有的人为了把别人拉下台,不择手段,即使不是理由的理由他们也会拿出来。
而且,我们还要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个地方的道德水准,难道是靠几个道德模范撑起来的吗?这样的评选还有意义吗?在当下,道德模范的评选已经变味了。有的人推荐道德模范,并不是为了提高一个地域的道德水准,而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小说中的村长,不过是想在卸任前落个好名声。镇上的宣传委员不过是为了写好宣传稿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可见,道德模范的评选本身就没什么意义。真正做好事的人,他们的目的也并不是想当道德模范。他们不想当道德模范,也不是想做无名英雄,他们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崇高。一味地追求高大全就会失真,小说还是要回归生活本身。
小说中说的习久芬家里,两个瘫子,确实很困难。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边远的农村,是真实存在的。对困难的家庭,谁去了压力都会很大。王天亮作为习久芬的第一个女婿,他后来跑了。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他怎么怎么的不道德。换了我们自己,谁愿意每天任劳任怨地照顾两个瘫子呢?走了对自己来说,也许就是一种解脱。
后来,刘春水来到这个家。他无怨无悔地照顾两个瘫子,肯吃苦耐劳,是大家公认的道德模范。可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并没有那么高尚。他当初答应做上门女婿,就是看中了孙开蕊,这也没什么不对。一个男人,很大年纪了都没有老婆,这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一个单身多年的男人,突然有了女人,当然感觉人生有了希望,苦一点、累一点也愿意。这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不是他真的道德高尚,心甘情愿去照顾两个瘫子。后来,妻子死了,他不是不想离开。毕竟夫妻一场,一走了之不好。也就是说,这个人虽然不崇高,但起码还是个有良心的人。他想等妻子过了五七再走。可是,后来他留下来了,并没有走,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并不是我们想的,这个人真的想无私奉献。原来,这里面有不可说的秘密,他的丈母娘习久芬酒后勾引他,和他上床了。从此,他的性需求和恋母情结再次得到了满足,就不再提离开的事情了。他躲在阴沟里,不接受采访,说明他内心深处知道这是羞耻的,不好意思说出来。
我们再站到习久芬的立场上,她和刘春水乱伦,我们同样不能用道德大棒将她一棍子打死。现实生活中像她一样不幸的妇女还有很多,谁能够体谅她们的难处呢?一个家里有两个瘫子,女儿也死了。一个老太婆去照顾两个瘫子,当然会力不从心。为了能让刘春水留下来,她除了用这样的方法,还能怎么样呢?而且,女人也有自己的生理需求。自己的丈夫瘫痪多年,谁能体谅守活寡的痛苦呢?
读了这篇小说,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我们与其多评几个道德模范,不如真正去关心一下身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那样的艰辛,连过正常的夫妻生活都成了奢望,农村已经萧条到如此地步,的确让人很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