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相宜 于 2018-6-9 18:48 编辑
这是读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心理学专著,书成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却像在描绘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我一向偏爱哲学,而心理学长期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存在,我通过这本书才知道1879“心理学诞生年”,然后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人格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2018年5月20日】 “人的思想绝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构成。” 个体心理学注重个体的行为,因为行动是在整体人格指引下发生,所以行为反映了心理活动。孩子的生活风格和生活目标则关乎人格的构建。
【2018年5月24日】 ”人类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不是神圣而不可更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制度和习俗因个体而存在,但个体的存在不是为了社会制度与习俗。” 百年前,阿德勒就很看重自由意志与个体的整体性。对儿童犯错的惩罚要慎重,一方面,人的行为是整体人格和整体生活背景决定的,“不能脱离整个旋律去解读单一音符”;另一方面,孩子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跟社会规范完全一致。
【2018年5月25日】 “过于追求上进,会促使孩子一心想要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而花太多时间在书本上,不考虑其他问题,忽视其他活动。” 书中“优越感”这个词解译有问题,其实是指想超越别人的“卓越感”。我们这个时代推崇卓越和上进,但追求卓越感是和自卑感相生相伴的。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和崇拜,滋生野心、妒忌或懦弱、敏感,降低了自我责任感。所以我们读此书,有助于反省自己的骄傲是不是自卑的体现呢?父母读此书,有助于教育孩子少去追求一时的外在的成功,而重视发展坚忍、勇敢、自信的处事能力。
【2018年5月28日】 “尝试控制生命的每一个运动,一点好处都没有。只有任凭身体自由发挥,我们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人们常认为,懒惰是习惯,说话晚和口吃是生理。心理学家带我们看到这些可能是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为了不背负期望、为了引起关注、为了避免被认为无能),心理机制的形成又与环境相关。所以,分析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能脱离个体生命这个大背景,而且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主又正向的成长环境。
【2018年6月2日】 “一个懦弱胆怯的人通常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为了得到认可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弗洛伊德喜欢把什么都归因于性,阿德勒似乎喜欢归因于自卑。看看我自己和身边一些伙伴,我认同阿德勒说的重病和残疾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身心折磨使得孩子只关注自我,视外界为冷漠和敌意的;对他人照顾的依赖,又强化了自卑,非常追求得到他人的认可;任何想促其上进的努力都被当作压制,他们只爱跟愿意受他们控制的人交往。老说苦难磨练人,但苦难对人的负面影响真是巨大而长期的。
【2018年6月3日】 “教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父母既不能用玫瑰色来美化现实,也不能用悲观的态度来形容世界。父母的职责是尽可能帮助孩子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能够淡定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社会感与优越感,是人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可的本性的一体两面。学校目标是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感。但阿德勒在一百年前就指出,不顾孩子个性采取同样教育方法是不对的,那么培育社会感的最好场所是从家里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对于孩子(尤其4-5岁)人格塑造非常重要。
【2018年6月4日】 “一个孩子不仅要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还要有适应现实的自我意愿。” 人的心理是微妙多变的,孩子更易受环境影响,这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比如想象力,是敏感的人发展出来的对内心缺失保护的机制,但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现实生活也是可以有意义的。(这段话很像专门写给我的)。
【2018年6月5日】 “一方面,我们并没有帮助女孩做好准备去创造一番非凡的业绩,甚至有时候她们还会在这方面遭遇阻碍;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因为她们没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一直都默默无闻,而嘲笑和批评她们。” 不知阿德勒是不是女权主义者,但他直指我们的文明是“男尊女卑”,这种社会环境带给男性女性都很大压力,导致一些人不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或者自卑达不到完美的性别要求而拒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2018年6月6日】 “父母要尽早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价值是无限的,每个人都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价值。从而帮助孩子做好对疾病的心理准备。” 作者说,个体心理学强调“社会感”和“勇气”。社会感能增加孩子合作意识,减少自卑或自负;勇气则是为了应对生命中的意外,和环境的不断转变。这些理念渗透到了怎么选童书:宣扬战争和英雄崇拜的玩具图片要慎选,童话故事里的价值观往往是过时的,要教孩子明辨故事中的幻想和现实,成人报纸则不宜儿童。
【2018年6月7日】 “一个极度缺乏社会感的人,往往又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夸张的社会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顾及,缺乏奉献社会的实力,那么为他人服务就只能是空想,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结果。” 个体心理学认为,包括青春期在内,任何成长阶段或环境都不会改变一个人,它们不过对个体所做的准备进行了检验而已。所以对青春期表现出的问题不用大惊小怪,对性教育也不宜过度敏感和过早。
【2018年6月8日】 “如果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保持乐观的态度,恰恰表明了他内心潜藏的不自信。或者说他实际上是个悲观主义者,相信命运对自己的安排,所以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去适应现实生活。”
全书读完,我认为翻译还是存在问题,一些内容很说教。我也不认为自卑是解释所有孩子问题的万灵药。但是这本书打开了洞见人行为动机的窗口,原来每个行为都关联着你看待生活的整体人格,整体人格又牵系着你整个成长环境。阿德勒具备一个教育者的包容和勇气,他的“人在环境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男女平等”“人才辈出的世家通常来自于好的家风”等等观点,显示出了他作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时代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