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时光深处话东坡之每日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901#
发表于 2018-11-2 11:37 | 只看该作者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苏轼赴杭州通判任途中经过苏州,这首词是苏轼在苏州即景遣兴之作。上片写醉后所见的美景以及醉态中的奇想。下片写赴杭州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途经苏州时的怀古之思。苏轼从年轻时起就博览群籍,不免于“杂学旁搜”,神仙方术之类书籍也莫不毕览,由该词所写可见一斑。这里 “仙家碧玉壶”的神话传说,不仅紧扣酒醉之事,而且充分表露了苏轼童真与诙谐的个性。(181字)
902#
发表于 2018-11-2 15:54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古月照华夏 当今新字颂东坡
----谈谈“遇见苏轼征稿活动”

http://bbs.zhongcai.com/forum.ph ... p;extra=#pid5246351

最后艾桃在这里摇旗呐喊,友友们,快来参加“遇见苏轼”投稿活动吧,说的就是看文的你,有你更精彩,还等什么呢!


903#
发表于 2018-11-3 05:35 | 只看该作者

        2018/11/3


减字木兰花·荔枝

[宋] 苏轼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酿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本词上片主要写荔枝贡史,下片写了词人自己品尝荔枝的情景。
全词色调鲜明,古今对比,不仅写出了词人吃荔枝的情调,而且突出了荔枝的珍贵品质。


904#
发表于 2018-11-3 08:10 | 只看该作者

 赏读新作荔枝!问好秋实版主,祝安好!
905#
发表于 2018-11-3 0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8-11-5 20:21 编辑

上片,写荔枝贡史。“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叙述运输贡品荔枝的艰辛。下片,词人写自己现时食鲜荔枝的美昧。全篇以古今对比的手法,写了词人西湖食荔枝的情趣。色调鲜明,词语轻快,有如“佳人纤手擘”荔枝似的。词中提到的“十八娘”,一语双关,既赞美了十八娘,又烘托了荔枝品质。(135字)
906#
发表于 2018-11-3 0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18-11-3 11:25 编辑

问候秋老师,祝您周末愉快!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是时,东坡被贬惠州,同地方官僚朋友游山玩水,宴饮食荔枝,见物思古,于是作下这首词。
上片,写荔枝贡史。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叙述运输贡品荔枝的艰辛。不不能作为品。皇上看中了的荔枝,就是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得按时送到。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后唐代咸通七年停贡。
下片,词人写自己现时食鲜荔枝的美昧。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历史衍进到了宋代,荔枝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全词,以古今对比的手法,写了词人西湖食荔枝的情趣。色调鲜明,词语轻快,有如佳人纤手擘荔枝似的。词中提到的十八娘,一语双关,词人以十八娘来美化荔枝则有其特殊的含意。词人吃的鲜荔枝恰似当年名叫十八娘荔枝珍品,富有传奇色彩。既赞美了十八娘,又烘托了荔枝品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07#
发表于 2018-11-3 11:55 | 只看该作者

荔枝是一个很好吃的水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已让人们知道荔枝的魅力。 
大家知道荔枝产在南方,上一片写妃子坐阵在京城,让妃子吃道新鲜的荔枝,中途的运输难度可想而知了。
下一片写的是荔枝的形态与美味,用十八娘作比,拟人的手法,让荔枝更加风味与品质突出。
908#
发表于 2018-11-4 0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8-11-4 07:11 编辑

2018/11/4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宋] 苏轼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909#
发表于 2018-11-4 0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8-11-4 08:09 编辑

欣赏最美苏东坡词,陶冶情操,滋润心灵,以轻松的心态迎接崭新的一天!!
向殷勤的秋实老师致敬!
910#
发表于 2018-11-4 0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18-11-4 10:08 编辑
秋實 发表于 2018-11-4 07:08
2018/11/4

        

早安秋老师,您辛苦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东武令赵晦之罢官归海州,词人作该词以赠别。
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词人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之情。

911#
发表于 2018-11-4 13:41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11-4 07:08
2018/11/4

        

上片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苏轼这样措辞,表达了苏轼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后两句转到说苏轼自己,很有点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的意思。这是苏轼的谦虚,而苏轼对赵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见于言外了。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出仕与归田相比,苏轼此时企图选择的还是归田,“不如归去”。然而说是归田,却是无田。这下,苏轼不知道怎么办,在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这样写,表现了苏轼在出处之间徘徊的人生态度,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层淡化赵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罢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当时情境下,这是最得体也最有效的宽慰之辞。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体贴慰勉的情意
912#
发表于 2018-11-5 04:18 | 只看该作者

        2018/11/5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
[宋] 苏轼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913#
发表于 2018-11-5 0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草 于 2018-11-8 19:48 编辑
秋實 发表于 2018-11-5 04:18
2018/11/5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宋] 苏轼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 ...

今天咱可以抢个沙发来先占着,也让后面的人无可奈何
早安各位网友们!
纵有玉杯美酒在前,也无法体会其中美味,只因心中牵挂着那个泪流千行的佳人。尽管忠于学术可以一时忘了忧愁,却因此念想而终会酿成不能自由的身子,如今(与佳人)无缘相见,在返去东园的路上,却因一句惊了 如霰的百花,恰似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清!
914#
发表于 2018-11-5 07:11 | 只看该作者
在阅读最美苏东坡词中开始了新的一天,生活从此充满了浓浓诗意!
915#
发表于 2018-11-5 07:39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11-5 04:18
2018/11/5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宋] 苏轼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 ...

秋实版主早安! 美好的一周又开始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8 21:42 , Processed in 0.0639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