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1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奶奶的葬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14 0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奶奶是在国庆节前两天过世的,93岁。

  那时,她已经被移到地铺上一个多礼拜了!老衣就放在她头边的木箱子里,棺材也已经着人赶着订做了。奶奶刚移下来的头三天,来看她的人络绎不绝,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不停地叹息抹泪,翘着屁股趴在她耳朵边大声询问:“您还认得我是谁吗?”

  不管认得不认得,奶奶都费力地睁开朦胧的眼睛哼哼着答应。亲戚和左邻右舍们的脸上挂上浓重的忏悔,呜咽着说自己不孝啊!说奶奶没享福就这么走了……他们诚意的表情,发自肺腑的暖心话语,让人听了直感动得眼窝子发潮。

  后来,奶奶过了一个礼拜还没咽气,人们就都有些不耐烦,收起了脸上的沉痛表情,纷纷附耳低言:“早着呢。”于是都不再来,忙自己手头的活计去了。

  阿妈除了定时去探奶奶的鼻息,喂她吃一些粥水外,也没有时时刻刻守在她身边——阿妈忙得很,似乎家里哪哪都离不开她。奶奶自己一个人躺在老屋里,躺在稻草堆的“床”上等死,屋里静得出奇,只有几只苍蝇绕着她嗡嗡地转,因为静,这嗡嗡声也就显得无比巨大。

  是哥哥发现奶奶走的。

  那天,他来老屋里拿工具,习惯性走到奶奶床前,俯下身子,撩开奶奶脸上的乱发大喊:“阿婆!”

  奶奶没有回应,喉咙里“咯”一声轻响。哥哥心里一凛,立即伸手去探她的鼻息,没气了!他冲着厨房大喊:“妈!阿婆过了!”

  阿妈一听,紧张地拎着两只水淋淋的手,两三步就窜进堂屋,抓过奶奶的帽子扣在她头上,接着麻利地取出老衣,一层一层地给她穿上。老衣很多,拢共要穿五六层。令阿妈自豪的是,一直到她穿完衣服,奶奶的手还是温着的。

  当然,那时候在场的只有阿妈和哥哥,除了他俩谁也没看见,这个情节是阿妈后来自己说的,说得有声有色,末了压低声神秘地告诉我:“是谁第一个发现老人过世,那个人就有福,懂吗?”我不懂。不过我看到阿妈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个结果,是她照顾奶奶二十多年理应得到的回报,然而她又隐隐有些失落,互相较劲了那么多年的伯娘没和她抢功劳,似乎顺利得有点没意思。

  当晚棺材就运来了,灵堂搭起来了,屋子里点上几盏煤油灯,放在棺材的底部。火是不能灭的,要接连点三天,守灵的人不停地添油,连走路都惦着脚尖,生怕带出的风把火弄灭,吵了亡人安息。人又聚集了,孝服穿起来了,手腕上扎上红绳,脖子上再挂一条荡悠悠的白布(红绳是辟邪,白布是戴孝)。来吊孝的人的眼角眉梢又挂上了悲伤,只不过这悲伤有些刻意。守灵的人脸上也浮着一层悲伤,然而这悲伤也太薄,一不小心,就有笑容偷偷从嘴角跑出来,压也压不住。

  我坐在灵堂的家属位置回礼,然而,我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连刻意的悲伤也没有,不是我绝情,我总觉得这不像真的。我看着他们夸张的表情,像在看一场戏。奶奶在的时候,他们拢共也没来几次,没喂过她一口吃的,更谈不上有多深厚的感情,他们何以这么悲伤?

  我时常呆呆地望着棺材出神。我像那呆子贾宝玉一样,觉得这棺材里怎么能有人呢?那只是一段严丝合缝的木头嘛!那么小小的一个,静悄悄的毫无生息,就算奶奶已经干瘪得像根朽木,然而她也没有那么小啊!我暗暗比划了一下,如果是我,估计只能装下一个侧身吧!现在的棺材做得真精巧,就像个艺术品一样!看着它,你连一丝悲伤的气氛都找不到。

  阿大和伯爷商量后,决定请一班戏子,买最好的祭品——精致的会闪光的小别墅、栩栩如生的粉嫩人偶、各种现代化工具……热热闹闹地送奶奶最后一程,以尽孝心。

  戏班子第二天下午就来了,十几个人坐着农用车,嘭嘭地开进我家狭小的院子,车上堆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和锣鼓等道具。这班戏出名,是从稍远的地方请来的,班子里都是过了四十的中年男女,唱戏经验丰富,打鼓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据说,老者的儿子和孙子都在这个班子里。孙子只有二十岁,是唯一的年轻人,除了他,估计没有同龄人愿意吃这碗送葬饭了!

  他们轻车熟路,稍稍整休了一下,吃了一点东西,很快就有一男一女穿上孝服,戴上孝布,扑跪在奶奶灵前哭喊:“呜妈啊!您怎么就去了呀!呜妈啊!儿(女)还没让您享一天福……”

  他们的演技逼真,哭着哭着,那泪竟也哗啦哗啦流下来了,跪在地上东倒西歪,好像要昏过去一样。旁边的人受到感染,也纷纷转过脸抹泪。我的眼睛也潮了,忽然一阵悲伤袭来,那泪就不由自主地掉。我感觉,我哭的不是我奶奶,是觉得这两人太可怜了!

  戏班子是要分做两班的,一班“做戏”,是给活人看的,一班“做祷”(方言)是给亡人引路的。

  给活人唱的戏在伯爷家院子里。当晚,三个人穿了大红大绿的衣服,抹了夸张的胭脂口红,手里拿着扇子不停地扭着屁股绕圈走,走走又停下唱两句,再跟着喧天的锣鼓扭一圈,然后再停下,拉长了腔调接着唱,就这么无限循环着。偶尔有个扮姑娘的边唱边俏皮地伸手打了一下扮相亲的男子,就会引起围观者一阵大笑,这算是唱到精彩的地方了!照这样的进度,一个故事没有半夜功夫是唱不明白的。年轻人早就跑开了,低着头在角落里玩手机,或三三两两凑在一起交头接耳,院子里只稀稀拉拉坐着好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老人的耳朵平时都不太灵光,但这种时候,听得比任何人都明白。听戏的人不多,唱戏的人也就泄了精神头,兴奋的表情渐渐收敛了,但他们依然很敬业,主家不说话,就算只有一个人听也要唱的,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做祷”的人就辛苦了,要连轴转一个晚上。先是在院子里拿竹竿搭起了“奈何桥”——固定几只三脚架,上面铺了宽大的白布条,就是奈何桥——捉了一只活公鸡代表奶奶,把公鸡顺着“桥”一直往上走,走到头了就丢在鸡笼子里(代表我奶奶的鸡多半会给戏班子带走吃了)。期间戏班子的人还要扮作小鬼的模样,穿了戏服绕着“桥”不停地转,俩俩一伙,交叉游走,伴着锣鼓手舞足蹈,长长的水袖不停飘飞,煞是好看。

  我们这些孝子贤孙,就戴着高高的三角帽,绕着“奈何桥”给奶奶烧纸钱。转了一圈又一圈,烧了一匝又一匝,一直到下半夜才结束。东边露出鱼肚白后,“做戏”的人收了摊,“做祷”的也收起了奈何桥,给家人选定了“哭丧”的时辰。一声鼓下,早已准备好的阿妈和伯娘等人脸上捂着毛巾,“哇”一声大哭着窜进灵堂:“呜妈啊!以后看不到你了!呜妈啊!你还没过上好日子……呜妈啊……”那声音惊天动地,凄凄惨惨,哀怨曲折的调调,像唱山歌般动人——她们这一代,怕是“哭唱”的最后“传人”了!四岁的侄儿看着有趣,也哈哈大笑着钻进堂屋,指着那些人笑得前仰后合,死活拉他不出。一屋子人偷偷把眼神儿把毛巾边边漏出来,看着侄儿扑哧扑哧直乐,词儿也忘了,哭声渐渐变成了扭曲的笑声,猛然发现自己不够庄重肃穆,又赶紧忍住,个个憋得脸通红。

  终于,“哭丧”结束了,棺材要抬出门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二爷拿着装满大米的瓷碗,“啪”一声在棺材上砸碎,长啸一声:“呼——起哦——”年轻力壮的青年抬起棺材,不回头地往坟地走去。

  把棺材放下墓地,还有一个告别仪式——轮到邻家婶婶“哭唱”了。

  婶婶们捂着脸,扑一下跪在烂泥地里,“呜婶啊……”地哭,样子难过极了,悲哀极了。二爷在棺材另一边漫天洒起了“福米”——据说,谁抢到福米谁的福气就大。婶婶们哇一声大叫,立马爬起来哈哈笑着去抢福米,脸上的悲哀眨眼消失无踪。

  终于一切就绪,坟墓垒好了,祭奠也祭奠过了,人们开始往回走。奶奶崭新的坟前丢了一地白花花的孝布,还有几件看着不合身的发黄的白衣服,白衣服挂在旁边的树枝上,随着风荡悠悠荡悠悠。

  院子里放满了桌子,充当厨子的乡邻开始往桌子上搬菜。桌子只有桌面,是不能有腿的,就这么矮矮地放在地上,夹一筷子菜,就要深深地弯一下腰。据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

  吃完饭后,葬礼就算结束了,远路的客人开始动身回家,近处的亲戚帮着收拾了一下东西,也纷纷告辞离去。戏班子的头儿领了钱,干脆坐地分了,十几个人又开着农用车嘭嘭离去。这时,阿大和伯爷开始算花销,打算平均分摊费用,谁知算来算去,总有哪不对,言来语去的,就都恼了,拍起桌子对骂起来……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8:1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素素的散文,也想说说奶奶的葬礼。关于生命的逝去,有人是发自内心的悲痛,有人不过是在演一场戏。戏里戏外,谁真谁假,谁又知道呢?
3#
发表于 2018-8-14 08:27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应该是读过的,再读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完了只想说,一个真情的人在一群表演的人中间反而失去了表达真实情感的欲望,人性的丑恶比起死亡更令人心寒。
4#
发表于 2018-8-14 08: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奶奶的葬礼》,一篇饱含深情而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读来让人深感哀婉和悲伤。拜读。
5#
发表于 2018-8-14 10:43 | 只看该作者
玉儿这细节描写的真细啊,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对,就是演戏那种,舞台中的戏和生活里的戏,被玉儿写的也是没谁了,你和素素感觉像同题,感情两人商量好的是不?
6#
发表于 2018-8-14 10:47 | 只看该作者
随玉写的《奶奶的葬礼》是可以拍电影的。一,如此这般葬礼以后难见了,即使在农村;二,细节生动,过程详实,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三,人物脸谱,惟妙惟肖,表达着人情世故假戏真做的民族特质。我为随玉点赞,这个小女子厉害。
7#
发表于 2018-8-14 13:21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早就把奶奶放到地铺上就等她死,有些残忍呢。我们这儿都是等咽气了,穿完寿衣才往地下抬。之前都家里人守着,心情哀戚……玉玉的散文写得真细腻平实,欣赏。祝好。
8#
发表于 2018-8-14 13:39 | 只看该作者
早早地放地铺上等死的细节让人不忍心,这分明等同于遗弃。既然都这么不待见了,还哭什么丧做什么戏,多此一举,只为面子。
写得挺好,很现实,只是令人唏嘘!
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7:20 | 只看该作者
素离歌 发表于 2018-8-14 08:27
以前应该是读过的,再读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完了只想说,一个真情的人在一群表演的人中间反而失去了表达真 ...

再次经历,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如果只是为了面子才搞这么隆重的话,我倒觉得不如不办的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7:21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8-8-14 08:46
谢谢分享。《奶奶的葬礼》,一篇饱含深情而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读来让人深感哀婉和悲伤。拜读。

问好刘彦林版主,谢谢点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7:21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8-8-14 10:43
玉儿这细节描写的真细啊,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对,就是演戏那种,舞台中的戏和生活里的戏,被玉儿写的也是没 ...

这是以前旧文了,看了素素的文,很有感触,就想起曾写过的这篇,发了上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7:25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18-8-14 10:47
随玉写的《奶奶的葬礼》是可以拍电影的。一,如此这般葬礼以后难见了,即使在农村;二,细节生动,过程详实 ...

问好雀儿。
这伙戏班子,八年前曾经请过一回,八年后的前两个月,再见到他们,十分感慨。如果说奶奶的离去我还没有那么悲伤,他们的表演我权当看戏,那么当我母亲离去的时候,他们还是这样表演,亲戚还是这样的态度,真的很无奈很心寒。当然,他们都是好心的,我不能苛求什么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7:27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8-8-14 13:21
那么早就把奶奶放到地铺上就等她死,有些残忍呢。我们这儿都是等咽气了,穿完寿衣才往地下抬。之前都家里人 ...

奶奶已经在床上躺了几年,期间没有人来看过她,临死前冒出这么多孝子贤孙,我想她也该安息了吧。唉。
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一旦人快不行了,就搬到地上来等死。大家都觉得,老人了,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问好阳光,谢谢阅读留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7:28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18-8-14 13:39
早早地放地铺上等死的细节让人不忍心,这分明等同于遗弃。既然都这么不待见了,还哭什么丧做什么戏,多此一 ...

是的,我和你一样的想法。觉得他们的悲伤都是在演戏,演给谁看呢?平时对老人好点,比隆重的葬礼不强多了么?
问好秋实,谢谢你来阅读留评。
15#
发表于 2018-8-14 18:47 | 只看该作者
玉玉,关于死去,心里最悲伤的莫过亲人,别人都是看客而已。这种表演世间同理,送死者走后,很长一段时间乡亲们都会议论这一家子人,所以面子好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的表演都无足轻重。
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父母死去的场面,也明白所有的面子工程掩盖住了生前的凄凉跟悲惨,这些只能交付文字,却无法改变。或许若干年后,还会变得越来越市绘。因为赚钱的那些结构存在着,攀比也不会消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00:32 , Processed in 0.4428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