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荒野游侠 于 2018-8-28 07:42 编辑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仕途坎坷,大半生颠沛流离,穷愁潦倒,用生命代价写下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由于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社会矛盾和苦难现实,诗歌中大量出现哭、泣、泪、涕泗等字眼,如: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龙门镇》)。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再加上有关杜甫的一些画像或雕塑,总是一副形容枯槁,悲天悯人的样子。这就给人一种印象:杜甫是一个弱不禁风,病病歪歪,整天只知道哭哭啼啼,絮絮叨叨的老学究。
然而,历史上的杜甫果真是这么一副形象吗?
其实不然,真实的杜甫是一个像李白一样豪放的诗人,甚至比李白更豪放。
杜甫具备豪放派的一切气质和性格特点。
杜甫小时候很聪明,“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而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在学习之余,也很调皮,那时候杜甫壮得像个小牛犊,秋天果树丰收时,不停地爬上爬下摘果子(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后来杜甫把同龄人甩在身后,不和他们玩了,只和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玩(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二十岁的时候,杜甫开始壮游天下,到江南一带饱览山川美景,还想漂洋过海到日本去,连船都准备好了,不知为什么没有去成,一辈子耿耿于怀(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二十四岁科举落榜后,杜甫又到山东河北一带游历,过了八九年骑马射箭,驱鹰打猎的放荡生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杜甫对鹰和马都非常喜爱,并且很有研究,写了不少赞美鹰和马的诗,在《画鹰》和《房兵曹胡马》两首诗中,借鹰和马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杜甫对马的喜爱终其一生,直到年老多病时,还借着酒劲骑马从山上飞奔而下,结果差点摔死。
大凡豪放的人,都喜欢自命不凡,甚至大言不惭。李白志向远大,常把自己比作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自以为他的政治才能可以和姜太公、张良、谢安相比。
杜甫也是这样,但是杜甫自比的人远远高于李白自比的人。杜甫自比的是稷与契之类的人(窃比稷与契)。稷与契是谁?稷与契是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是周的先祖,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是殷的先祖,掌管文化教育。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只不过杜甫比较低调,是“窃比”,不像李白那样咋咋呼呼的。
杜甫对自己的文学才能也很自信,认为自己写赋和汉代的扬雄不相上下,写诗可以三国曹植接近(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这种近乎狂妄的自信大概是隔代遗传,颇有乃祖遗风。他的祖父杜审言有句名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我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打下手;我玩书法,王羲之见了都得认输。
事实上,杜甫并不全是吹牛,在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时,杜甫献上《三大礼赋》,结果“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一举博得玄宗赏识,让他待制集贤院。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在灭吴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曾任镇南大将军。他学识渊博,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人称“杜武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有这么一位显赫的先祖,杜甫的遗传基因里必然流淌着崇尚豪杰的成分。他对这位先祖推崇备至,常常引以为荣。因此他的眼界很高,专门结交豪杰之士。杜甫初出茅庐的时候,就和李邕、王翰等人交往,而且是“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是大文豪和书法家,当时比贺知章的名气都大;王翰是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杜甫在山东游历期间,和李白、高适结识并结下深厚友谊。杜甫与李白形影不离,“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情同手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像李白这样的狂人,如果不是杜甫也有几分狂气,是很难入他的法眼的。不然,李白怎么会在他们分手的时候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又怎么会在分别之后给杜甫寄诗表达“思君若汶水”的思念之情。
豪放的人都喜欢饮酒,而且酒量都很大。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苏轼“把酒问青天”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杜甫也喜欢喝酒,他自己就承认“生平老耽酒”,“每日江头尽醉归”。他的《饮中八仙歌》,以速写的手法,描绘了李白等八位酒仙醉酒后的憨态。试想,如果不是喜欢喝酒的人,哪能用欣赏的眼光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
杜甫的酒量也不小,在长安游乐游原,他是“百罚深杯亦不辞”。和老朋友卫八处士在一起喝酒,他也是“一举累十觞”,而且“十觞亦不醉”。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自酿的酒甲醇含量较高,长期大量饮酒容易中毒,所以陶渊明、李白、杜甫的寿命都不是很高。
这应该是杜甫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杜甫诗歌最光辉的思想价值了。他的《兵车行》、《三吏》、《三别》已经颇能说明问题,这里不必多说。但是杜甫不仅敢于为穷苦人民仗义执言,而且敢于批皇帝的逆鳞,抨击权贵。
杜甫当过左拾遗这样的小官,官虽然小,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提意见。可是他任左拾遗还不到一个月,就上疏为被罢官的正直宰相房琯抱不平,结果触怒皇帝,差点丢了性命。过了几个月,唐肃宗特许他回家探亲,表面上是关心照顾他,实际上是把他支出去,让他一边凉快去了。
但杜甫是个狂人,“有的是义勇和正气”,继续不断向皇帝提意见,结果第二年,唐肃宗直接把他贬官,眼不见,心不烦,让他管祭祀去了。
杜甫既然敢批皇帝逆鳞,对其他权贵更是毫不留情。一首《丽人行》,冒着被约谈的危险直接把时任宰相杨国忠兄妹的龌龊事抖了出来,对肃宗宠幸的权臣李辅国,直呼为“关中小儿坏纪纲”,对其他贪官污吏,则直接破口大骂“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杜甫的笔,就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的禅杖,孙悟空的金箍棒,所向披靡。
杜甫后半生穷愁潦倒,漂泊不定。但这并不说明他没有做官发财的机会,只是他不愿这样做罢了。
公元755年,杜甫迎来一个做官的机会——河西县尉。县尉虽然官不大,但是靠工资养活一家老小还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县尉是管治安的,可以欺下媚上,通过“鞭挞”老百姓进行勒索,因此是个肥差,唐代许多官吏都是通过做县尉捞得第一桶金而发家的。但是杜甫拒绝接受这个差使,朝廷只好改派他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让他管武器仓库去了。
按说,做县尉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他的好朋友高适、岑参都做过,后来的白居易也做过。不也不影响他们大诗人的光辉形象吗?
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许多朝廷命官半推半就地做起了安禄山的伪官,大诗人王维也在其中。但是杜甫坚决不和叛军合作,只身逃离长安投奔肃宗,结果半路被叛军抓了回去。后来,杜甫又寻机逃了出来,跑到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才“涕泪授拾遗”。
杜甫虽然自己是个泥菩萨,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他却一点也不吝啬。杜甫寓居四川夔州的时候,是生活上最稳定的时候,他曾在瀼西种了四十亩柑林,他的草堂门前有几颗枣树,邻居家的一个寡妇时常到树上打枣,杜甫听之任之。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居住,这位亲戚插上篱笆不让寡妇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连续两次写诗劝“吴郎”不要这样做。后来杜甫离开夔州往江陵,便直接将果园无偿送人了。
其实杜甫同情弱者,舍己为人的品格,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已经表露得很明显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当然,最能代表杜甫豪放气质的,还是他自己的诗作。
二十五岁的时候,杜甫登泰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豪迈诗句。这句诗,直到现在仍然是文艺青年抒发志向的宣言。杜甫的这种豪迈之气终生不减,即使在晚年肺病、疟疾、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缠身,经常饿肚子的窘态下,依然写出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气象雄浑的诗句。
如果不是天生具有豪放气质的人,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