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38|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去的花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 1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去的花楼
                                                      天疆

    花楼无花,也没有洋楼,只是江城汉口中心城区的一条普通的街名。何时开始有这个街名,不甚清楚。只记得自打祖辈起,就开始叫了,等我记事,它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常听母亲唠念这个名称,能挂在嘴边,谙熟于胸,大概都与生活有关。在大西北居住,牵挂是一枚小小的乡邮,每次,一封封厚重的信笺都会装进同一个地址。然后从天山一端飞越千里,落脚在江岸的街屋里。来来去去,扯不断的就是花楼里的亲情。那里居住着外公外婆,远远的,无法牵手,惟有邮票上的花楼可亲可读,正是这个街名,让我留住了一份乡情。

    多少年后,等我回到江城,才凸显出它清晰的轮廓。

    那年,第一次回乡探亲,当小小的足跟初次踏上迷宫一样的街道,想象就像泡沫一样烟消云散。眼前的场景,都与花楼无关,却原来花楼只是一条古老的小巷。街道狭窄而又幽长,两边大都是居民的低矮楼房,高不过三层,狭小而又拥挤,是一处热闹的平民居住区。稚嫩的想象无法张开翅膀,坚实的惟有脚下这花楼街的路面。它一头连着中山大道繁华的正街,另一头延伸到江边的码头。在它的内巷里,细巷众多,如同一个水叉繁密的苇湖迷巷,承载着密如芦草而生的平民,实实在在地卧榻而居。

    最是清晰的,就是街头的小吃,热干面、欢喜坨、面窝随处可见。“好吃佬”是江城人出了名的外号。在西北,从没有出外过早的习惯,可江城人却不这样,早餐大都在街上用餐,这与戈壁滩走来的我形成强烈的反差。记得外公看我总是垂涎于小巷的烧卖,于是,捋一捋胡子,笑呵呵地领我走进老通城豆皮馆说:“这里最有名,毛泽东来此吃过。”小餐一顿,我仍意犹未尽。外公不慌不忙补上一句:“不用急,等明天我们再去四季美尝尝那里的汤包。”就这样,我记住了家乡,原来江城就是浓浓的美味,这就是一个懵懂少年的初次印象。

    与大舅牵手,就是想走到胡同尽头的江船码头上去,只要一坐上他的轮船,天南地北就可以到处游览。那个时候,大舅带着我总是脚步匆匆,一盒游泳牌的廉价香烟,兜里总是不带火柴,烟瘾上来,找个擦肩而过的烟民,笑嘻嘻地借火点烟。这是街民的习惯,还是花楼的风格?我总是看不明白,节俭大概就是胡同人的本色。

    开心的是西北人不曾见过的游戏,每每与表弟在一起玩,都会到街的另一端姨妈家里,拿出克朗棋玩个尽兴。你一杆,我一杆,杀个昏天黑地。余兴未了,姨妈叫几遍后,总是揪着耳朵才把我们拽到桌前吃饭。

    走在街道上,小舅的点子最多,比我大不了几岁,手中总是拿着一把自做的火柴梗手枪,自行车链条拼在一起,做成一个枪管,再用铁丝固定在手枪上,很是新颖。撞针一击,火柴头就燃出一股硝烟,从链条孔飞出老远的火柴棒,不偏不斜正中别人身上。

    租界在西侧,没有自然的分界,是当年英、法、俄的居住商务区。听外公说,早年洋人用坚炮利舰闯开了武汉的门户,就比邻江边划定了自己的租界。江汉关钟楼森严、高耸,成了洋人奴役华人的标志。西式洋楼林林总总,一溜铺陈。把个花楼街衬托的寒碜不堪,明显矮了一头。如今虽然洋人早已走了,但是钟楼仍然矗立,当年悠悠的钟声已经停止了报时。屈指算来,上百年的历史,条石砌成的石墙花楼仍是江城的风景。层楼厚重,花纹斑驳,形同我儿时摆过的积木洋房,几何形状与花楼街真有天壤之别,相比而言,“花楼”只是空有虚名。也许,就是当年居住在此的平民期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美好用名而已。

    中国的建筑,少有长久的概念,就像外公的老屋,大都是木式砖瓦建筑,楼梯“吱吱”,踏上去悠悠打颤,即使是瓦当盖顶,也总是与木梁檩椽结为一体,朽也,木也!短暂的如同一辈人的生命。此地高高在上长久保存的,只能是那些西洋式建筑。赶走了列强,这里才真正换了主人,如今已经成了步行街的一部分。商铺,琳琅满目,好不热闹。

    花楼街的南面是改革开放名噪一时的汉正街,如今已经是车水马龙,进进出出都是商品。物流的交易,人流如潮。繁华,早已成了华中地区的商品集散地了,楼房也改变了旧日的模样。三十年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把它打造的大气晚成,大撤大迁已经脱颖而出,初露端倪。如今,春节到了,才稍显安静,批发市场,毕竟不同于零售商店,年节前打货,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一旦入年倒安静下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该回家的都踏上了归家的路程。逐利而来,追赶商业的大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好手。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惟有花楼街不改旧貌,小处着眼,死守着街区。与旧屋同在的还有我的外婆。外公走了,母亲也没有等到回江城的那个时刻。慢慢湮没的是等待拆迁的居民。旧楼老屋,跟着时间一起慢慢变老,剩下的就是流逝的记忆。

    雪过初霁,江城的春节,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水汽。三十的年夜,鞭声不断,汉口的街里巷口,散发着烟花燃放后浓浓的火药味气息。当年从这走出去的晚辈相约一起回到了老屋,我和弟弟也不列外。

    路弯弯曲曲,弯过了一个世纪,仿佛总也走不到尽头。有时候它真会让我迷路,曲巷众多,弯不好,就会走到临近的大街上去。民权,民生,民主已成路名,中山先生铜人像就树立在三街路口,他背负长江,拄杖迈步,预向中山路的腹地坚实地走来。延展的思维,让人想起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正是他指引着黄皮肤的贫民埋葬了封建帝制。随后的毛泽东,从农讲所又义无反顾地走向井冈山,走向四面八方。追求、探索,衍生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红红火火中国结的色彩。难怪今日里屋里屋外满眼皆是,装点一个偌大的小巷街面鲜艳火红。历史就像这滔滔江水,前仆后继,永无止境。

    仍然是挡风遮雨的旧巷,花楼街老得如今已淹没在繁华、摩天的街市中了。满街的灯光,灿若星河。道边的小摊店铺商品摆上了路面,把一个本就只有三四米宽的道路挤兑得更加狭窄。延伸出去的道路艰难地向外曲展,汉口的地界,寸土寸金,有一处老屋生存,已经算是幸运。晨起暮钟,拥挤也是别样的情怀,外婆总是守着这条巷子,早年是等待夫君,迎送子女归屋。如今,三三两两的爹爹婆婆悠闲地聚在一起打打麻将,唠唠家常。

    我曾多少次地走过这条巷口,我曾多少次地迷失在迷宫一样的街口巷中。不是我找不到回家的道路,而是小小年纪就离开了花楼,那时还不到三岁。跟随父母一走就是三十年,等再回到江城,拥挤的街道依然拥挤,旧貌依然,只是多了一些新建的楼房。我又怎能在找到家门呢?

    一条花楼悠悠长长,深深浅浅蜿蜒在繁华的汉口楼群中。旧巷里住着我年迈的外婆,楼门的阶石盘绕起岁月,坚实地奠基在大门口,衔接起花楼街与花楼主人出入的阶梯,为老人默默地垫步。在晨钟的朝辉中,目送老人出门;在暮鼓的帮子声里,迎接老人返归;市井艰难,看的出,风雨洗刷的胡同光亮无比,走过多少足迹,只有他俩默契认可,聆听儿时的童音就是这熟悉的声音。

    外婆不老,步履坚实,精神烁烁,谁能看出她是九十高龄的老妪呢,只有小巷还记得她的背影。外婆不亲,只是母亲的继母。然而,花楼确是属于她的街道。在这里,她生育了四个子女,在这里,她操持着整个家庭。母亲走后,都是她辛勤劳作,相夫养子,忙忙碌碌只有日子,忙忙碌碌总是这条胡同,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这条窄窄的花楼街了。

    听母亲说,早年抗战时,外公避难监利,等回来,外婆也随外公来到了江城。从此,她成了江城人的媳妇。住进花楼街,成为弄巷小屋里的主人。艰苦的岁月,一间十平方的木楼小屋,扎堆一样挤着一家六口。她含辛茹苦拉扯四个儿女,母亲鞭长莫及,只能寄回钱和粮票周济老家的生活。而真正的苦寒,只有外婆才体验得深切。岁月剥蚀了花楼街的身影,困难时,简陋木房还吊装着板床睡厢,两代人就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做饭只能在过道上。如今,老屋的吊床还在,而地面的木板已经洼陷。每每晚辈们回家把外婆接到子女宽敞花园小区去生活时,外婆住不了一段时日,仍会惦记着那间吱吱作响的木屋。岁月的情感谁能忘怀呢?

    三十的夜是流光溢彩的不夜之城,三十的年饭依然是浓浓的亲情。今年没有去餐馆预定年夜饭,子女们就是想再回到花楼的老屋,体验一下当年的滋味。想亲口尝尝外婆熬制的排骨藕汤。因为,惟有那鼎老汤原汁原味,煨着岁月的浓浓香醇,是我们喝惯了的味道。

    显然花楼老了,启动的规划已在城市的蓝图之中,不久的将来,它会退掉旧日的模样。然而,在老去的街道里,外婆也会随昔日的街屋一起老去。走过风风雨雨,走过岁月沧桑,我知道,是老屋和旧街,把一个大武汉抚育成如今这般繁华似锦的气象。谁能说花楼不是风景,谁能忽略它当初的存在?记忆的身影,是实实在在的街巷人生。

    也许有一天,它会轰然倒塌,可从它身上崛起的一定是一个江城巨人。眼前消失的都该消失,不该消失的永远留在心上。它是我的记忆,我的花楼。因为,没有那一块基石,永远走不出江城的后人,如果没有那一条悠长的街巷奠基,永远完成不了偌大江城的新老更迭。有什么能比它敦实,厚重呢!

    此刻, 拆迁是飞速变化的江城一大景致,到处都在敲敲打打,渗透在骨子里,也寄望在期许中。新的来了,旧的自然要消亡,停停当当是众多的大家闺楼。旧貌换新颜,乔迁的新居都是年轻人的身影,留守这里的,只有总也劝不走的外婆。

                                          2010423 江城   首发中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5-2 04:3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5-1 16:07 | 只看该作者
此刻, 拆迁是飞速变化的江城一大景致,到处都在敲敲打打,渗透在骨子里,也寄望在期许中。新的来了,旧的自然要消亡,停停当当是众多的大家闺楼。旧貌换新颜,乔迁的新居都是年轻人的身影,留守这里的,只有总也劝不走的外婆。



关注城市化进程,描写人情世态,厚重的文字,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2:59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洪水河畔,谢谢朋友的评语。节日快乐!
4#
发表于 2010-5-2 07:39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起,稍后来读。
5#
发表于 2010-5-2 08:30 | 只看该作者
记忆中的古城,岁月打磨中的亲情,写得很细腻,喜欢!
6#
发表于 2010-5-2 08:3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细腻复度的笔触,勾勒轮廓之后,在这个空间填充一系列记忆的印象,它们原来一直如此新奇和生动,宛若从不与时间前行,它固定在心里,不受时间侵扰,所以才会常新。那个“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老的三镇确实教人留连和怀念,长江的浮桥、汉口的烧梅、汉阳的素粉、归元寺的香火,都能看到自己曾存在过的影子——有一年,我在那里停留过,仅一年,对那里的印象就凝固如铁,无法挥去。读此篇文,有着时间被切割的感受,一边连着童年,一边连着此刻。城市,花楼,无论时间几经消磨,都不肯在记忆中老去,大约那些标志着情感和乡情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凝存的一切印象,都是一场浩大宽仁的精神体现,是历史,是时间的浓缩。

另提示:中财每周四到下周三结束之前为一周,一周尽量只发一篇原创,选择记酬文章也是只选本周的原创首发一篇。
7#
发表于 2010-5-2 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疆 的帖子

旧貌换新颜
8#
发表于 2010-5-2 12:07 | 只看该作者
楼老了而记忆弥久更新,问好天疆老师!
9#
发表于 2010-5-2 12:41 | 只看该作者
记忆里外婆家的花楼景致,刻画细腻,逼真,外婆形象历历在目……
    许许多多的古建筑,其实也是一种久远的风景,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记忆力的延展。因为它们拆了就无法复原,即使以后复制也不可能原汁原味了。
10#
发表于 2010-5-2 13:2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写武汉这个城市的一条普通的街——花楼。其安然于内心的回望,字里行间蕴集的是一份浓重的乡情。沉实的笔调中,回乡的脚步,映现着往事中清晰的细节,尤以作者在宽阔的历史背景自然介绍与自己亲人在花楼街生活的经历,杂糅、呈现。随着景象的描摹和往事的叙述,作者的体会和认识也在延展。文章整体,点面结合,个人情景与整个时代的变化交融呼应,使得文章形式和内涵都极为丰厚,构成了一种大视角的透视和思想认识的深刻性。
11#
发表于 2010-5-2 16:22 | 只看该作者
厚实的文字,读来回味悠长。
江城是武汉,还是芜湖?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6: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5-2 08:30 发表
记忆中的古城,岁月打磨中的亲情,写得很细腻,喜欢!


问好朋友,谢谢你的评语,望多多指正。节日快乐!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6: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eng167 于 2010-5-2 16:22 发表
厚实的文字,读来回味悠长。
江城是武汉,还是芜湖?


是武汉。问好!
14#
发表于 2010-5-2 18:13 | 只看该作者
它是我的记忆,我的花楼。
真切,感人。有些人或事会消亡,一些注定永存,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如你的花楼和你的亲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21: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0-5-2 12:41 发表
记忆里外婆家的花楼景致,刻画细腻,逼真,外婆形象历历在目……
    许许多多的古建筑,其实也是一种久远的风景,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记忆力的延展。因为它们拆了就无法复原,即使以后复制也不 ...


于老师说地及是,有的记忆封存在老屋里,拆了就无法复原。见证历史,有的时候人类寄居的场所更有说服人的力量。谢谢你的评语!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07:05 , Processed in 0.17498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