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混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有种就来吧

[复制链接]
76#
发表于 2018-10-21 18:01 | 只看该作者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10-21 17:01
总算见到你了郑兄,近来还好吧?

嗯,问好,我不再说了
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8:17 | 只看该作者
落叶留步 发表于 2018-10-21 15:10
秃驴靠计酬活着的人,就可想而知了

哈哈,不得不说,回帖中你是第一个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从小说聊到头像,再到现实到奴性,再到做斑竹无能,再到计酬养命,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奇异思维的发散能力平生仅见。

给你点赞。

嗯哼,接下来是不是该延伸到本混的身高性别收入职业血型星座朋友妻儿父母了?
7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8:47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10-21 17:07
混混先生康佳!久不在论坛,没想到混混先生莅临中财论坛做小说写作指导,是可喜的一件事。先生的观点也有值 ...

记得有人说过,作家总是小心翼翼,批评家全是理直气壮。
我说过,莫言老贾之流说“文无第一”,是谦虚,我们说,就是笑话。

这阶段正好有点小空,就来溜溜,主要是逗逗一些看我不顺眼和我也看不顺眼的,顺带给一两个损友一些警醒。至于打骡子马也惊,早在预料之中。
好在,目的已经达到,让某些高姿态放下身段,能和朋友一起从头再来,也算功德圆满,其它舌燥,权当消遣。


能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能说什么该怎样说,以及说到什么程度到什么地方为止,实在不易。

让杨兄见笑了!
7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8:59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10-21 17:22
需要检讨的是:我还是戾气稍重。不然就保持沉默。

就网络而言,戾气很多时候是表象。急赤白脸的背后很有可能是波澜不惊,淡然平和的背后也经常急火攻心。

遇事就论事,事过全弃之,一笑了之。还是那句,玩了十几年几十个论坛,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什么样的事没遇到过?!有时玩点新鲜的,未尝不是好事。



80#
发表于 2018-10-21 18:59 | 只看该作者
野芒 发表于 2018-10-20 09:53
水平不高,如我,写不出东西来想写,难得费时巴力写出来又惶恐,一赶见了人家夸两句又觉得惭愧。索性不写了 ...

先生也应该知道那些“掉书袋”的内容。诺贝尔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大奖的获奖者,不缺诗人、剧作家、评论家、散文家。
对文学等艺术认识水平比较低的我,一直觉得创作——发自作者心灵的呈现,都是有生命意义的。艺术作品就是生命律动的产物。当然,对于艺术开拓的历史价值、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等,会存在不同。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尊重的理由。在下以为,艺术是分艺和术的。艺的新境地和术的创新性,都是“高难度”动作,何况艺术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语)”。
论坛作者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学识、思想、情感、遇见和发现,相对个性化地反映人类共同价值(题材具有“同感”的特点),能够给予读者一些意趣与意味,应该都是好作品。毕竟大家都在路上。
谢谢先生的点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81#
发表于 2018-10-21 1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1 19:44 编辑
混混 发表于 2018-10-21 18:47
记得有人说过,作家总是小心翼翼,批评家全是理直气壮。
我说过,莫言老贾之流说“文无第一”,是谦虚, ...

跟先生不同的是,我的阅读感觉是,批评家和作家都是小心翼翼的。评论家可能立论大胆,但是求证则非常谨慎。
对于“文无第一”,窃以为鲁迅之后,沈从文第一。不是莫言。我这样说,等于给你一次看“笑话”的机会。
我没有看不顺眼的人,只会针对别人的言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我不斗人,我斗理。我学人也学理。
窃以为先生不“算功德圆满”。如果小说版能够以此为契机,热热闹闹地搞一次活动,才有可能使得先生走向圆满。
真没有一点“见笑”的地方,敢说实话的勇敢是需要勇力的。能够做到,也是一种优点。不怕观点相左,就怕不能真诚地交流。
在文学论坛,跟任何人都没有仇怨,即使短暂的有一点不愉快,也是因为文学。如果记仇,只能怨怼文学。
不知道别人在50岁后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自己没有了急火攻心的时候。虽然做不到波澜不惊,却明白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一旦找到了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只有愉快了。偶尔能够煎熬我的,经常是分析问题后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需要时间,这种需要给予时间静待事物发展的等候里又需要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不使其恶化,才是我比较操心的。
因为我最近太忙,不能经常在论坛陪伴文友们,也希望混混先生能够宽谅。
先生所言里对我有益的,我不说感谢的话了。
盼晤。

点评

活动已经在搞了,遇见苏轼,要求很宽泛,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如果说讨论是擂响战鼓的话,那遇见苏轼就是真刀真枪博弈的擂台了。  发表于 2018-10-21 19:41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8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7:04 | 只看该作者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10-21 17:01
总算见到你了郑兄,近来还好吧?

不用嚷嚷,看了你的东西了。
给我做学生都不够。
83#
发表于 2018-10-22 07:11 | 只看该作者
混混 发表于 2018-10-22 07:04
不用嚷嚷,看了你的东西了。
给我做学生都不够。

不要管资格够不够,就是够,我也不会做你的学生,我能去做一个混上加混流氓中的流氓氓的学生?可笑,你只配做苍蝇的师傅。
84#
发表于 2018-10-22 10:30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10-21 19:24
跟先生不同的是,我的阅读感觉是,批评家和作家都是小心翼翼的。评论家可能立论大胆,但是求证则非常谨慎 ...

欢迎蝉衣兄多来太虚点评指导!你的话语总能让人在阴霾的天气里拨开一扇天窗呼吸到清新的气息,正如兄台所言,“我没有看不顺眼的人,只会针对别人的言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我不斗人,我斗理。我学人也学理。”
8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16:28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10-21 19:24
跟先生不同的是,我的阅读感觉是,批评家和作家都是小心翼翼的。评论家可能立论大胆,但是求证则非常谨慎 ...

近代作家排名榜上,鲁一沈二是公认的定论。他俩作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底层民众的态度,鲁是一贯的俯视,沈是发自内心的平视。

忘记是谁的家训了:不要奢望以理服人,世上能服人的只有利。

作者自身视角境界不同,看待事物肯定不同。

何况,响鼓有时也需要重槌的。

86#
发表于 2018-10-22 2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2 23:56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10-22 10:30
欢迎蝉衣兄多来太虚点评指导!你的话语总能让人在阴霾的天气里拨开一扇天窗呼吸到清新的气息,正如兄台所 ...

一楠仁兄谬赞了。
       对于当下网络里语言比较暴力,文学论坛也存在这种现象,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做这方面研究的人应该很多,我没有阅读这类文章,也说不好。不过,在电视上偶尔看几部抗日神剧,发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言行里的迷狂,是来自于心理和认知结构的,这其中是否有一些同构特点呢?觉得文学爱好者需要发现“人”、具有人的情爱温度、能够爱己更爱人,这应该是基础。不少作者技巧娴熟,可是作品却像绢花——干,甚至像沙漠一样,那么是否与缺乏爱的能力有关呢?
      网络文学里,有些作者知道中国文化的“乐”特点,作品中也注意在“乐”里加入“意”的分量。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作品不能批评,因为作者已经可以骄傲了,甚至可以指指点点地以师者自居了。可是我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坚持情本体的观点。这种艺术观在论坛等地方是不受欢迎的,也显得水平很低。
      记得散文版的一次活动中与令箭先生交流里就涉及了这个问题,他理解为作品写得哭哭啼啼了。其实我是指向作者情感状态的。比如鲁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痛其不争”的“哀”和“痛”。许多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不幸”和“不争”,以致认为鲁迅是俯视的视角,那么如何看待鲁迅的“哀”与“痛”?不懂鲁迅的哀痛,也就不会重视文学作品的情本体特点。
       因为谈及了鲁迅,就不给混混先生单独回复一帖了。一并问候和回帖吧。混混先生提及:“忘记是谁的家训了:不要奢望以理服人,世上能服人的只有利。”其中的“不要奢望以理服人,世上能服人的只有利”,是社会人的精明之学。“利”可以捂住人的嘴,“理”能够征服人的心。就做事来说,“利”处下游,“理”在高处。得理者容易得利,得利者未必得理。这是企业家比较重视的,因为优秀的企业家知道:只得利不得理,企业只能越做越小。文学论坛也有这种现象,比如一些作者嫉妒千年女妖作品的加精计酬,而现在的千年女妖看轻了计酬,特重视作品的质量,努力于提高写作能力。虽然她的作品还不怎么样,但是心态的变化却是可喜的。最起码懂得了“利”是“理”的“跟班”,好过个别人不懂得据理才能争利。所以,不是响鼓,重槌也没有用。
      跟一楠仁兄叨叨这么多,似乎在证明“我没有看不顺眼的人,只会针对别人的言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我不斗人,我斗理。我学人也学理。”可见我的境界较低。希望没有引起一楠仁兄厌烦。
      时间晚了,顺祝仁兄晚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7#
发表于 2018-10-23 07:48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10-22 23:51
一楠仁兄谬赞了。
       对于当下网络里语言比较暴力,文学论坛也存在这种现象,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 ...

一大早看到蝉衣兄的文字,心情倍感温馨和通透。在文学见解和认知上兄台无疑看得清明,分析的深透。你说的“不少作者技巧娴熟,可是作品却像绢花——干,甚至像沙漠一样,那么是否与缺乏爱的能力有关呢?”兄台把这种现象上升到爱,鲜然是对创作态度的一种深度的包容。再说网络文学,尽管这种“网络文学”的叫法不准确,但也是当利用网络发表文字的一种习惯用语,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网络上的写作特征和一些行文方式,不仅带有娱乐性,也带有即时的功利性。其自发和随意性太强,自然与传统(纸媒)文学很有一些距离,点评或者评论起来就只能“随行就市”了。一些作者和写手能够如此自鸣得意,也是网络这个媒介给予的“底气”,离开了网络,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对于“理”和“利”的对立统一性见解很是到位,受益!
兄台自认境界较低,也是一种入境化俗的情怀, 一个人有多大的胸襟,才能容得下多大的世界。
顺祝兄台写作愉快!下一步我也许在太虚看贴回贴的兴趣少了,没别的因素,只为自己想转移一下心情而已!
8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8:18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18-10-23 07:48
一大早看到蝉衣兄的文字,心情倍感温馨和通透。在文学见解和认知上兄台无疑看得清明,分析的深透。你说的 ...

网络给予的底气,离开网络就什么也没有了!这话不是一般的偏颇。

至少我从没觉得网络和传统在文学上有多大区别。

兼复蝉衣兄:利,只看成利益,很有点不该出现的误会或片面哦!

由此也可以看出,理,几乎都是双向的。

89#
发表于 2018-10-23 2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3 20:21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10-23 07:48
一大早看到蝉衣兄的文字,心情倍感温馨和通透。在文学见解和认知上兄台无疑看得清明,分析的深透。你说的 ...

      一楠仁兄是神交,许多见解都在交流中发生碰撞,也在碰撞中求同。存疑和存异之处,需要彼此继续思考和消化。


90#
发表于 2018-10-23 2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3 20:25 编辑

       一楠先生说:“一些作者和写手能够如此自鸣得意,也是网络这个媒介给予的“底气”,离开了网络,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对此混混先生说“至少我从没觉得网络和传统在文学上有多大区别。”
       谈一下我认为的区别,可能是比较狭隘的认知,主要用于探讨或是准备接受批评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凭良知效忠真理,不为个人鞠躬。有得罪二位之处,希望能够理解。
       一楠先生说的是“一些作者和写手”,不是全部。定语“一些”是必要的,也是严谨的。它把语意指向了具有传承性质的非有闲阶级的人。具有传承性质的有闲阶级的人,是不同的。先秦诸子百家以降,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宗教、巫术、医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等)一直是少数人在高端从事之(世界文化也是这样),实质意义上的“贵族”是其中的主力军。进入现代之后,我等庶民才开始接触。这方面也涉及教育的普遍性等因素。网络把各种学科的尖端信息公开化后,多数网民都是学生的角色。想在尖端实现继续推进,依然需要有闲阶级的努力。非有闲阶级的那些浅尝辄止方式的发言,可以满足暂时的存在感,绝大多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并不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所谓的“一家之言”,其基础是需要你成为某方面的“家”——具有专业化的研究成果,其次是根据研究成果的所发“之言”。文学家、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艺评论家等,都是用成果证明的。这,应该是指向混混先生说的“传统”。当然,“家”们的成果只是某一方面的,不意味着他(她)说的全对。网络上,不是被认可的甚至不是研究成果性质的发言,即使可以一时“自鸣得意”,往往都会被大浪淘沙。
       “利,只看成利益,很有点不该出现的误会或片面哦!”中财文学论坛就是中财企业之利,也是其理。想知道我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哪些误会或片面?
       没有艺术天赋的我,并不想做某方面的专家或“砖家”,也做不了,只是想努力成为一位好的读者。可是,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这很远的路程中,也一直感谢不少学人和文友的不弃和提携。其中就有混混先生和一楠先生。

点评

衣同志最近比较活跃。要鼓励。要鼓励。  发表于 2018-10-25 14: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8:33 , Processed in 0.05961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