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来过,会在所去之地的某处留下“到此一游”的字样。今天的人们不必那么麻烦,科技的快速发展让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齐全,快捷方便的相机很轻易就为所见之物提供了存在的凭证,使我们有了得以炫耀“来过”的资历。这样的到此一游,会很容易征服看到的人,达到惊艳的效果。 所谓“一游”,常常是待着猎奇的心态而来,寻找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差异甚大的景色——对于未知,我们总有好奇。却忘记了自己身外之地也是别人眼中的另类。 所以我们更多地图片式的“到此一游”。 旅行满足的是人的窥视欲,既然是偷看,就有管中窥豹的弊端,就像所谓体验,不过走马观花。于是所有的被影像记录的到此一游都成为一种误读。 其实眼睛比镜头更早更清晰看到一切。可是我们总是无法详尽真实地描述眼睛看到的一切,镜头成为另一种叙述。一边走一边看,镜头帮我们记下满眼青山、记下雨后惊艳的难得的双道彩虹、记下草原上蓝的让人眩晕的天空、夕阳里归去的鸟儿……唯独,不能完全展现山水的真实面目,亦说不清我们的行走到底是救赎还是放逐。 尽管一再念叨归隐山水,其实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完全交付山水。这需要巨大的耐力和足够的勇气,需要克服种种不适,孤独、寂寞,以及辛劳和清寒。 我们用相机或DV导演一场自己想要的剧目,臆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行走,并配以文字解说,我们为此得意洋洋,全不在意图片和文字不仅欺骗了看到的人们,也欺骗了自己。 那种“身在现场”的权威感足以自欺欺人。 无论俯得多么低的镜头都有居高临下的嫌疑。时间无法捕捉,山水的灵魂就能真正再现? 有时候,拍照是一种干扰。尽管那些情景勾着一个人,也触动了一个人。可怎么说,持镜者都是一个外人,一个旁观者。旁观者的视线,俯不到最低,也很少有人能找到深入的入口。“咔擦”之后,以为留住了那些眼前景致,却总是发现拍了那么多片片,都与景色无关。所有的一切,在按下按钮的那一刻,已远去。 害怕空虚的人,还是不停地走,不断地拍。内心的疑惑,图片解释不了。图片只展示山水看上去好看的一面,评判不了山水的好坏。 我们都是用“到此一游”虚构自己的人。比起深入其中,我们更愿意做一个旁观者。旁观者很难真正进入风景,只适合看画片一样看风景。相机帮我们记下了迅速消失的一切,又快速忘记了前因后果。那样的片片在多年之后,终于成为一堆没有来由的照片。是不会再发生的情景,缺乏坚实的根基。那当初竭力想要记下的,也成为一种没有前路也没有后路的片段,突兀、破碎。 到此一游是什么?肯定不是一花一叶的对话,也不是沙与石的相依,更不是一座山与另一座山的隔空遥望。 某一天在某一处做片刻停留,看见墙砖上到处都是刻痕,千篇一律的“xxx到此一游”,你会鄙夷这样的人,还是会觉得自己和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