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4|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日本的纠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7 1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倍来了。来了不知道啥时候又走了。这是新闻的全部。不像马克龙、默克尔、马哈蒂尔来时那样热闹,也不如金正恩那样引媒体关注,甚至不如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尼泊尔总理奥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等等我们很难记住名字的人掀起的动静大,更别提普京了。这不像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相约见面应该表现的风格,毕竟都不差钱。起码也应该平等待客。

    坊间倒是热闹了几天。微信里掀起两股热潮,赞扬安培其人以及日本对中国的援助的文章与破口大骂日本狼子野心和新汉奸的文章成对立之势,互相之间你来我往,各说各的理,扯不清就找别人的文章援助,援助无果就拉开架势开骂,幸亏有手机隔着,否则拿把刀子就要杀人了。

    媒体的沉默和坊间的热闹,以及如文革时期霎时形成两派的风格,恰恰说明了目前和很长时间内中国大众对于日本的纠结心理。媒体深知这一点,也怕介入太多被水淹死。

    我要说野田佳彦,恐怕很多人早就把他忘到脑后了。但说起钓鱼岛,我们却是记忆犹新的。正是钓鱼岛事件引发了中日两国首脑停止互访达6年之久。结束人就是野田佳彦。2012年5月,野田佳彦作为日本首相,来北京参加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达成的三国加强农业合作的联合声明也因为后来的坚寒冰冻停滞了。李总理在今年5月开启破冰之旅,正好6年。如果参加会议不算正式访问,那么,仍然是野田佳彦,在2011年12月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到安倍2018年10月正式访问中国,已经长达7年了。这不正常。对于两个邦交正常化的国家,不正常。

    但实际上,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对于中日两国才是正常的。中日两国就像两个相处不太和睦的邻居,总是有扯不完的事,剪不断,理还乱。总的感觉是纠结,纠结于历史,纠结于一衣带水,纠结于现实发展的不平衡,纠结于素质,纠结于邻里互助,也纠结于长得一样却观念不同等等。纠结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深深影响着两国民众对对方的判断和认识,进而影响两国家长对外交事务的处理和决断,而家长对外交事务的处理结果,反过来又影响民众的情感,中日关系就在家长和民众的相互影响下,磕磕绊绊向前走。

    家长间因为政治的、经济的、方向的原因闹别扭,邻里的孩子之间难免也会冷眼相待。但孩子毕竟对于家长的心理了解不多,长久是耐不住寂寞的,只要家长不是天天给孩子灌输对方的恶劣,孩子的天性会让他们很快就走到一起,邻居家的动画片和一些新鲜玩意足以吸引孩子越过雷池,而自家的玩具、诱人的食物、漂亮的衣服也让邻居的孩子欲罢不能。除非家长往出赶人,否则相互羡慕、互通有无、串门玩耍在孩子间就是常态。孩子不操大人的心。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大事情需要,两个家长会紧紧拥抱在一起。家长间的亲密当然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情感,因为好的时候,家长会鼓励孩子之间的交往,也会创造条件让两家孩子在一起。家长间的密切接触给孩子之间的交流创造出很多机会。但这也可能是一厢情愿,孩子有时会装出亲密的样子,除非他们自己有感觉,否则机会只是机会,没有哪个孩子把它当回事。机会给那些喜欢对方的孩子创造了交朋友的条件,同时也给那些讨厌对方的孩子提供了斗殴的条件。孩子之间打架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对于关系密切的邻居,双方家长都会收拾各自的孩子,这叫和睦。如果邻里关系紧张,孩子之间打架就不是小事,很可能引起家长之间的大战,这是尊严。

    中日之间正是长时间游走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并时不时地驻留于这两个极端中。这是纠结的根源。如果一直是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的关系,也就无从纠结。恰恰是忽冷忽热,才导致不适应,而且,如果隔几代冷一次或热一次,还能缓口气,但这种极冷极热,在一代人中就会经历多次,也难怪民众发烧感冒。这这是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改不了。谁让我们是邻居呢?

    家长考虑问题往往从一个家庭的大利益出发,感情色彩放在其次。如果对家庭有利,他们可以与敌人拥抱,如果对家庭不利,他们也可以把朋友踹上两脚。孩子不懂那么多,也很少操心明天的饭食怎么解决,更不会觉得邻居大叔喝多了在自家门口撒泡尿会影响自己什么。家长就不一样了,那天我把家里仅剩的一点面请你吃了顿饺子,今天跟你借点米都不给,叫人吗?前天还帮你打仇人,今天你却跟我的仇人一起喝酒去了,叫东西吗?孩子有时不理解这些,听见家长骂,他们也跟着骂,还没骂热乎呢,两家家长因为发现将你家的渔船和我家的渔网合在一起竟然能打鱼,于是又搂又亲。当然,结果是孩子挨了揍。所以,家长之间的事水太深,想不明白,还是说说孩子自己的事吧。

    我对日本人了解不多,凭感觉,他们挺僵化的。有数据显示,钓鱼岛事件后,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迅速从2012年的32%降至2013年的5.2%,一年后,又迅速回升至11.3%,到2018年,已经回升至42,2%,多灵活!再看日本,中国在2013年极其厌恶日本人时,日本人居然没反应,直到2014年,对中国的好感度才降至冰点6.8%,2015年回升至10%,到2018年,回升至13.1%,还真是僵化。当然,你也可以说中国的孩子受家长情绪影响比较大,日本的孩子受家长情绪影响比较小。僵化的日本人情绪波动小,所以在日本人心理上就能竖起一道墙,大大缓冲了忽冷忽热的气候,不容易感冒发烧,因此显得平静。至于纠结,日本人也应该有,日本很早就知道东边有个强国,而且拼命向中国学习。《源氏物语》中通篇洋溢着日本人对中国的崇拜和模仿,1200年前的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就以会背中国的诗词歌赋为自豪,而且其社会制度构架也是从中国舶来的。中国的强大是论千年记的,由不得其他邻居不敬仰,从中国的垃圾箱里捡点东西,就足以让你炫耀一生。这是富邻居和穷邻居的关系,穷邻居自然是猥琐的,处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也难免会惹到富邻居。富邻居不耐烦了,拆你家烟筒、推你家院墙、砍你家树木、踹你家孩子,都是有可能的,只为泄愤。唐朝和元朝时期就差点把日本灭了,就是撒气,让他服,也没什么可掠夺的。面对这样一个邻居,日本人肯定也是纠结的,成年累月地憋着一肚子火,又不敢撒出来,晚上睡觉放个屁都怕惊醒邻居而挨揍,换谁也受不了。终于有一天他们发了一笔横财,自然也要抖一抖威风,这是扬眉吐气心理。日本侵略中国一方面为打家劫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为了消除恐惧。而明清时代的日本海盗猖獗,恐怕更贴近真实的原因是中国流窜到海上的强人的雇佣军所为。

    今天的中国人比日本人更纠结。落没的贵族看着自己曾经的长工趾高气昂,心里更不舒服。不舒服就要找平衡,泼点污水也是可能的。他们家咋富的?还不是靠给领导舔屁股?于是心里坦然多了。邻里之间旗鼓相当最和谐。一旦其中一方超过自己,明里暗里都要纠结的,而且还要找一些不利于对方的证据对冲。他们家曾经给咱们家提鞋都不够格,或者说说他们家姑娘经常拍裸体照的事,这样就在心理上取得了旗鼓相当的臆想。但毕竟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嘛。该骂骂,该相互帮忙还得帮。最愿意帮忙的事是你们家招灾了,我在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心理上有了优势。不过大部分帮忙还是自私的。比如你家院子里积水了,帮你疏通水道是必须的,心里是害怕把我家院墙泡塌了。你家尘土太多,帮你清扫清扫也是顺手的事,否则一刮西风,我家人也跟着受罪。如果遇到一个坏邻居,有条件的还可以搬家,孟母还能三迁呢。但国与国之间,搬家是不可能的,只能相处,相处不好,就打,打完还得相处,多纠结!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一个家庭的众多孩子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听话,父母说什么是什么;有的是别种,自己有主意,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有的阳奉阴违;有的只管自己受用就好;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耐不住寂寞,就喜欢惹是生非;有的爱憎分明;有的冷静客观;有的谦虚好学;有的没羞没臊……这样的混搭也让邻里间因为孩子的多样性而热闹不少。这很正常。家长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孩子之间的事就是佐料,大不了那些违背家长意愿的孩子屁股上多几道疤痕,局面还是能控制的。家长间关系好了,孩子间打打闹闹就不是事;家长间相互仇视,孩子间来来往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影响大局,就装没看见,影响大局的话,家长还有权利加高院墙,或者把院门改到别的地方,办法多的是。放开的口子就是孩子们表演的舞台,民众的反应就是孩子们综合表现的集合,在这个集合里搅和,就是纠结。

    那些有大义的人是念念不忘仇恨的,怎么刚刚过去不到100年,一代人还没死完呢,就忘了小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恶了吗?是猪吗,记吃不记打?他们会义正言辞地斥责那些对日本有好感的人,你难道忘了爷爷就是因为保护宅基地被他家人打死的?老祖宗有古训: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全然忘了我们的老祖宗曾经把日本打得屁滚尿流。而那些亲近日本的人也是振振有词:我们最需要援助的时候,是这家邻居给揭不开锅的我们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做人总得讲良心吧?祖训也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已然也忘记了他们毁坏咱家园的时候咱还没让他们赔偿的事。不想翻旧账的人会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唯我独尊者如是说:咱家现在是败落了,看他们家那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事不关己者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解者说,黄皮肤咋就整天跟着蓝眼睛的人玩呢?思想者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学习啊!听话的孩子说,家长让咱咋样咱就咋样,肯定没错……十个孩子十个样,你说纠结不纠结!

    纠结也不是什么坏事,多元化的看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孩子们的思想在成熟。一部《地道战》或《苦菜花》就能迅速掀起全民抗日情绪,以及一部《追捕》或《血疑》就能让全民对高仓健和山口百惠如醉如痴的时代已经结束。极冷和极热的快速切换,太伤身体,孩子们学会了保护自己。新生代的孩子更相信眼见为实,所以不管日本的家长拜不拜他们的老祖宗,不管钓鱼岛姓中还是姓日,都阻止不了年轻人去日本旅游的热潮。家长并没有阻止小孩子去隔壁串门,这就够了。其他孩子骂他们是汉奸、哈日,不算数。何况,就是在汉奸人人得而诛之的抗日战争时代,汉奸还是一窝一窝地出。夸赞日本的不一定就是汉奸,骂日本的也不一定就不是汉奸,和平时期都是过嘴瘾,看不出内心的,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还是邱吉尔看得准:“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站在这个角度看国家关系,就是让每个公民懂得变通,学会随机应变。因为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死理”,以一成不变的思维去看待国家问题,咋看咋别扭,气坏的永远是自己。中国的民众对待日本和日本人的态度,从全民愤恨到全民喜欢,再到全民愤恨,之后便有了分化和对立,一方面反映出独立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情绪化的判断仍然存在。如果有一天理性化和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多一些,才是真的忧国忧民。

    爱憎、黑白只是现实社会两个点,它们中间有大片的模糊或灰色的地带,爱憎分明脱离了人间,黑白截然也抛弃了世事。就连太极图也忘不了在黑白中间点一只不同颜色的“睛”,更何况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二元的思维是单调的,多元的理念才现实。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1-7 20:3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对于中日两国才是正常的。
——赞同这个观点。
再用家庭的概念来推,不是自家人,怎么可能真正好上?向对方优点学习,改变自己的短处,超越和竞争长期存在的。
3#
发表于 2018-11-7 20:39 | 只看该作者
“落没的贵族看着自己曾经的长工趾高气昂,心里更不舒服。”也这样认为。觉得这句话一下子点中了中日关系的脉。
作为个人来说,对日本虽有佩服,却有“恨”无“爱”。之所以一定要加上引号,是想强调这两种情感,完全是情绪化感性的东西,不是理智决定的产物。
4#
发表于 2018-11-7 22:17 | 只看该作者
果真是博学多知啊,佩服!
咱真的孤陋寡闻,尤其说起小日本就头大,被荧屏上的谍战片教育了多年,对小日本恨之入骨,任何的任何从不关注,最期待地震带上的小日本遭殃 ……
在18这儿学一点,扫盲一下,得致谢呢
5#
发表于 2018-11-7 22:32 | 只看该作者
夸赞日本的不一定就是汉奸,骂日本的也不一定就不是汉奸,和平时期都是过嘴瘾,看不出内心的,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赞成~
6#
发表于 2018-11-7 22:34 | 只看该作者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欣赏版主睿智!正能量佳作~~~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08:40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1-7 20:32
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对于中日两国才是正常的。
——赞同这个观点。
再用家庭的概念来推,不是自家人,怎么 ...

国与国之间,极端的爱恨只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日本这一点做得好,越挨揍,越像你学习。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09:02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8-11-7 20:39
“落没的贵族看着自己曾经的长工趾高气昂,心里更不舒服。”也这样认为。觉得这句话一下子点中了中日关系的 ...

战后出生的中国人,对日本的恨一般都是被教育的结果。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09:17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18-11-7 22:17
果真是博学多知啊,佩服!
咱真的孤陋寡闻,尤其说起小日本就头大,被荧屏上的谍战片教育了多年,对小日本 ...

许多人都一样,只是憎恨屏幕里的小日本,却对现实中的小日本一无所知。

点评

正是正是。嘿嘿  发表于 2018-11-8 09:4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09:58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11-7 22:32
夸赞日本的不一定就是汉奸,骂日本的也不一定就不是汉奸,和平时期都是过嘴瘾,看不出内心的,每个人站的角 ...

人心隔肚皮,嘴上的表现终究不能代表内心。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0:48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11-7 22:34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欣赏版主睿智!正能量佳作~~~支持~!

是的,绝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12#
发表于 2018-11-8 10:49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厉害,这一通论述,国与国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洋洋洒洒,醍醐灌顶!
13#
发表于 2018-11-8 11:3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看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交往,你会更纠结。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他当年就把中国的形势看穿了,建议李鸿章改制,不改制就会灭亡,无奈清朝就是个因循守旧的铁笼子,李鸿章也是无能为力。当年“戊戌变法”失败,伊藤博文曾暗中帮助康有为逃往日本。伊藤博文的野心很大,看清了中国这个肥肉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他就会来抢。这一点,可以代表了整个日本人的特征,危机感促成了他们向外侵略的野心,甲午海战就是一个信号。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1:58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18-11-8 10:49
厉害厉害,这一通论述,国与国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洋洋洒洒,醍醐灌顶!

一楠来读,蓬荜生辉!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2:03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18-11-8 11:35
如果看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交往,你会更纠结。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他当年就把中国的形势看穿了,建 ...

最纠结的事莫过如此了,自己不爱惜,还不允许别人爱惜。被自己不喜欢的女士心仪,并不当回事,但当人家感觉求爱无望,转而嫁给别人时,心里又酸酸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6:54 , Processed in 0.07483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