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秋词看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秋词名篇,东坡居士一出手,涤荡千古,胡仔《渔隐丛话后集》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事实上,不光其他人喜爱这首词,苏轼自己也对此词情有独钟。苏轼老年之后,与友人登金山,他一边跳舞一边独自吟咏这首词,完全沉醉其中。 这首词乃是熙宁九年在密州时所作,借以怀念远方的弟弟苏辙。当时二人已经有六年未曾谋面,作为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自然难免相思之情。 首句化自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统摄全篇,接下来作者开始抒情,面对茫茫宇宙太空,想乘风归去,又担心天上寒冷,反复纠结,最后还是认为在人间更舒适。 下阕怀人。何人?小序中已经写明,怀念的是自己的弟弟苏辙苏子由。苏轼问天上明月,为何偏偏在离别的时候变圆呢?月亮当然不会回答他的问题,之所以还要问,就是表达那份离别的无奈。 但苏轼很快为自己开解,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种事情自古以来总有缺憾,只希望人能长久,共同仰望明月,通过明月传达相思之情。 其实这句词与《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颇像,但用在苏轼的词里却别有一番滋味。 可以看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一如既往,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空间的隔离而减少分毫,反而愈加珍贵。 第二年,也就是苏轼作中秋词后的明年,苏轼兄弟俩终于在徐州见面。此时苏轼赴徐州任职,苏辙相随,同样是中秋,分别时,苏辙也写了一首中秋词。 即《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词中第一句就交代了双方的基本信息,即离别太久,足有七年。苏辙先是回忆了去年,即苏轼写“明月几时有”的时候,他的状态。他说去年的今夜在东武,我也望着明月独自哀愁,就是说兄弟俩同时在看明月,即“千里共婵娟”。 下阕,过度到苏轼身上,“今夜清尊对客”,这个“客”便是哥哥苏轼。最后以“王粲登楼”的典故作结,表达对未来宦途的隐忧。 我们看这两首词,除深厚的兄弟情外,还可以看到苏轼的词带着某种仙气,隐隐欲飞上云霄,有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而苏辙的境界则小了不少,对未来并不乐观,少了些许洒脱与恣意。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兄弟俩除成长环境相同,成长后遭遇的境况却不一样,这也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们的脾气秉性。 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时曾写诗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相信苏辙看罢这首诗后,一定非常感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