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猫头鹰的思索(节选1)[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29 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猫头鹰的思索(节选1)


          1

  平常的事物过去之后,我觉得它不平常。

          2

  在这个社会,强盗也有他的逻辑:强盗之所以要行窃,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态平衡,不然拿警察闲着干什么?

          3

  读书,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读到大学专科、本科,读了那么多书,撑握了那么多济世理论和拥有满腔沸腾之血,然而,最终抵不过当权者一句话。

          4

  现在的商家,明明是做生意,是为了赚钱,却偏偏称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牟利。

          5

  我多么不喜欢我们城市那喧嚣的机械化的声音,不喜欢它那废气废渣废水杂乱肮脏的面孔,这些东西不仅仅污染了城市,更重要的是它污染了我们的心灵。

          6

  小人最容易起内哄,也最容易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7

  倘若每一个人的精神是一颗星星,那么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的天空,该是繁星密布,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天空出现了黑洞,将这些星星逐一吞没,真正在天空发亮的星星,所剩无几。

          8

  我在教育学院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同寝室的几个同学在一次谈论中侃到,假若人要是不受约束允许强奸的话,他们将强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泄欲的对象。

  可见,在这个所谓文明的时代,人心并没有变好,只不过是受到了体制的约束,他们才不敢妄为。

  大学生尚有如此心理,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野蛮匹夫、社会渣子、街娃地皮流氓就更甭说了。

  我想,国家只有加强各方面体制的键全,才是使人民安居乐业之关键所在,而不应仅仅是树立几个见义勇为、廉 洁奉公的榜样来解决问题。

          9

  在这个物欲膨胀精神阳萎的时代,切记莫谈文学,文学爱好者也由原先的布道圣者,发展到今天,成了众人取笑的迂腐对象。

  那天,我从图书馆出来,碰上同乡陈刚在乒乓球台边看人打牌,见了我,从人群堆里钻出来,用怪模怪样的语调调侃道:“大诗人,春天来了,你有什么感觉啊?”

  我说:“春天来了,人们的××(生殖器)长大了!”

          10

  在“朕即国家”的年代,人格的生成演变成了忠君的示范。儒家的道德人格的主张,为这一演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实际上是把政治化的“道统”与伦理化的“德性”揉合在一起,其深层内涵的构成是以宗法制度化为其导向的伦理价值核心,(参考《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一期/郭洪纪《儒家德性人格学说对权利人格的僭越》)

  这种岳飞型的儒家德性人格千百年来一直潜藏于人们的意识里,且根深蒂固。乃至前些年有人对某些领导的做法不满,提出反对意见或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便是对党对国家的不满,是反党叛国。真是怪哉!领导即党即国家!而这人们竟然没有意识到,相反,却大加认同,对提出异议者蜂拥而上,一拳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这只能说明,我们虽然建立了新中国新社会,也赴“五四”之后尘,高喊“民主”、“自由”、“平等”,打倒封建迷信,提倡科学,但不可否认,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下的德性人格,在现实社会里,还在有意无意地充当一块无形中的绊脚石。

  如果人们不留意,就会被它集体绊倒。

          11

  我不否定歌颂农民,他们纯朴、善良、勤劳、勇敢,但也应该看到,他们有愚昧、野蛮、无赖的一面,这一面才是我们应该为之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前者的光环往往覆盖和抹杀了后者。

  更甚的是,一些人硬要把农民身上的臭汗味、牛屎味说成是香味,这恐怕是想要和宋朝的“溲颂”词媲美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一些小学,老师教学生作文,一开头便教学生美化现实生活,美化人物,“农民伯伯真伟大,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看,他们铸就了万里长城的辉煌”,“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老师多么爱学生,即便有时发怒打了学生,那是因为爱才打啊!……学生给老师送礼物,那是他们感情深厚的表现……”于是,农民、教师、领导者这些硕大的形象和幸福生活、美好明天的诗般意境,经去丑存美舍小就大的加工修饰后,就凸现了出来。

  最终结果是,虚假、空洞也就从小学生作文里诞生了。

          12

  我把西方中世纪宗教与我国现行的政教作了一个比较,要建立这样的联系,许多人认为是荒唐的,其实并不荒诞。但丁在《神曲》中揭露了僧侣的罪恶,那些统治世界的僧侣,他们主张禁欲,而恰恰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纵欲,就像我们现在政治体制下的某些领导者,一方面教育我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为人民利益作出自己最大的牺牲,而另一方面,恰恰为了他们自己贪图享乐、贪脏枉法、抓政绩升官,为一己之私而不惜劳民伤财。

          13

  我们“奉献”的结果,是他们享乐的资本。

          14

  余杰说,最平静不易流动的水,也使石头沉到水底,失去棱角,变得跟泥沙一样庸俗。

  我初中时的同学陈小云从艺体师范毕业,风华年茂,又是音乐专业的,谱曲弹奏,令人叹止,才华出众。然而,陈并未能留在缺音乐教师的城镇,而是和我这个普师毕业生一道,分配到了渝东南一个偏远的村小任教,沉重的课业负担、所学非所用的伤心、每天走在脚下的长长的山路、家庭的贫困、恶劣的社会环境、上级的压力……种种水淹没了这颗有棱有角闪烁其光的石头,最终她给了一个乡政府职员,变成了一颗没有光泽的石块:一个地道的小妇人。━━这是我到教育学院进修几年后回来看到的情景。

  艾云说得好:“当世俗生活在一点点把人挤压成平面,人在无觉无识中自己放弃了梦想与光荣,而瘫软在地上,从此再无精神翔翔的自由与畅快。”(艾云《午夜自语 敞开内心》)。

  我想,我是侥幸逃到岸上的一颗石头。

          15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和他的女秘书莱翁斯基有了一段绯闻,国会便敢站出来指控他,弹劾他,大小报刊众媒体闹得沸沸扬扬。

  中国国家领袖XXX有了几段绯闻,人民代表大会沉默了,怕影响党的形象,怕损坏国家的形象(奇怪,领导者与党和国家怎么对等?),所有报刊媒体让我们听到的是一种高唱主旋律的声音。这让我想起伊拉克电视台晚间新闻播出前,必定先奏乐,歌唱他们伟大领袖萨达姆:“萨达姆,萨达姆啊!您有无数伟大的胜利,您像最高的山峰,没有人比得上您……”

  民主的政治,让人看到人是人!
  专制的政治,让人看到人是神!

          16

  读小学的时候,在少先队宣誓仪式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辅导员的那句话:“红领巾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它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

  我们诚惶诚恐,胸前飘扬的红领巾仿佛鲜血淋淋,正一滴一滴下掉。

  每当回到家里,有人问我们:“红领巾为会么那样红?”

  我们毫无犹豫用肯定的语气回答:“那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

  长大后明白,红领巾产红不过是颜料染红的。

          17

  夏天,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水果摊上摆着许多杂交的西瓜,它们奇特地大,里面的瓜瓤也很红,然而咬几口尝尝,感觉却像是在咬一团棉花或喝几口白开水,很无味,绝绝对对没有我家乡土生土长的小沙瓜好吃。那些小沙瓜,比起城市街上卖的杂交西瓜,简直小得可怜,切开,即使瓜瓤还没红,咬一口,也是甜滋滋、脆生生的。

  现在,有一些“思想家”把这样一些思想与那样一些思想,串通杂交,构成了所谓庞大的“思想体系”;也有一些“文章家”,在这里撷取一段文字,在那里撷取一段文字,拼凑起来便是一篇文章,这样的思想体系或这样产文章,于我读起来总是冗长、苍白、乏力,味道全无,难得与我家乡的小沙瓜相比。

          18

  在没有哲学精神的国度,我们这些文科类的学生,为了让国家有所谓哲学的人,四处奔波,像虔诚的基督教徒,钻研哲学。然而,我们的努力换来的只是贫穷,穷得只剩下了手里捧着的“哲学名词”。

  别的专业的学生可以凭借他们的专业技能吃饭,可是,我们用“哲学名词”却讨不了饭吃,相反,还被骂成孔乙己型的迂腐。

  我想,现实的生存状况已向我们下了最后的通碟。



  中国的这些所谓“哲学教科书”,摆在我们的餐桌上,就像把味美肥鲜的鸡,本来只需要清炖就行了,然而编者却偏无缘无故放了很多辣子,又着了许多盐巴、白糖、酒、颜料,让我们吃起来怪不舒服,但他们硬要这样做,才显其有中国特色。

          19

  知识分子的执拗和顽固往往是酿成他们自身悲剧的根源,十岁神童刘绍棠在解放初发表了他的一篇《青枝绿叶》小作文,像春风拂过秋天的山林,没有多少风景的文坛出了一棵幼绿瘦弱的嫩芽。

  刘自此热血沸腾,壮志酬酬,立志成为人们精神的布道者。他勤于创作,描绘一种农业文明的田园风光,并固执认为,那是人类精神的歇息地。然而,精神的“乡土”,只是一杯带甜味的安眠药,现代人睡醒之后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在社会秩序下的挣扎。

  尽管刘不甘也不惜用超支生命的方式拼命去写,最后郁结于胸,英年早逝,也无济于事。

  当代作家张承志亦如此。

          20

  苏轼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新的解释,强调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他要求作者,第一要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所充分的认识,做到“了然于心”;第二要有高度的艺术表现能力,“了然于口与手”。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现一种重质轻文的倾向,即着重于苏轼所说的前者,这大概也是孔子原话的本意。很明显,苏轼解释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解”。我认为,读书有这样的“误解”或“悟解”,算是学会读书了。作家平凹读诗,常照自己意思理解一通,有所领悟有所得即可,这算是当代读书人的楷模。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10-29 13:58 | 只看该作者
  虽然部分词句有“愤青”之嫌,不过也不乏真知灼见的影子。记得余杰也写过此种形态的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9 20:50 , Processed in 0.16881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