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9-1-1 08:41 编辑
《铁人》在题材上无疑可以归结为主旋律范畴。 这部十年前拍摄的影片一直没有看到,是因为宣传的力度和影响力的衰微,另外的原因就是自我没有追寻消息。记得以前在某张报纸上看到一个短消息,说是要拍摄一部关于焦裕禄的电影,当时就觉得一定会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后来果不其然,扮演焦裕禄的演员李雪健凭借着该部影片,获得了最佳男主角的荣誉,也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后来还无意中看到了一部堪称主旋律电影中不可多得的影片《张思德》,那种饱满的激情和节奏情节紧凑的叙述,直让观影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意外,不但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一个无名观众的我,彩色和黑白相间的影片,塑造出了战士和领袖,以及一大批边区军民的可亲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都让经常疲倦和失望于国产影片没有灵魂,没有故事,人物和细节的感观,为之兴奋和震撼,这是中国电影的良心和脊梁,这是电影人的智慧和心血,当然也是他们的精神海拔和视界。
《铁人》的叙述角度比较独特和出人意料。不是以铁人王进喜原型为主要叙述,而是以铁人的一个队员的后代为叙述者展开。色彩运用顺序为彩色,黑白进行,现实部分使用彩色,回忆部分使用黑白,直到最后回忆部分也恢复彩色,达到了现实和回忆的相融。现实的钻井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年轻的石油工人李思成和他最要好的伙伴赵一林之间的表现展开,回忆部分则是以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的故事进行。英雄的钻井队伍中的一员的光荣,让赵一林这一位英雄队员后代之一身份的年轻石油工人,有了比一般工人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而故事的展开告诉了人们和李思成,他以为的英雄的父亲和铁人的工友,恰恰是一个令人失望的逃兵,一个受不了大庆油田开发时候的恶劣环境而私自逃跑的人。之所以让李思成有错觉,是因为他父亲的叙述给他的只是片面的讲述。
李思成知道自己父亲的真实的经历,是一个一伙老工人一起吃饭聊天的过程。应该说是对他精神世界的一次崩溃性的打击。好伙伴赵一林和女友偷情事情败漏受到处分,赵以为是李思成告的密而以李的父亲的事情羞辱李思成,关系破裂而分手。而赵和女友从沙漠返回内地的路上,两人遭遇沙尘暴而擅自逃生,又让钻井队伍救助他们展开的行动,让破裂的关系得以修复,两人之间也获得了理解和矛盾的化解。而此时没有了心灵压迫和憋屈的李思成,眼镜片上看到的回忆,也形成了彩色,回忆中的快乐也和现实里的矛盾和扭曲的解开带来的轻松,达到了一种平滑地融会。
非常欣赏导演曾经在拍摄《张思德》中运用的场景处理和节奏把握,在《铁人》中同样把影片回忆部分表现得生龙活虎和富有极强的现场气氛,或者说这种气氛是属于导演准确寻找和发现的方式。同样是运用有限的素材却能够有力和有机的运用和表达。王进喜带领他的钻井队的故事,无非就是进入会战前线,遭遇严酷的考验,缺少温饱条件,抢运安装钻井,敲冰人工取水,力争提前开井,开誓师大会,战井喷几个情节。但是编导就是凭借着这一些故事保持着电影的紧张和高潮迭起。甚至在铁人有限的台词设计上,也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经典语句进行了重新化解和处理。让其变成了是相关领导的发言稿,而不是铁人自己使用的语言。这应该属于编导创作的一个了不起的局部大胆改变。
比起张天民编剧的电影《创业》中王进喜的化身人物周挺山,那种光辉和不拘言笑一脸正气和神气,《铁人》则赋予了王进喜更多的原生态特征和气息。铁人会唱秦腔,会讲故事,会操着一嘴的方言说话,一不小心还不一定听明白。形象设计上也是和王进喜本人的形象靠近设计。最为精彩之处就是王进喜在誓师大会上的发言,由结结巴巴念稿被领导打断,到丢开稿子发言,让参会的工人弟兄们和领导热血沸腾为之呼应和赞同,可以说赋予了王进喜,工友口中的喜子以鲜活的形象和灵魂。可以说和《创业》影片中的周挺山相比,可谓一正一谐,一高大一普通,当然又都是顶天立地,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甘于敢于付出全部的杰出的工人代表形象。也可以说,《铁人》中的王进喜形象塑造,可能更为人们喜爱和接受。
正是因为有了王进喜和他队员在大庆会战时代的开天辟地轰轰烈烈的战斗进程,所形成的紧张和豪迈气氛和气势,总会感觉和现实之间的对接会有一些硬伤和停顿之感,事实上我的观影过程存在着这种脱节之感,甚至对其中的现实部分的女演员和男演员的对话和交流,都产生了出戏的感触,但是还是可以看到编导在想讲出一个不同以往的铁人故事所做出的努力。影片《焦裕禄》中最让我难忘的情节之一或者说最难忘的细节,就是车站送别技术员,焦裕禄蹲在地上,一方面因为病痛,一方面因为失去技术员而难受,抬头见到火车已远,而技术员却站在了身边的那个表情,苦涩和微笑纽结在一起,活该让无数的人们为这样书记感动和震颤。《铁人》也同样把车站送别一场戏刻画得九曲回肠,撼动心魄。也把李思成父亲为什么离开和师傅王进喜和同事兄弟们对他的失望和责备表达出来,这种分离,不像是指责,而是理解和伤心,不能够坚持,又不能强迫。王进喜把身上带的粮食塞给了即将远去的徒弟,徒弟又在开动的火车上,把师傅给的馒头和粮袋扔下火车,都是一种关心和爱,也让我在书写这篇小稿的时候,为之动容和流泪。选择,应该是可以得到尊重的,分离,却是如此的铭心刻骨。
影片编导应该注意到了现实部分的某种失重,因而也做了一些努力和平衡。其实让工人英雄们成长和恣肆的年代已经过去,所以即使有平衡的用心也难以弥补。就像李思成为了延续和信奉父亲曾经的荣誉和嘱托,而无论是不是自己的工作和任务,都主动去帮着做,理由是闲着也是闲着,甚至有人际交流障碍,需要医疗干涉的程度。而通过自我的对抗和消解得以心灵的修复,也理解了父亲,并更加尊重父亲,让英雄父辈们的光荣在回忆里仍然圆满。在现实里,当然也不会看到铁人精神的复生和推广延续。
十年前的电影昨天才刚刚邂逅,观影过程还是相当兴奋和满意的。当然也会感到有所不足。在搜索的时候还遇到了一部名字一样的国外影片,看了一下简介知道了影片是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反抗运动内容。感觉到了其中的荒诞和意识形态的走偏。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弊端和不可扭转,而是标签和内容之间完成了猫腻而已。就像严重弱化了工人和农民的政治地位以后,工人和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大为削弱和淡化,现实中的难以再出现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陈永贵那样的时代的楷模和标兵就是例子,但是可以推断,倘若为无数劳动者展开舞台和土壤,他们就会崭露身手茁壮生长,而那些曾经耳熟能详感动人们的杰出人物,只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无数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自觉自愿投入其中的劳动者的代表而已。
旧年已去,新年伊始。能邂逅一部没有大红大热的主旋律意味的电影,可以说相当的愉快和惊喜。好多珍宝埋藏在民间和往事之中,发现之美也安慰着平俗的日子。民族血液里流淌着很多神奇的东西,既营养着自身也养育着关注和喜爱的灵魂。这样的电影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又是绵延不断悄悄且暗流涌动的,不被喧嚣和浮尘弥漫的所推崇,不被大红大紫的媒体所烘托,却是无数心灵的大江大河,滔滔不绝,江河归海,让我们灾难的民族和人们,看到了奋争,看到了宣战和崛起。
2019元旦清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