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切”,是诗人舒婷与北岛的诗歌佳作“一切”的“对唱”。两首皆为名篇,先后发表于1970年代初期。两位同为国内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阅读此诗,我时时被激动着,感动着,振奋着!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文思是一脉相承的,内容上有着前后一贯的现实依托和思想体系,物象、具象、形象(甚至意象)都取自生活,形式上也比较接近;形式和内容都是一气呵成;特别是,前两节的形式更为相近,几乎可谓是“排比”“对比”式的诗节,似乎脱胎于同一个模子
;末节,在前三节基础上,来了一个转折,是全诗的升华与超脱;在前三节较为切近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说出结论,指出未来的责任、前进的方向。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诗篇伊始,诗人开门见山,直接抛出这一系列排比句式的诗行!大树、暴风、种子、土壤
、梦想、翅膀、真情、沙漠,诗人用一系列形象而鲜明的物象(梦想除外)、具象,直叙胸臆表达主题。它们都很抢眼、触动人心甚至是直击灵魂。这些诗句,一下子抓住我们的心,并且逼迫我们立即想起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的许多东西,人、事、物、事件、境遇、顺境逆境。这些都是自然界里触目惊心的残酷事件,抑或人类社会中生活与心灵的悲惨遭遇!
这一节,非常令人共鸣又沉重!使我想起自己曾经的蹉跎岁月,那些逆境中的疼痛!叫人不禁热泪沾襟。少年时期的青葱梦幻,青年时代的红色理想,在风暴中风筝般飘摇而后破败凋谢,在大雨冰雪中一次次淋湿或冻僵。那是怎样的年华、何等的缤纷,以及与幸福快乐混杂的苦难与蜕变。
“不是一切”,内含不少潜台词。舒婷首先承认,确实是有些树,被风折断了;不少种子找不到生根的土壤;许多梦想被折掉翅膀。但是,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不是“一切”!诗人从自然现象流畅地过渡到人生际遇,她辩证、全面、分寸恰切地概括了从自然到社会的此类可怕现象。告诉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思维、眼光看待事物,不可失之偏颇,不应以偏概全,只有辨证全面地评价社会,才是客观的、科学的。
是的,“不,不是一切/都像你(北岛)说的那样!”
请注意:其实,舒婷并非“反对”北岛的“一切”,也没有否定之。她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并且摒弃北岛的片面性和武断、“生硬”,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新思维来从容地、平静地、中肯地看待、评判社会。也许,可以看作是对北岛的某些补充和注解。
接下来,第二节,诗人带我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更深的意境。因而更加激动人心!字里行间,有一种高贵的、神圣的、至纯至洁的光芒在闪烁!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火焰有所不同,有自私自利的火,更有燃尽自己烛照人群、温暖他人的“蜡烛精神”!星星,有明有暗,有“好”有“坏”,有的星星只是昭示着黑暗,而不想或无力“报告曙光”;至于“歌声”、乃至话语、情感、友谊、爱情等等诸如此类,有的确实像是“耳旁风”,一刮而过不着痕迹。但更有美妙的心灵之“歌”,真切感人的心“语”,深挚动人的“情感”,诚挚伟大的友谊情义,以及撼天震地滚烫的爱情!这样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样的评介,才是对人类社会的准确而科学的阅读与点评!
至今不忘,第一次读到此篇的1980年代,我激动不已、激情万分!至今我每每阅读,也还是激情澎湃、深为感动!这些炽热的诗行,仿佛再次点燃了我的情感,唤醒了我们当年的希望之火!那些绚丽多彩的青春岁月,如火如荼的校园生活,我们在精神世界里不舍昼夜艰难跋涉,为了个人的理想抱负信仰而风餐露宿,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每个人仿佛都在为社会、为祖国、为人民、为他人无私奉献拼搏、辛勤劳动与工作!那份处处为他人、为社会的圣洁而崇高的情感,至今仍然刻骨铭心。
也使人不由想起,自己的那些美好心愿。你为他人着想,却被人误解、好心不得好报,好意被误认为另有企图;你满腔热血地去帮助他人,最终却被猜度、藐视甚至诋毁,被认为是有目的、有阴谋、动机不纯。此时的悲观失望、灵魂深处的疼痛与遗憾,是语言无法形容的!
舒婷的诗行,节奏刚健有力,音节铿锵音调高亢,旋律激越豪放,有一股澎湃的激情在涌动,有一缕巨大的节奏张力在激荡!一种充沛的生命活力,丰满的精神蕴含,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及百折不挠的意志,给人无尽的鼓舞和精神力量。这也正是诗篇感人至深、令人热血沸腾之所在!
“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舒婷是一位有良知,有信仰的作家。她的真诚、责任感,她对人类的热情与希望,她饱满的理想和信仰,以及炫目的万丈豪情,都是那么鼓舞人心,催人奋发,赐你力量!
此作的最大看点有二:一个是,时代意义、历史价值,它问世于那个灰暗时代,是极左政治、高压政治下的清醒、觉醒与警醒,是灰色现实里的一盏精神明灯、思想火种,是黎明前的黑暗中一缕耀眼的曙光。这些,也是北岛的“一切”之属性、意义、价值。
需要留意此作的“时间意义”,要历史地看待诗篇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不能忽略,此诗是发表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的1970年代初期,也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前。
最大看点之二是:“不是一切”四个字,作为每行诗的“冠首”,像是全诗的“皇冠”“首领”,它开宗明义、统帅一切,率领全诗字符来了一个鲜明的亮相,宣告了全诗的基调。是导引读者理解全诗的“指南针”和金钥匙!
我们需要注意,重点在于,舒婷并不是全盘否定北岛的“一切”。不是一切,这四个字很关键。这里,舒婷用这四个字,批评了、纠正了北岛的“偏差”、北岛的“绝对化”。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甚至很多;有一些,有时候,在某些地区或领域,甚或很严重、较普遍。但是,即使如此,仍然不能说——“一切”,北岛的概括归纳,未免有些偏颇、太绝对!以点代面了。舒婷则是全面达观、合理地评价现实,因此是相对准确、真实可信的。
其实,我猜,北岛本人阅读了舒婷的和诗以后,心里应该是同意舒婷的诗意与观点、立场的。严格地讲,北岛的“一切”,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并不一定是真的认为,或者真的说是“一切”都是这样。这里,“一切”是文学语言、艺术语言,是诗化的、诗性的,应该从哲学意义去理解这个“一切”,它不是数量,只是对现实的“哲学概括”“诗意表达”,是文学艺术的或哲学意义上的概括。就好像我说,十万八千里,难道你就真的以为一点不差正好是“十万八千里”吗?所以,这里的“一切”,也可以理解为,不是真正的“一切”,不是“所有”“全部”,只是很多,甚至是较为普遍而已!
总之,北岛的“一切”,口气太生硬,有些过分、偏见。其实我猜,北岛本人,他所思所想,也不一定是真的以为“一切都是这样”,北岛只是在“艺术地表达”。所以,他自己,其实可能也明白,“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我想,不知道,舒婷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有真情、有温暖、有光明的,有好人的。社会,还没有“一切都是”那么糟。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那就是他看透了生活人生以后,仍然狂热地热爱着生命!像北岛、舒婷这样的诗人,吃尽苦头之后,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仍然执着地坚持相信与希望,这是非常感人的。饱受磨难以后,痴心不改未曾蜕变,仍然葆有一颗纯洁善良、坚定勇敢、无私无畏的心,这才是最可贵的!
这样的诗句,一看便知是历尽沧桑之人,由心灵幻化而出的诗篇。虽然饱经忧患,却很成熟、深沉、丰饶、厚重,充满了精神的内在热能与无穷的动力!虽然曾经沧海,却依然是柔如止水、清似静潭。阅遍人生的沧海桑田千难万险后,依然在天地之间屹立不倒,拥抱初心胸怀高远,忍辱负重地坚守、砥砺前行。
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履行自己的那份责任,奋发努力,奉献应有的一份光和热。在原地踏步、怨天尤人都没有用!只有积极向上,用你的双脚踏破荆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以勤劳的双手打造一个新未来,迎接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