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和《迁徙的鸟》一样,《喜马拉雅》是雅克奉献给我们的又一部关于征服,抑或关于成长的影片。人类的痛苦,并非是对环境的惧怕,不适应,而是对欲望的抑制。透过茫茫风雪,《喜马拉雅》展示了一种天地循环以及遵循的意义。就像影片结尾天尼老人的的死亡,那是一种亘古的平静,一种亲近自然的信仰。已知的,也是笃信的。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它总是存在于那片神秘而诗意的高地之上。
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小村落里。每年大雪封山之前,头人都要赶着牦牛驮着盐巴,穿山越岭,去另一个村落换回冬天活命的粮食。年轻的卡巴想代替老酋长死去的儿子成为头人,并照顾死者的遗孀,但却遭到了老酋长的反对。为了显示自己的潜质,卡巴独自带着一帮人马踏上了换粮之旅。愤怒的老酋长招回已经出家的儿子诺布,带上小孙儿帕桑以及村中剩余的老弱,也重操旧业。于是,高绝的喜马拉雅之上,一老一少,两支盐队,就像两条飞舞的飘带,引领着我们走向了雪域深处。无法逾越的暴风雪终于来了,盐队陷入困顿之中。倒下之前,老酋长决定推选卡巴为村落的头人。这一切都被老酋长当喇嘛的小儿子诺布牢记在心。返回寺院后,他用壁画的形式将这一趟行旅全部画在了白墙之上。
“当地文化已像冬雪一样慢慢消融,如果我们并心合力拍摄出这部电影,那么以后我们的子孙就可以通过它了解祖辈曾经有过的生活。”这是导演雅克的获奖感言。在久远的古道上,雅克用一次绚烂而深邃的历史行程和充满深情的人文关怀,记录了喜马拉雅山区渗透着原始神奇力量的宗教与文化的融合统一。
没有刻意的戏剧化情境与冲突的设置,只有呈现,只有倾听。
布罗茨基曾说过,“在我们愉快的进化过程中,记忆是我们失而不可复得的尾巴的替代品”。作为导演,雅克希冀通过独特的视角,对喜马拉雅山麓陌生的原著人做出道德的、宗教的,抑或是文化的判断。这样,影片在拂去了历史烟尘之后,慢慢接近或者说重返到生活的本像,那就是留住记忆,让一切归于和谐。
诺布,一个喇嘛,自幼就在寺庙学习绘画与阅读。但他牢记神明,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放下画笔走出寺庙,“选择一条最艰难的路去走”。整个行旅中,他一直用宗教的力量影响着父亲,和同胞。他画画,画想象中的树,让小帕桑对旅途充满希望。他的壁画,是一种对成长的记忆,更是一种启示。但却流露着忧伤无奈的宿命感。
天尼,村落的老“头人”。他虽然老了,却始终有一颗倔强而坚定的心,一种惊人的耐力与胆量,甚至是超乎年轻人的叛逆与勇敢。他是村落不老的英雄。他始终认为,没有头人,就没有土地。于是,对头人的寻找和确认成为他余生的全部。就像他的出发仪式一样充满了一种认知感。那是希冀获得神灵帮助的认知,也是获得众人支持的认知。隐忍,而坚定。即便是他宁静而纯粹的死亡,也像睡眠一样,仿佛不曾发生过似的。但却直达内心。
年轻的卡巴,沉着笃定,散发着沉甸甸的俗世情意。他拒绝遵守神示的时间出发,他驳斥魔鬼的言论,他懂得反抗,坚毅的内心珍存着对失去丈夫的帕玛的留恋。但是面对天尼的反对,他只有忍耐。影片的神性如故事情节一般。当昏倒在雪地里的天尼被卡巴救起,并像儿子一样背着走出风雪时,我们感悟到一种微妙的暗示,一种顿悟后的执著与果敢。
还有小孙子帕桑。他也见证了行旅的艰辛,并到达了希望的所在。片中有一段让人深思的对话:爷爷说,人死后进入天国里,然后还会重生。帕桑说,那需要多长时间才会重生呢?这是一种对生命无尽的追问。就像结尾,他来到高山之巅的绿树前,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那即将到来的更替与重返。
但是,影片让人难以释怀的,还是对重返的诗意化处理。
比如牦牛。影片开头,昏黄土地和牦牛队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奔跑的动感和飘扬起的尘土让人感觉到了生命的活力。在不断的穿越中,它们以特有的节奏缓缓前行,稳重,不屈,就像沉默的山民。比如飞鹰。盘桓的飞鹰,是一种视角,第三种视角。它的翔舞,它的阴影,舒缓而优雅。即便在充满宗教色彩的天葬上空,也让人觉得高远,神圣。比如树,并不高雄,但却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对小帕桑来说,它是生命高贵的象征,而对诺布来说,它却是生命轮回的象征。还有延不绝的雪山冰峰,庄严肃穆的喇嘛寺院,高扬的经幡,灵动的玛尼石,湛蓝的湖水,狭窄的小道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克尔凯戈尔的话,“生活倒回去才能理解,而我们必须活着向前。”
影片结尾,重返寺院的诺布喇嘛终于完成了他的壁画。他画下了他的家乡,画下了他的父辈兄长,画下了他们艰辛的生活,也画下了他们不变的信仰。面对大山,他终于明白,信仰是一株植物,即使你没有见过,只要心中常有,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画的结尾,天尼就坐在幻想中的大树之上,神灵一样,笑对群山。远处的白雪,静穆而深广。
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永恒的境界。在遥远的世界屋脊上,诺布找到了他们的祖先,看到了他们的历史,和未来。而我们呢?
面对圣洁的雪山湖水,一切都会沉静下来的,只有生命在盎然地盛开,也只有生命在不断地重返着找寻着内心的真实。诗意,而纯粹。这就是《喜马拉雅》,永远的喜马拉雅。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0-5-12 10:4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