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92|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新诗百年,几个问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2-25 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逐鹿江南 于 2019-2-25 15:47 编辑

          一、关于为“新诗”正名的问题

       这些年,许多诗人和诗评家认为“新诗”自“五.四”产生以来,已过百年,不应该再称为“新诗”。他们的论据是以人作喻,并据此进行演绎推理,认为一个百岁老人不应当叫做新人。诚然,百岁老人不能叫做新人,但百岁的诗体就一定不能叫做新诗么?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我以为,在找到适当的称谓之前,“新诗”还是叫新诗好了。

       首先,相对于传统诗词而言,新诗是新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事物的定义,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就“新诗”百年蓬勃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说,新诗无疑是符合这一定义的。我无意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拉虎皮做大旗,但其对新生事物的定义确实符合我的想法。

       其次,唐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仍然被称为近体诗。这一现象为何没有人反对?原因在于它只不过是一个称谓而已,并不对唐诗的本质产生任何影响。相较于格律诗词而言,“新诗”是自由诗,自由是其区别于传统诗词最本质的特征,是一种与国粹迥异的新的诗体,叫它“新诗”有何不妥呢?

       再其次,“新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处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状态,远未成熟。何出此言?这从当下诗坛山头众多,派系林立,各种诗歌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此乱象,足以证明“新诗”还需要再经历一些风雨,甚至摔上几个大跟头。否则,即使再过一万年,新诗也仍然叫“新诗”。

       二、新诗“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问题

       纪弦曾说:“诗歌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新诗来源于西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弦的说法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从新诗的内涵而论,这种说法就失之偏颇了。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对现代中国诗人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我们的文化基因里,传统诗歌的烙印无处不在。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显现出中国式的文化姿态。这是几千年传统厚积薄发产生的文化性格使然。我未见过只有“横的移植”而完全没有“纵的继承”的诗人,包括纪弦本人和当下那些自谓先锋的诗人。事实上,他们一方面否定传统,一方面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影响。他们用中国的方式——包括语言、语法和逻辑思维——写作,字里行间或多或少都有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在传统诗歌大国成长起来的人,我不相信他能够在“真空”里写诗,真正做到“横的移植”。

       “横的移植”固然重要,“纵的继承”也不可一概否定。至于如何移植,如何继承,那是另一个话题。

    三、关于新诗缺乏读者的问题
   
    诗歌在当下的冷落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首先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逆转,向钱看使得多数人不再阅读诗歌;其次,我们的教育体制对新诗(尤其是现代诗)重视不够;第三,我们的许多现代诗人,将诗歌写得云山雾罩,让人无法卒读,人为地在读写之间制造了樊篱。
   
    我不知道古代有多少人读诗,但从文化的普及率来推究,应该是不多的,至少不会比现在的比例高。就算古人喜欢读诗,应当归功于科举制度的发明,诗歌成了选拔人才的必考科目。有教育制度做推手,诗歌的繁荣自然是水到渠成。

    四、关于新诗的好诗标准

    好诗有标准吗?没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正如四川人喜欢吃麻,贵州人偏爱辣,华东人嗜好甜。但人类的味觉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咸。不放盐的菜,无论麻辣甜都不会成为一道好菜。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人人都会认可。所有争议大的“好诗”,都不大可能是一流的诗歌。这说明好诗还是有标准的,只是这标准不如度量衡那样易于操作。

    无论是传统诗歌还是新诗,我认为的好诗的标准是:有物,有味,有趣,有情,有血,有肉,有骨。

    五、关于新诗是否用韵的问题

    传统诗歌主张“有韵为诗,无韵为文。”诗歌押韵,是由汉语丰富的发音和表意决定的。西洋的字母文字,虽也有少量押韵的诗歌,但要求它普遍用韵,则比登天还难。因此,作为舶来品的中国新诗,与我国传统诗歌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何来押韵一说?其实,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不押韵的作品也有出现,譬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不合律,亦不合韵,但并不影响它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设若韵律影响了诗意,还不如不用韵的好。

    主张新诗用韵者,无可非议;不用韵者,亦无可厚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包容态度和胸怀。

    六、关于口语入诗的问题

    口语是否可以入诗,这本不应成为一个争议的话题,也是一个伪命题。口语诗自古就有,春秋时期的《弹歌》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在当时就是典型的口语诗。李白的《静夜思》,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口语诗。

    新诗百年后的今天,诗歌已经无限接近口语,甚至就是口语了。这是诗歌的进步。

    口语可以入诗,但口水不能。口语和口水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大相径庭。口水入诗,如同泼妇骂街,让人无法接受。

    口语入诗比用书面语更难,需要高超的技巧,没有深厚的功力难以驾驭。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2-25 09:09 | 只看该作者
好诗的标准是:有物,有味,有趣,有情,有血,有肉,有骨。
能有这七个有,不好都难啊!
学习欣赏了!
3#
发表于 2019-2-25 09:28 | 只看该作者
好诗的标准是:有物,有味,有趣,有情,有血,有肉,有骨。

江南老师分析得当,很有见地。拜读学习了。
4#
发表于 2019-2-25 09:33 | 只看该作者
江南老师莅临书话评论,真有蓬荜生辉之感。
仔细读了。老师所述六点,我持赞同态度。单就古人读诗一点,略做表达。好比书法,古人的书法,是必须品,是交流的工具,而如今却已不是,所以,书法的衰落成为必然,诗歌亦然,所以,于江南老师对诗歌的期望阐述点赞。虽然不大可能,因为如今的社会发展已经在制约诗歌发展的大环境。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个萝卜青菜,也应当是有度的,有标准的。
5#
发表于 2019-2-25 09:52 | 只看该作者
江南诗写得好,评论也有独到之处。只是这六个要求很不容易达到,如果有其一二就是好的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0:50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2-25 09:09
好诗的标准是:有物,有味,有趣,有情,有血,有肉,有骨。
能有这七个有,不好都难啊!
学习欣赏了!

谢谢柳版!问候!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2:14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2-25 09:28
好诗的标准是:有物,有味,有趣,有情,有血,有肉,有骨。

江南老师分析得当,很有见地。拜读学习了。 ...

谢谢姐姐点评!问候!
8#
发表于 2019-2-25 13:51 | 只看该作者
     再其次,“新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处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状态,远未成熟。何出此言?这从当下诗坛山头众多,派系林立,各种诗歌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此乱象,足以证明“新诗”尚处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阶段,需要再经历一些风雨,甚至摔上几个无数大跟头。否则,即使再过一万年,新诗也仍然叫“新诗”。
        吴小东教授说,在中国现代诗歌众多的群落和流派中……,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诗艺也是最成熟精湛的。

     可见,现代“新诗”在那个时候已成气候,至少有群落和流派的产生。相比之下,应该说“近代”的“新诗”不足,和江南老师所言一样。
9#
发表于 2019-2-25 14:0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江南老师佳作,问好!
10#
发表于 2019-2-25 15:35 | 只看该作者
江南这篇深度,厚度、广度都占到了。可惜我是连新诗是啥都弄不明白,所以看得模糊。好久不读诗歌,感觉都落后得差一点回到解放前!
11#
发表于 2019-2-25 16:02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一讨论诗歌,我就头大。
我自己,我只说我自己,想写了,写两句分行,是不是诗,不敢说。但要让我搬出一套理论来说诗,我真不行。

所以,最佩服洋洋洒洒一通的人,牛啊。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6:50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2-25 09:33
江南老师莅临书话评论,真有蓬荜生辉之感。
仔细读了。老师所述六点,我持赞同态度。单就古人读诗一点,略 ...

谢谢晰子版细评!辛苦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9:04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9-2-25 09:52
江南诗写得好,评论也有独到之处。只是这六个要求很不容易达到,如果有其一二就是好的了

谢谢立红点评!问候!
14#
发表于 2019-2-26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望老师,加分学习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12:25 | 只看该作者
牛老伍 发表于 2019-2-25 13:51
再其次,“新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处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状态,远未成熟。何出此言?这从当下诗坛山 ...

谢谢牛兄支持!费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3 18:45 , Processed in 0.1847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