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草舍煮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获奖小小说什么样?看看《愤怒的石头》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9-2-26 12:37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2-26 12:22
我怎么觉得像是质疑黄继光堵抢眼,邱少云被火烧呢?

原来的小说可以。现代小说不注重细节的真实,没有出路。黄继光,邱少云也只是政治文学的产物,实际情况也不会这么刻板。
17#
发表于 2019-2-26 1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楠 于 2019-2-26 12:58 编辑
田舍郎 发表于 2019-2-26 12:37
原来的小说可以。现代小说不注重细节的真实,没有出路。黄继光,邱少云也只是政治文学的产物,实际情况也 ...

其实,即便是真实的事件,在经过了文学形式的提升,都有其为了突出某一事件而做出的艺术夸张描写。如果一枪倒地,也就没有这篇小说存在的价值了。因为他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如果非要追求真实性,那么一切文学艺术的形成都是梦幻泡影。

同样,身中七枪才倒地,如果真的按照实际情况,也有说的过去的理由。这一点如果再质疑起来基本就属于“打水仗”,没意义。
战争中,一个人往前冲,如果中弹,可能会即刻倒地。而当一个人站立的时候,一枪即刻倒地的可能性不大,这要有一个从麻木到倾斜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说连中七枪,10枪,20枪都有可能,这要看对方使用的步枪还是机枪。

所以,即便是虚构的小说,这种现实也是虚构的真实,如果就此再理论,那么七枪都没有击中人的要害部位呢?这应该也是小说设置的一种值得思索的可能性,而事实是,小说的描写中,这种表现应该涵盖其中了:“连中七枪,最后一枪是我打的。”可以说明,前边六枪都没有击中要害,而“我”在突发赎罪感的时候,最后一枪击中对方要害,让小伙子倒地。这一点按现实论,说明了日本就是一个嗜血变态的民族,如果从日本老兵实际赎罪的心态论,有可能由自己结束对面年轻人的生命,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不想再看到年轻人在同伴的眼中作最后的痛苦和挣扎……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13:00 | 只看该作者
田舍郎 发表于 2019-2-26 12:37
原来的小说可以。现代小说不注重细节的真实,没有出路。黄继光,邱少云也只是政治文学的产物,实际情况也 ...

不失为一种看法。作者的笔力过重了,当然,也是为了给那个日本兵以震撼,和不可磨灭的印象。小孩是不是英雄,都是中国人的同胞,未必要过度演绎。
19#
发表于 2019-2-26 13:11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2-26 13:00
不失为一种看法。作者的笔力过重了,当然,也是为了给那个日本兵以震撼,和不可磨灭的印象。小孩是不是英 ...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代表的只是普通老百姓,不会是英雄,因为英雄都是有据可查的。
小说的主题就是表现一个无名的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孩子,正因为如此,这种普通一旦包含了一种傲骨,也就凸显了一个表面孱弱而内含不屈的民族的崛起。这应该是小说的真正立意。不是歌功颂德,而是给人最底层最弱小被欺凌的深刻反思!
小说最后一段的描述已经说明了一切:"我能理解您的意思,也知道您想赎罪,可是,万一他不是我们村里的人呢?不是我们村里的人,为何把墓碑建在这里?村人说,比如他只是一个过路者,恰好遇到了你们。再比如,也许您刚才所说的,只是您的一个无比真实的梦……"
人物地点的不确定性,也就映射了这个人物存在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点评

赞同一楠老师的观点  发表于 2019-2-26 15:0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13:44 | 只看该作者
赞同这句:“人物地点的不确定性,也就映射了这个人物存在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那个少年的表现有可讨论的地方。若是我写,会避开引起质疑的情况,也能表达主题思想。

点评

很有意思的讨论。  发表于 2019-2-26 15:04
21#
发表于 2019-2-26 15:53 | 只看该作者
一楠老师说的透彻!表现的是弱者不屈的坚强。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16:00 | 只看该作者
李炳君 发表于 2019-2-26 15:53
一楠老师说的透彻!表现的是弱者不屈的坚强。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原作的确有拔高的意味。
23#
发表于 2019-2-26 16:23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历史厚重感。学习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16:33 | 只看该作者
吴继忠 发表于 2019-2-26 16:23
很有历史厚重感。学习了!

分享别人的作品,供大家讨论。
25#
发表于 2019-2-26 20:59 | 只看该作者
我一边将子弹残忍地射进中国士兵的身体,一边想着给他赎罪,给战争赎罪。你能理解这样的感觉吗?——我感觉小说的取材很普通,关键是写出了一位侵略者当时真实的心态,一个良知还没有彻底丧失的侵略者的心态!
26#
发表于 2019-2-26 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炳君 于 2019-2-26 22:42 编辑
断肠崖居士 发表于 2019-2-26 20:59
我一边将子弹残忍地射进中国士兵的身体,一边想着给他赎罪,给战争赎罪。你能理解这样的感觉吗?——我感觉 ...

读了,心里不是滋味,一个杀人的人,给被杀的赎罪。不知道他开枪的感觉是不是那样的,还是我们加给他的。赎罪者高尚了一把,结尾,我们的人还是愚昧的。还得挨打。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05 | 只看该作者
断肠崖居士 发表于 2019-2-26 20:59
我一边将子弹残忍地射进中国士兵的身体,一边想着给他赎罪,给战争赎罪。你能理解这样的感觉吗?——我感觉 ...

其一,他射杀的不是中国士兵,而是一个孩子。其二,他不是一边杀人一边赎罪,而是当时因为恐惧而杀人,后来开始赎罪。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05 | 只看该作者
李炳君 发表于 2019-2-26 22:38
读了,心里不是滋味,一个杀人的人,给被杀的赎罪。不知道他开枪的感觉是不是那样的,还是我们加给他的。 ...

请看27楼回帖          。
29#
发表于 2019-2-27 06: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9-2-27 07:02 编辑
李炳君 发表于 2019-2-26 22:38
读了,心里不是滋味,一个杀人的人,给被杀的赎罪。不知道他开枪的感觉是不是那样的,还是我们加给他的。 ...

在众多的点评中,我最欣赏炳君老师的观点。这篇小说从语言上讲一般,但向中国人忏悔的主题还是不错的。只是结尾,让人感到不可理解,到现在了,中国人还那么麻木?感觉像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不知评奖时,评委是怎么看的。当然了,这只是个人观点,老弟莫怪,也许我说得不对。

点评

支持!  发表于 2019-3-1 09:19
30#
发表于 2019-2-27 08:40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2-26 12:23
小小说写到这个程度,我觉得可以了。获奖有其道理。

在一个有限的范畴内表达了较为宏大的主题,且故事完整,不错。
石头愤怒是作者愤怒,作者愤怒从而感染读者愤怒,至少我读完是愤怒的。
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不畏强暴抵抗入侵,说的或寓意一种民族节气,抵抗侵略是不考虑强弱多寡优劣,就是一种精神。相比较村人,衬托了部分国民的无知,无史感,狭隘,自私,斤斤计较,毫无格局。这篇小说全部意义在于最后一段村人的答复。
所谓较为宏大的主题便是对国民人性的狭隘,自私,冷漠,看客心里的鞭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00:09 , Processed in 0.13347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