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中无大师
衣着破烂,须发散乱,满脸沧桑,这就是最近网上暴红的“流浪大师”沈巍的标准形象。提到这位“流浪大师”,让人不觉得想起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以及他和亚历山大著名的对话。第欧根尼是古角膜“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每日住在一个木桶里,靠乞讨为生。亚历山大曾去拜访第欧根尼,问: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第欧根尼的回答则是:请不要遮挡我的阳光。据说,亚历山大非但不生气,事后还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第欧根尼。
然而“流浪大师”沈巍有些不同。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公务员,一名有病而不用上班却工资照开的公务员。所以无论他怎样为了环保而拾垃圾,但毕竟有一份工资做保证。如果他有病是真,那口里所谓的颇有“哲理”的“金句”不过就是一个病人的疯言疯语。如果他有病是假,那么领着工资不上班,毫无疑问属于“吃空饷”,说到底,不过只是一名欺世盗利之徒?第欧根尼是不介意乞讨或别人的施舍的,而这位“流浪大师”却很有骨气,坚决“不食嗟来之食”,所以二者有本质的区别。那一个是真大师,这一个可能只是个病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病人。
也许有人会说:他精通《左传》《战国策》可都是真的啊,他口中频出的“金句”也都是真的啊?没错。谁又规定病人不能读书、不能有学问、不能懂哲理呢?同样,也没有人规定病人就不也可能成为“大师”。只是在当今社会,一个流浪汉绝对没有成为“大师”的可能,无论他是健全的流浪汉,还是有病的流浪汉。
“大师”在当代是一个被用滥了的词,但我们这里仍用其本义。比如我们常说的“为什么当代无大师”,就是用的本义。当代无大师,是说当代大学校园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中没有大师。如曾经的西南联大,大师如林。可是如今,连北大校长都念错字,自然就没有大师了。
那么,是否有一种可能,既然“庙堂之上”没有大师,恰恰说明“道在民间”,真正的大师反而隐在民间呢?答案仍是:绝不可能。一所西南联大能产生那么多大师,是因为他们集中了当时最顶级的精英群体,集中了当时最优质的教研资源,加之他们所处的最浓厚的学术氛围,才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而如今,最优质的资源在高校及专门的科研机构,最精英的群体也在其中,在那里都因名利之囿而缺少学术氛围,民间又怎么可能产生“大师”呢?举例来说,“流浪大师”自称把工资都用来买了书,可是他能买到的,不过是一些学者出版的研究著作,相比于大学图书馆里海量的专业资料,不过是冰山一角。靠几本这样甚至可能是“普及本”的著作,想研究出个“大师”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不提古文,不提学术,只提哲学可以吗?哲学可不都是靠穷经皓首研究出来的啊!哲学最重要的是思想。比如苏格拉底,又比如那位第欧根尼。流浪汉中是否可能隐居着这样的高人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当代没有哲学家,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冠以“哲学家”名头的大抵实际上只是“哲学史家”,他们只是研究前代哲学家的学者而已。能称为哲学家者,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哲学体系——谈何容易!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哲学从来都是小众化的东西(当然,若有人说“生活哲学”“战争哲学”“经商哲学”“爱情哲学”……都是哲学,那我则无话说)。很难想象会有成千上万人去读康德、叔本华、尼采——事实上读了也读不懂(整个中财论坛,似乎只有一只小狐狸在读)。就如复旦网红老师陈果,她一个讲思想政治的都能走红,只能说明她讲的不是“思想”,也不是“政治”,而是大众化的心灵鸡汤。同样,“流浪大师”能够走红,也证明了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师”;或者说,可以称其为“大师”,只是此“大师”并非其本来的含义。而那些“大师”的追随者们,也绝不是出于对“大师”学识的景仰或对“大师”生活方式的羡慕,乃是与一般追星者同样的猎奇心理,或“逐名”心理,或只是跟着大众凑凑热闹罢了。不信试问一问他们,其中有几个知道与彼“大师”最为相象的第欧根尼的名字?又有几个是为了向“流浪大师”学习《春秋》《战国策》的智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5593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