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敬一:壮哉唐诗
这本书刚借回来时,就被木华拿了去看。他说写得好,十分精彩。有天回家来,甚至还对我和莹漾背了那首诗:人面不知何处去,唯有桃花笑春风。他说这是个爱情故事。我和莹漾均嗤之以鼻,觉得这个故事太浅显,没什么聊头。他依然十分兴奋。虽然木华如此喜欢,我对此书却有失望,深究木华为何喜欢,才知他不过是因为书中有许多图画,图配诗,觉得特别有意思罢了。
而我看到那个人面桃花的故事时,认为很无聊,特别是起死回生一节,真不知是怎么杜撰的了。书一开始,的确有意思,因写了有多少首唐诗,又有多少人在写。但到后面就无聊了,关于唐诗的故事来来去去就那些,无法有新花样,而那些故事在读诗的时候,在读关于唐诗的书的时候,已不知看了多少遍,又来看一遍并无意义。
不过,这本书的故事有些与其它书不一样,比如说李白的“会愚妇轻买臣”,他就认为是李白和自己妻子玩笑的。但在其他书中,那首诗中的女子根本不是李白妻子,他的妻子早已去世,写的是和他同居的一个女子,好像姓黄。因而认为这本书有几分戏说之味,却又一本正经得好像正史。
2、安旗 阎琦:李白诗集导读
最初在省图书架上看到此书时,多少有些激动,准备下次就来借。后来仔细看了目录发现,只有前半部分是李白的生平和事迹,后半部分则是李白诗的注释,因而一拖再拖,直到又一遍看李白诗时,才去借了来。
也不算难看。其实对于诗的注释和诗解多少有些不耐烦了,因有人写得太夸张,写到一首诗就大赞它的好,又很激动,看起来感觉就不大好:那么好的诗,被这么一阵大呼小叫,也让人倒了胃口。这本还好,只是注释,诗解只是寥寥数语。
此书作者显然是喜欢李白的,因而在文章中把对于“扬杜抑李”的理论都拿了出来一一解释,把李白提到了和杜甫相同的位置。比如文中说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天宝中期之冤狱及石堡之役,为玄宗后期政治急转直下的标志。如此重大事件,唐人诗作中却很少反映。唯李白此篇及杜甫《兵车行》。李杜之作,堪称时代最强音。”作者还认为此诗是“李白抒情诗中现实政治色彩最强者”。对于李白的游仙诗,作者认为:“不论在游仙路上走得多远,朝廷一句话就能把他召回来。”,因而他还是入世的。这些话想来是有针对的,比如某人这样批评过李白,所以就来为他辩解。作者还认为李白“饮酒诗中的饮酒境界至此,真可谓空前绝后”,虽然他也承认“无论是世俗的饮酒,高雅的饮酒,或者外化为艺术创作型的、诗歌创作型的饮酒,都不可避免地有其消极的成分。”“但不能据此即视李白的饮酒为颓废行为,视李白的饮酒诗为无谓的狂放。”对于乐府诗,作者认为李白是“唐人中乐府诗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最后的结点依然是:“过去对李白评价不够,甚至误解他、歪曲他,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忽视了他在继承和发扬比兴言志这一传统方面的苦心和实践。”这就有些故意,其实很多读者并不了解为何要扬杜抑李。
当然,我喜欢的是杜甫。
3、张恩富:唐诗的历史
近来看的几本关于唐诗的书,这本是比较好看的一本。主要是因为它的涉猎面比较广。在许多讲解唐诗的书中,那些关于唐诗的典故一用再用,比如李涉遇盗,比如崔护题诗,比如旗亭画壁,几乎每本写唐诗的书都要写一遍,看也看烦了。这本书虽然也写了,但它的内容又远不止于此,一方面,它有诗的讲解,一方面,它有整个唐朝方方面面的介绍,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唐朝的工艺品的介绍,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书。比如它有一节是仙乐风飘,就写到了唐朝的音乐、舞蹈,并一一介绍。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并不认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认为:“音乐天才,神仙伴侣”,“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音乐人才”,“隆基的爱妃杨玉环的音乐造诣,几可与玄宗并驾齐驱。其舞技宫中无人比肩”,也就是说,他们的相爱,其实是源自于彼此的爱好,也就是互为知音。此外又写到了唐代的饮食,称“韦巨源烧尾宴是著之竹帛的一次盛宴”,说共有58道菜,并细细列了数道。比较特别的是,还写了曲江宴,杏园探花园,雁塔题名,樱桃宴。除了雁塔题名有个大约的猜测,其余的竟是我不知道的。“探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两个年纪最轻的为两街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选中者一日间必须遍历长安名园,采摘名花。若名花为他人所采,则要受罚。”这一句话也就解释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而在过去此诗的诗解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杏花探花宴此诗,还以为是孟郊太激动了,自己骑了马去看花。唐朝真浪漫。
4、常华:唐诗密码
写诗人的诗,我看过的最好的,是余光中写李白的:“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而对古代爱情的描写,则是钟玲的:“你在我眼中丰收过恋慕/你成就江南空前的霸业/我成就千秋万世的艳名/今夜一样的灿烂/姑苏台和姑苏山”。就是青衣的三国也喜欢:“河南人莫叫/河北人莫叫/我曾在官渡赢了袁绍/待我饮尽这一盏/把酒杯扔掉/便拿你将军的血/涂一下月明星稀/冷冷霜照/千秋且不去管它/我赋的可是离骚”。我一直以为,一见不忘的倾心,再见依然的钟情,才是一首好诗。如果一眼看过去,没有一个坎,没有一个波折可以让思绪停留,那么就当不起好诗的名头。而如果不能够让人在一眼之间就被吸引,又或不能够让人折回头去再看一遍,那么这样的诗不写也罢。因为诗不是消遣,不是码字,而是撞击。当然,我说的不是唐诗。
这本书的推介语是:“唐诗是一座宝藏,积淀人文密码,富含生命哲思。唐诗是一面镜子,折射沧桑历史,映照岁月影像。”每篇文章分四个部分:原诗(写历史的古诗),史影(诗中史实的简介),史说(史实散文形式的简读),史咏(就诗中人物或事件写就的现代诗)。
这样的阅读有意思的部分在于,作者并没有涉及到诗的好坏与解读,只是把这首诗列出来,借它来解读一段历史。作者自然有对那段历史的个人看法,有的观点蛮有意思,他的语言有点华美,又不像安意如那般轻灵如诗。如“忍辱负重淬炼成一把隐匿了锋芒的利刃,它深深嵌进羑里的石壁,同时也刺得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心头滴血”,又如“面若桃花的虞姬成为项羽无法逾越的关口,孔武有力的项羽同样也成为虞姬眼中最标准的阳刚”,此类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女儿看到我摘录这两句,大为惊讶,然后叹息:你看这些书太多了,要停下来了。怎么解释,她都微笑。真是气急了我。)文后的诗则是前面散文的缩写,或说前面散文则是后面现代诗的解读。有意思的部分正在于此:一遍一遍地复习。
今天与女儿聊到学习方法,她说她不适合学习、学习、学习这样的形式,越是这样,成绩越上不去。我则说,我记忆力不好,所以我适合一遍一遍地复习。看过即忘,且一字不留,是我的强项。因而非得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样看过来,那样看过去,偶尔便能记住零星半点。所以认为这书有意思,有的诗看过,有的没有,看过的就是复习,没看过的,虽然看了即忘,但下次再遇到,或许会想起一点来。史实,史说,史咏,以不同文字三次对该段历史进行描述,相当于看了三次该段历史,于我自然有益。
合上书,我想我还是比较适合看平实一点的文字。整本书中,我摘录下来的是半首写虞姬的诗:“让大火烧红历史/并非你的理想/北风凛冽的夜晚/你只是想贴近一团火焰/不为燎原/只为取暖”。
5、黄为之 杨廷之:文人墨客诗生活 先唐篇
这本书,可以读,多精彩呢,当然不是。其是以小说手法,植入历史和故事情节讲解一首诗,然后又列出一部分与此事件相关的其它诗。我最不喜欢的便是以小说手法来解读诗:“戚夫人深知吕雉心狠手辣,自己难以逃出她的魔掌,但她还是把一线希望寄托在儿子赵王如意身上。‘可他远在千里之外,怎么知道我现在被囚禁,受折磨,危在旦夕呢?在这戒备森严的冷宫,我无处诉说,甚至也不能大声痛哭,海一样深广的冤仇与悲痛,都只能装在心里, 谁能忍受这铭心刻骨、撕心裂肺的痛苦?又有谁能把这一切告诉我的如意?’她无声地呼唤着天地,呼唤着儿子,呼唤着能拯救她的人。可天地无知,儿子不应!她的泪水,从早滴到晚,从夜滴到明,滴到枕上,滴进舂米的石臼里。”写得细致十分,可是,也就冲淡了后面的诗意。前面已写得这样凄惨,诗再出来,虽然能够明白诗是在写些什么,但已无震撼了。不喜欢有现场感的解释,就是因为其会把诗意坐得太实,而失去冲击力。其实我一直认为戚夫人其蠢无比,虽然她的遭遇让人嘘唏。看看她这首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这不是催命歌吗?何况她儿子年幼,又分明知道吕后心狠手辣。
又如这一段:“少男少女们从人群中陆陆续续走出来了,不一会儿,集合了一百二十名少年男女。刘邦站起来,走到他们面前,亲切地对他们说‘我教一句,你们唱一句,要认真地学,大声地唱啊!’”这教的歌,就是大风歌。但为了介绍刘邦其人,又写他舞剑舞着舞着突然哭起来,然后众人都哭了:“刘邦说:‘我刘季,十数年内,入咸阳,匀暴秦;战垓下,灭项羽;败陈稀;诛韩信;除彭越;灭英布,剪除了异姓王的割据势力,终成帝业……’”哭得“老泪纵横”,此段改编自《史记》:“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所写的是明白的,他回到故乡,在那样的歌声中落泪,是“慷慨伤怀”,自有悲壮之意。但一冲淡稀释,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殿上殿下,一片哭声”,这些老百姓跟着起什么哄呀?
此外,为了在文章中多普及一些历史知识,作者尽可能地在诗作者的话语中,把他的想法,他的经历都写出来。但是不是诗作者作此诗时的想法,却不一定了。这样的好处是看一首诗,什么都了解了,不好之处是,会误导对诗的理解。又如写诗的时间和场景都设置好了,生是生动了,却框限了诗。
读此书自然也有好处:再一次复习了历史,也再一次复习了诗,但要真正了解其诗,却是不行的。其实,此书是快餐,在前言中已说明,“使读者能一目了然,享受到体悟‘诗生活’快乐,也可省去翻捡古籍之劳。”而且它的目标是:“成为全国青少年朋友所喜爱的课外读物”,因而,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知识含量是第二位的,至于其它的,也就不能苛求了。
6、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
这种书,我想看的是诗赏析。注释是没有多少意思的,同一首诗,它的注释也大同小异,绝少多出什么来,又或少一点什么。而赏析不一样,每个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总是不一样的。当然不能是课本上出现过的诗,这些诗被老师从小学开始就固定成了同一理解模式,思绪就很难突破这个框框。老师没有讲解过的诗,还是能够因个体的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诠释。
但这本书不是以赏析为所长,作者也没有沿袭老路,把许多诗都打上反封建反压迫的标签。仅这一点我就认为很不错了。这或许是小时从学校里得来的认识,那时课本中的诗不多,仅有的几首诗,还极少有能够让人放松、让人感到生活美好的,总是要挖掘出诗后面积极的社会意义。这让诗歌非常沉重,沉重到好像全是控诉,以及宣扬作者对祖国(无论河山还是其它)的热爱之情。
不过书中不喜欢的,是作者的角色换过来又换过去。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一会写:“看我老弱无力,南村的那帮孩子竟然忍心在我的眼皮底下做贼。”一会又说:“诗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屋里到处漏雨,没有一块儿干的地方。”写着写着又是:“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然后又是:“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或者作者只是想解释这首诗,而没有用自己的文字营造出一种氛围,把读者带入其中的动机,所以才忽而“我”,忽而“诗人”地不停打破语境。
此外,此书不算太严谨。有的书,纯是自己的文字,比如小说、散文什么,错一两个字也无碍。而这种书,在赏析中错几个字也是不妨的,但在诗中错用几字,则万万不该。另外一方面,有的诗,或许在不同的版本中会用不同的字,如果只是摘用一下,那用哪个版本都无关紧要,而一本专门介绍诗的书,应注明,哪个版本中又是怎样用的。如刘长卿的《别严士元》,书中是:“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而我熟知的是“君去若逢相识问”,如果不同的版本用的是“东道”,就应注明一下。还有杜甫的“百年老病独登台”,我熟悉的是“百年多病独登台”。其它的则是:“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这里应是“边庭飘飖那可度”;王维的“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应该是“怅然吟式微”;杜甫的“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随船返照来”,应是“贾客船随返照来”,而“城闭秋生画角哀”应是“城阙秋声画角哀”。看书把自己看成校对员,多少是有几分不爽的。偏我没有太大兴趣如寻找宝藏一样去书中挑错,因而,虽然此书四百多页,也只是草草掠过。
但看一本书又怎会没有收获呢?此书在我借之前,前面已有一位借阅者,那应是很认真的人。看到兴起处,会随笔注释。此书名为“观止”,观止之意为“看到这里就可以休止了”,这多少有些囊括尽所有好诗之意,此位借阅者大抵不服,如在张志和名下录一首《渔父》,在解缙名下录上《观奕棋》一诗。对其的赏析也有补充之处,如在介绍张志和生平时,写道其溺水而亡后,“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后加一句“另作一首七律”。在《春江花月夜》之后则加上此诗的韵律解说。非常之有趣。如今借书,期限单上均无借阅者名字,这位借阅者特地在自己的归还日期后加上一串数字:“061837”,我在其它借回的书上也见过这样的数字,不知是何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