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里写关于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面对“人而不仁”的时局,用死来宣示:以个人之死亡来抗议这个令人绝望的堕落的世界。他虽然是中国的旧式文人,但并不是中国旧式文人的代表,他代表着中国旧式文人中仅存的人性,代表不可冒犯的高贵和尊严。可是,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对于他这样鄙薄“绰号叫梁疯子的梁巨川,不惜投到北京积水潭的水坑里,用一条性命和泡过水的‘遗折’,换了一个“贞端”的谥法。”
中国是一个对死没有敬仰的国度,因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当然,舍生而取义纵然是好的,但这义也往往是做给活人看的,而并没有真正赋予死者。南宋丞相文天祥在被元兵掳掠之时,他的庐陵同乡王炎午闻知其被押送船将过江西,即作了长达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氏将《生祭文》誊写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张贴于文天祥可能被押解经过的自赣州、吉安、榉树、南昌等沿途驿站、码头的山墙、店壁诸醒目处。还派人在各处宣读:“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甲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受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气馁”,“岂不惜哉”!三年之后,文天祥终于被杀。在这其间,劝他就死一保他和大宋贞节的人可不只王炎午一人,在这样的劝诫面前,死是一件多么狼狈的事。“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个人的意义,照出了无数渺小与鄙陋的灵魂。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话,都是站在他人的位置来看的,如果对于自己而言,每个人的死一定都如泰山一般。多少视死如归的英雄,可能内心都充满了抉择的纠结与难以言说的痛楚。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夏完淳,在死前也写下这样的诗句“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多少以身殉国,可能原本并没有计划,最终的死都有着未曾预料的原因。明末遗臣张岱更是这样自嘲“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这句话里,可能更道出了多少人面对死亡的心情。
所以,一个人能真正面对死亡,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他都是值得尊重的。他的追求不容置喙。谭嗣同,王国维,老舍,傅雷,……王国维还是溥仪的老师,不知道溥仪怎么看待他老师的死。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没有任何一种死亡是一件甘心的事情。
凉山森林火灾死去三十人,其中二十七名消防战士。他们是英雄,这一点毫无置疑,但是,他们为什么会死,我很怀疑。在森林火灾面前,他们为什么会死?《论语。乡党》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在今天这个时代,孔子会不会被动物保护主义者指斥,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指挥他们救火的管理者们,肯定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吧?消防大队三中队中队部中队长蒋飞飞,四川南充籍,年仅29岁,4月5日,从西昌送往南充西山烈士陵园,路上交通管制2小时。一路相送,一路泪奔,在这样的时刻,没有谁希望他成为英雄,只希望他是父母的儿郎。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