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笛 于 2019-4-9 21:54 编辑
《流言》这几天写了一篇,觉得言犹未尽,再续一篇来完结,这篇得短些,我敲敲自己的脑袋。
数了一下《流言》的篇目,一共54篇,前文说及两篇,这次再选自己喜欢的两三篇蜻蜓点水一下。我个人感觉集子中篇篇是精华之作,但书话或评论,它的作用是一个引子,所以也只能如此了。国内张学权威陈子善曾说,张爱玲即使小说一个字不写,单凭这本散文集,也能稳居文坛一席之地。览毕各篇,此言非虚。
张爱玲的《流言》,涵盖的生活面比较宽,写人,写上海风物,写市井琐事,写回忆,写对文字、对音乐、对服装、对电影的品味,总而言之,我觉得都能归结到一个字:人,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眼中观察的市井人物,和小说不同,这里没有丝毫虚构成分。看了一些张爱玲成长、婚姻和生活的资料,不由得对这位民国传奇生出一份深深敬意,对她坎坷的身世寄一份额扼腕的同情。于是,就想走入她的心灵世界看一看,能走多远走多深我不知道,但手上这卷《流言》,无疑是开启她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小说毕竟是张爱玲主要在说别人,隔了一层,吸引人的是她笔下加工和艺术化的世界,她的心影只会偶尔直接闪现。散文,基本可以说是直面本人了。
《天才梦》是《流言》首篇,也是张爱玲亲自认可的第一篇作品,是在香港参加写作比赛的得奖作品,写于1939年,那时她19岁。想想我19岁,能写什么呢?人跟人是不能比的。文中说:“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能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19岁的张爱玲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这个瓦格涅是不是瓦格纳,我不清楚,但可推知张爱玲在香港上学是看了不少英文书。
文中接着又说:“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真是小神童一枚,古典底子是如此耳濡目染。“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那儿我还茫然。”天才有时常被折磨,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是如此的差,且没人能帮她。看了一下资料,张爱玲在中学包括大学,都是默默无闻型的,但她那些聪明机智的同学那能懂这个全球三千万粉丝的张爱玲。这篇文字很简单,说的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话,就如我们的家常闲谈,但我总觉得这文字是有魅力的。如果别人说出来,我会觉得真不起眼,但张爱玲说出,就有一股子动人感。仔细琢磨了一下,原因怕是我觉得自己正在听一位传奇的女子坐对面在说话,而且是19岁,而她在我眼里提前已有了女神般的辉光。这辉光,也是人家凭本事挣来的。
文字的最后,张爱玲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这黄鹂出谷的第一篇,的确写的很清醒,她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一直是不爱与人打交道的,她也一直苦恼,但这是性格,和她小时候的家庭背景很有关系。十四五岁时,就因为和继母顶了嘴,她被父亲打了耳光,一个人被关在楼上房子里半年之久,差点儿病死,要不是家里的那个善良的老仆力言相争的话,她的小命是保不住的,然后,她就设法离家出逃了,也再也没和那位抽大烟的父亲见过面。晚年在美国一个研究所上班,她的助理竟一年没见过她的面。她在23岁到25岁,就已经把生命中最主要的作品完成了。想起数学零分上清华的钱钟书,人家这是命好;还有梵高,生前一幅画卖不出去,饥病交加,死后画拍出天价。再看毕加索和达利,一生声名鹊起,荣华富贵。造物主的幽默有时真够冷,这温情又荒凉的世间,让人可叹。
在这本散文集里,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艺术的很多门类都有天分,包括美术绘画、音乐、服饰、电影戏剧,还有现代诗等等。她最初出版的书,自己亲自画插画,非常漂亮,她的鉴赏力很高明;她从小练钢琴,对音乐的理解有底蕴;《更衣记》专门写服饰,一篇不算短的文字,柳绿配桃红,错落之美,是她的服饰观也是文字观;散文集有电影戏剧评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银宫就学记》等,后来还亲自编剧本,和导演桑弧搭档还产生了感情。可惜时不与她,以后一直奔波马不停蹄,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发展和发挥。只有小说在短短两三年里开始璀璨,一直璀璨到现在。说到桑弧,这《小团圆》以前曾买过一本,看到开始的句子“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如此情深之句,就觉得这书肯定让人看的心疼而郁闷,一查这段写的还是桑弧,遂再没翻过。好在看背景资料也可以知道小说的概貌,就不用让自己的心境又翻滚一番。
这么多天分,挑出一样说一下,就是基本大家不太注意的张爱玲对现代诗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其实张爱玲的文字这么好,我个人觉得和文字中现代诗笔法的运用也不无关系。这篇叫《诗与胡说》,里面写到:“周作人翻译的有一首著名的日本诗:‘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我劝我姑姑看一遍,我姑姑是‘轻性智识份子’的典型,她看过之后,摇摇头说不懂,随即又寻思,说:‘既然这么出名,想必总有点什么东西罢?可是也说不定。一个人出名到某一个程度,就有权利胡说八道。’”看到这儿,我不禁笑了,张爱玲这姑姑也的确可爱的紧。周作人的这首诗,我估计是胡兰成告诉张爱玲的,虽然张爱玲也知道周作人,但胡兰成更熟悉,他在《中国文学史》下篇里写了几位文人,有张爱玲,周作人,鲁迅,沈启无等四五个,其中谈周作人是着墨最多的。胡在四十年代初还办过一份刊物就叫《苦竹》,其中胡张是主要的撰稿人。然后,接下来,张爱玲谈到路易士(这个人是诗人纪弦,后来到台湾,和余光中、洛夫分别为主将办了台湾三大诗刊。)这时候的路易士还不太有名,和胡兰成有交往。张爱玲写到:“我想起路易士。第一次看见他的诗,是在杂志的‘每月文摘’里的《散步的鱼》,那倒不是胡话,不过太做作了一点。小报上逐日笑他的时候,我也跟着笑,笑了许多天。”这张爱玲也是有点儿俗不是,不过人家写文字就是这么真实,真实中出了魅力。然后,笔锋一转,写到:“但是读到了《傍晚的家》,我又是一样想法了,觉得不但《散步的鱼》可原谅,就连这人一切幼稚恶劣的做作也应当被容忍了。因为这首诗太完全,所以必须整段地抄在这里……
傍晚的家有了乌云的颜色, 风来小小的院子里, 数完了天上的归鸦, 孩子们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 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 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 我觉出了一些生之凄凉。
路易士的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样的洁净,凄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文中一共举例子有六首诗,都有张爱玲精到的分析。她的眼光很毒,能在整本诗集里一眼看出诗的好并挑选出来。以我看来,她举例子的诗,放到现在也是好诗,比徐志摩的在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显然更提升一步了,语言不会轻飘飘,带了质感。“夜色滂薄/言语似夜行车”,张爱玲说:“我游戏喜欢那比仿,‘言语似夜行车’,断断续续,远而凄怆。”在尾段,张爱玲说了一句耐咀嚼的话:“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这句话我觉得份量很重,正是她毕生追求的文学观的阐述:荒凉之外,还有一个安稳,此句此文包括整个散文集,表现的就是这么一种现世安稳的追求,再往深究,就是慈悲心,也许这才是真正触动读者心灵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如此强大。
末了,简单提一下两篇文字,一是《公寓生活记趣》,这是公认的散文集中最能代表张爱玲风格的一篇,有评论云:“把原本平常稀松的道理也出落成回味悠远的篇章”,点评很是到位。张爱玲说:“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象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葱绿配桃红,她在小说中,苍凉是主调,安稳是配音;在散文中,安稳是主角,苍凉是配角。
还有一篇是《论写作》,有这么一句很引起我的注意:“‘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不论是‘老夫’是‘老身’,是‘孤王’是‘哀家’,他们具有同一种的宇宙观——多么天真纯洁的,光整的社会秩序:‘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思之令人泪落。”能让坚强的张爱玲落泪,我的心都跟着紧张和疼了一下。又赶紧联系上下文反复读了几遍,觉得很奇怪,这么平常的申曲套语,为啥张爱玲能思之泪落?再想了一下,隐约似乎明白了一点儿。其实张爱玲的心灵和我们是一样的,很普通很单纯的色彩,只是文字比较有天赋,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她文字中这种非常具常人之情的暖而冷的底色,和我们读者心灵的幽深处本来就有的某个地方息息相通,心,自此没有了距离。
山笛 20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