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凌峰携他青岛的新妻顺顺来学校做讲座。记得顺顺的清丽和他的苍老成为有趣的开场白。那时,他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正风生水起,乘风扬势。讲座的内容虽然现在不记得了,但他沧桑的面容和光头形象却长久不忘。
四处飘荡的他也在小城来过,也是为了他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依然是沧桑的面容,依然是泛着青蓝的光头。没有了顺顺的反衬,他还是老迈不变,就像不曾老迈过似的。在小城,他拍远古的伏羲,大地湾,也拍老旧的巷道,家居,槐树和寺观。激情满腔,一点都不老迈。心中不禁唏嘘,艺人就是艺人,虽然满世界漂泊,但不猎奇,不掠影,不肤浅。这让我打心眼里敬重他。以后,在央视的《正大综艺》、春晚等节目里还见过他,也戴着大礼帽,也操着大舌头,可印象不深,雇佣着走过场似的。直到《团圆》的出现。
一直想,《团圆》应该是为凌峰量身打造的吧!无论是影片之中的台湾老兵,还是影片之外的硬汉,确实已到回归的时候了。他说过,“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的漂泊时代,离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退伍老兵的无奈与颠沛流离的苦,是全世界的经历。”
这应该是他的肺腑之言。铿锵掷地,满含辛酸。
《团圆》是一部表面平静,内心却波涛汹涌的电影。它注重的是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有许多长镜头,见证的力量很足。比如吃饭的戏——影片中类似的场景有三四个。老兵要敬酒,同桌的人一个个举起了酒杯,而他的儿子却无动于衷。老兵此时无话可说,脸上只有眼泪。流畅,天成。60年长久岁月的隔阂,让彼此陌生了内心已经到了无言的边缘,甚至于沉默。但不变的,还是那份与生俱来的情感。
曾经读过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让人落泪,感怀。那是一种跨疆界的涵盖,关注的也是历史深处的情怀。它让人很凄楚地联想起,六十年后,我们是否有胸襟,站到败者一方的阵营里感受曾经被忽略的痛,恐惧和生死离别。电影《团圆》应该是跨越海峡之后对那段历史的追问和思量。这样的影片,在商业化娱乐化泛滥的今天,更让人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它没有简单的情绪发泄,也不是恣意的压力释放。
王全安是尊重叙事传统的导演,他的电影一直讲述着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人群,有封闭感,有陌生性。但《团圆》却突破了以往。它讲述了一个时代难忘的精神遗产和心灵回归。导演将视角放大,着意描摩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族群离散,悲喜欢情。
三个老人,一个家庭是故事的核心。
台湾老兵随老兵团抵达上海探访当年留在内地的妻子月娥。为了生存,月娥早已再婚。除了和老兵生的大儿子外,还和她的第二任丈夫老陆养有两女。月娥当年只跟过老兵一年,但仍充满爱恋,对自己的现任丈夫老陆仅心存感激。老兵不想一个人独自返台,他想带着月娥同往。在爱情与恩情之间,月娥徘徊不定。她明白,无论选择哪一个,她都将面临各自天涯的离别。面对变故,老陆总是那句老话,“人要吃饱了才有力气,有力气才能做其他事情”。人生的道理,用吃饭来形容,老陆不愧是上海弄堂里混出来的人精。温情的团圆,实则充满了辛酸的念想,更包含着一种沟通甚至是矛盾的碰撞。它折射出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慰藉的精神的困境。
片中画面的构图极其唯美,且长时间静止不动,很容易让人想到塞尚的静物画。但透过镜头,总觉得有什么在流动,在对应,在流转。或剑拔驽张,或伤心失意,或尴尬难堪,或温馨缠绵,复杂微妙的感受就像上海的弄堂,曲曲折折。东方式的典雅,静谧,在王全安的表达中被温情脉脉地流淌了出来。就像一眼泉水,波澜不惊。但它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安静的力量,一种小津安二郎式的诗意的力量。
整部戏的高潮应该在三位老人对当年的回忆。兵败的台湾老兵记着那天下着雨,很凄凉。妻子怀有身孕,找不到丈夫,印象中是一派末日景象,电闪雷鸣。唯有解放军丈夫,虽然有伤在身,却因着解放的心情,记得那天是艳阳高照。无疑,记忆中的天气,有着强烈的隐喻性。可是,他们的情感表达都是那样的克制,含蓄,甚至隐忍,就像那安静的时日一样。
面对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悲情四溢,泪含眼眶。那逝去的怆然,那不可挽回的历史的隔膜,就像弄堂里的轻烟,纵会袅然而过,但却无法消弭。这就是生活的本真。王全安是一个能够去掉外界渲染,露出生活真容的导演,他绝不让你哭,他只会让你无数次地热泪盈眶。
其实,含泪着生活,且不大喜大悲,这也暗合了中国人的品性。
此后,团圆就成为两个人之间永远的朴素的向往。团圆,意味着融合,也意味着趋势。这是历史无意留下来一个恶果,而后人却必须慢慢吞食。
月娥最终选择了留下,老陆中风瘫痪了,日子又复归平静。只是因为留学,他们在新居里又见证了孙女和孙女婿的离别。祈望中的团圆会能有多少圆满的结局呢?轮回中传递的只是让人悲怆伤感的记忆。
王全安是冷静的,他的情感隐含得很深;王全安也是客观的,《团圆》里只有呈现,倾听,没有说教;王全安更是宿命的,他的《团圆》,其实只是普通人的一个良好愿望而已。就像凌峰,他的光头虽然长满了白发,但是一脸的落寞没变,一脸的沧桑没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他的骨子里,还深深地隐藏着漂泊的宿命。这也是那个时代永远的疼痛。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0-5-18 17: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