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1|回复: 6

[转贴] 苏轼众多诗中最奇怪的一首,首句和尾句相同,依然流传千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3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说起对诗词的热爱,没有任何民族可以和中国人并肩。尤其是唐宋时期,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以景入诗,以情入诗。在众人之中,苏轼的才情又排在前列,他不仅擅长诗词,而且在书法和彩绘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虽然经历过当代“文字狱”,让他直接从人生的高处跌到极点。不过他性情豪迈,哪怕因为文字惹祸,也依然热爱文字。这位奇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诗,诗中集结了他终生的智慧。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苏轼一生写的最后一首诗,此刻他的儿子即将离开他,准备走马上任中山府通判。此时的苏轼,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也没有了当初的高傲,只是一位将行的老人,他不再向往官场,反而沉浸在佛法禅理中,这位老人在为他儿子送行时写下了一首《观潮》。
      
       《观潮》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的写法特别奇怪,诗名还用过第一句诗的前四个字,单从前三句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是庐山的景色,而且写得非常精彩。仿佛从诗中就可以看到那云雨,可是最后一句却和第一句相同。诗词和文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重复度,文章讲究开头和结尾相对应,但是作诗却不能重复,不然一首诗可就废了。难道是苏轼犯了这种常识性错误吗?自然是不可能的。苏轼作为诗词界的老大,又怎么可能连这都分不清,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深意的,更何况是整句诗呢?开篇所写的是庐山的景色之美,浙江潮水之壮丽,只要一想到世上竟然有这样的美景,就让人神往。可是这些毕竟只是想象而已,当真正的看到了这两种景色,反倒觉得他们丝毫没有特别之处。看起来第一句是和第四句文字确实是一样,但是表达出的意境却又不一样。其实这首诗真正的突破口在第三句,这其中隐藏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老僧。

  这位老者在还没开悟时,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存在任何心念。三十多年过去了,他的见识随着阅历越来越广,看到任何事物都会的不断延伸意境,有很多感触。可是等他到老了的时候,这位老僧彻底领悟了禅理,又回归于最初心境,简简单单。老僧的经历和苏轼非常相似,于是苏轼以此入诗,简单阐述人生哲理。他在年轻时因为才学高被众人追捧,可同时也遭到了“文字狱”的攻击,差点让他性命不保,最终性命虽得以保住,但是却逃不过惩罚。在苏轼看来,他的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年老时也回归到了最初。


  这首诗汇集了他的终生智慧,在外人看来可能无厘头,但这其中又何尝不是包含了他所领悟的禅理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独家原创制作!


发表于 2019-6-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创作对于歌词的影响很大,某句的重复在歌曲中较为常见,见过一首四句诗,1234行上段,下段4321倒过来排列一遍,也很有趣味。
发表于 2019-6-3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作诗,向来不拘一格。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9-6-3 09:12
诗词创作对于歌词的影响很大,某句的重复在歌曲中较为常见,见过一首四句诗,1234行上段,下段4321倒过来排 ...

是呀,都是文学创作中的高人。
发表于 2019-6-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艾版转帖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幻烟 发表于 2019-6-3 20:07
学习欣赏,艾版转帖辛苦了。

谢谢赏读,越来越感觉你好有朝气好有活力。
发表于 2019-6-3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今识尽真面目,其实就是五老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6 19:06 , Processed in 0.05371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