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6-10 19:22 编辑
寻找鹿善继之——北海孤亭 ——一次穿越五百年的文化苦旅
我之寻找鹿善继是从寻找北海孤亭开始的,也是为了了结将近四十年的一个心结。
第一次去寻访北海孤亭,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教语文的杜润田老师说起家乡风物,说到了过去每个地方都会有的八景,本地的八景有个北海亭,又叫北海孤亭,全称叫做乾坤北海亭。那个时候上学读书,没有现在那么多的书籍,没有电视、网络,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除了课本,就是老师发挥的东西;而学生学习的状态大概古今一致,都喜欢听一些“异文鄙事”。杜老是私塾出身,古文基础在当地一时无两,平常生活中一副谦谦君子模样,一到课堂上可是唯我独尊,目无余子,那是极度的自信。现在回想起来他讲课的样子,那高高的个子,那顶端硕大的近乎全秃的油光的大脑袋,摘下眼镜又戴上的动作,油光的大脑袋左摇右晃的姿态还宛在眼前。但说起北海亭,还名震明清,我们这些弟子都觉得他又在吹牛,这种态度气得他又晃了晃脑袋。是啊,偏僻的农村,连一点河的样子都没有,偏偏起个名字叫江村,不是吹牛是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好好的种庄稼产粮食,盖个什么亭子,还敢叫乾坤亭,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肯定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土财主夜郎自大的胡吹。可是,既然听了,何况所在的村子位置就在回家的方向,还是在一个周绕行了了十几里路前去寻找。到了之后,只看到村子里破旧暗淡的房舍,村子外还算茂盛的庄稼,哪里有什么江水滔滔,孤亭翼然!询问当村父老,知道其事的人寥寥无几,当时曾经为此极度惆怅。
到现在,手头有了较多的资料,加上网络的发达,才真正查找到了有关北海亭的资料。这个亭子,在过去是当成地方文物古迹留下记载的。“乾坤北海亭,鹿忠节公筑,茅茨数椽,不髹不绘,旁唯园蔬几色、灌木两行,忠节讲学、子化麟下帷之所。天启珰祸起,鹿太公遂以馆海内清流。归安茅元仪题曰“北海亭”为之记;沧州戴司农明说为图,加“乾坤”二字。”(《乾隆县志》《光绪县志》均有此记载)寥寥数言,记下了故乡一个历史遗迹,一段传说。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写下了《乙丑记事》,用四千多字详细记载了以范阳三烈士为首的范阳百姓,以北海亭为依托,不惜万里奔波,救助与阉党做斗争的东林党人周顺昌、魏大忠以及帮助其后人的慷慨义举,读来真是让人慷慨涕泣,扼腕叹息。古人记述言之凿凿,杜老讲课时高高大大的身形和那颗大头摇摇晃晃的样子又浮现在眼前。杜老诚不我欺!
即便是江村之名,也是因为古时易水河曾在此村村北经过,并且在此处形成大片湖沼,像极了南方的水域沼泽而得来,该村还是河边一个著名的水陆码头。鹿善继有诗云:“千秋何事不雷同,同在人情物景中。村以江名通杜气,门因鹿姓挟庞风。柳明凑五颜无厚,槐故逾三荫更浓。病起偶然思学圃,图书即篆东园公。”从内容看,大概是在退居时候所写,诗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着,还在思考者杜甫的忧国忧民,羡慕着鹿门隐居的庞公,羡慕着洁身自好的陶潜,希望能够桂荣槐茂,希望有一天能够像东园公一样有所作为。孰料沧海桑田,光阴善变,纵然威鹤重来,也难以辨识旧日山川矣!
而今,周顺昌名垂千古了,范阳三烈士救助的魏孝子学洢的文章进入过高中课本,记载此事的孙奇逢是三大儒之一。北海孤亭呢?禾黍离离,荒草离披,只几块残碑断简寂寥地映衬在不远处竹树环绕的楼阁之外,于夕阳之下诉说着一段让故土之人几乎忘却的风流。北海亭有无的心结算是解开了,然而,几许兴奋,几许惆怅?
更何况,北海亭曾经是南燕儒学的象征,主人鹿善继更曾经是北方儒学的代表,曾经震涌星河,应该光耀千古!
他从北海亭中从容起身,沿着岁月的胡同,正在款款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