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6-10 15:30 编辑
立功、立德的鹿善继
我之寻找鹿善继,原因之二,是缘于《五人墓碑记》,也可以说是为了了结自己的第二个心结。
大学毕业后,自己成了老师,无数次给学生讲读《五人墓碑记》,每次都因为那些平民百姓为周顺昌伸冤而抗击阉党的大义所震撼,每次都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再后来,有了网络,手头有了较多的书籍,尤其是有了古代的县志,才知道,就在北海孤亭之处,曾经上演过如上文所述的一幕慷慨激昂的救援周顺昌和魏大中、掩护东林党子弟的轰轰烈烈的大剧,这些人物的行为丝毫不亚于《五人墓碑记》里的五君子,用孙奇逢的话说,就是“有鹿太公一流人,爲之扶陽抑陰,置身家性命于度外,則慷慨悲歌,固不盡泯于朝而實留於野者多矣”,因而无数次啧啧叹息,叹息自己的孤陋寡闻,未曾把这么好的家乡风流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现在那篇文章已经从教材里删去,因而感慨更深,只有啧啧的机会了。
就在细读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北海亭的主人鹿善继实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人物。为了不再留下更大的遗憾,我开始寻找鹿善继。
他从岁月的长河中中款款走来。
鹿善继,字伯顺,号乾岳,晚年自号江村渔隐。他的祖父是以抗言直谏而载入史册的鹿久征,他的父亲是急公好义的鹿正。家学渊源造就了一个英雄么?他的好友有左光斗,有周顺昌,有魏大忠,有范箕生,有茅元仪,有孙承宗,有被金庸写进《碧血剑》的袁承焕......无一不是“大名垂宇宙”的人物。难道他是当时的追星族?
鹿善继长什么样?他的传记里说他“赋形瑰伟,少即嶷然”,那当然是魁梧伟岸,端庄凝重的了。茅元仪说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是“一老先生,布袍苍髭,如穷措大;举动朴直,如田间父。迫视之,精光炯炯,非韦布中人也”,那当然是不事雕琢,坦率自然,朴实憨厚如同田间老父,却目光炯炯,毫无书呆子的穷酸气。总起来说,是不修边幅却自带威仪、举止郑重而毫不造作、洞察一切然外表混沌的真儒形象。
他都做过什么?在被乡间推举为孝廉却还没有正式功名的时候,本地发生一桩公案。万历三十七年,以樊纶、李成为首的地方恶霸勾结在一起,利用东厂锦衣卫势力,大肆污蔑、迫害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导致“天日昏霾,士风澜倒”,成为地方一害,就连主持正义的县令都被诬陷至降职。鹿善继团结正义的力量开展斗争,大大打击了对方的嚣张气焰,这样一直坚持到新县令胡嘉桂到来,才取得了最终胜利。初任山东户部主事期间,即筹划盐法而不被采纳;在母亲去世守孝期间,为了抗争盘剥百姓的税收制度,他带头在各级政府部门申诉抗争,最终得以将“籽粒”改为“折征”,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受到百姓的爱戴。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敢于为百姓利益奔走呼号,是他很早就展示出来的一种高贵品质品质。
为母亲守孝结束后,他回到朝廷,官职从户部山东司主事调补为河南司主事。在此期间,他做出了震惊朝野的“金花银事件”,“辽饷告急,廷臣请发帑,不报。适广东金花银至,奋然持议发辽。神宗震怒,夺俸,促补进。善继力争,乃夺尚书俸,而降善继一级”,还因此调出京城,最后落职还家,直到新皇帝继位才官复原职。在担任兵部职方主事时,他多次上书,提出诸如捕治逃将、恢复捕营、设置大将等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后来干脆随孙承宗到山海关去带兵抗击后金(满清),作为孙的左膀右臂,多年风餐露宿,眠沙宿草,连朝廷让他回去主持吏部的升官机会都拒绝了。由此可见,在他眼里,国家安危是永远重于个人的得失的。
就在驻守山海关期间,发生了宦官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斗争,他的父亲鹿正、好友孙奇逢、学生张果中等人在家乡筹款救援,他在军中收到孙奇逢的来信,准备和孙承宗以带兵觐见皇帝的方式进行救援,吓得阉党失魂落魄,只好求皇帝下诏阻止,然后,阉党罗织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孙、鹿,致使二人被解职,辽东所有心血毁于一旦。直到崇祯继位,他才再次被征召担任了尚宝卿,后擢太常少卿,管光禄寺丞事。不久,鹿善继辞官回家,专心讲学,清兵入关进攻定兴县城时,他进入县城布置防务抗清,在兵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死战七天,壮烈殉国。事后,他的儿子鹿化麟徒跣奔波,大明朝廷为他赠谥“忠节”。
他的这些经历,大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而只想利国利民的。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立德立功,他是无愧于一个儒者的。
我似乎寻找到一盏灯,为民请命,为国操劳,为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是一个清官,一个热血男儿,一个民族英雄。
然而,这还不是完整的鹿善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