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59|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佳文有约】寻找鹿善继(完整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11 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6-11 23:23 编辑


寻找鹿善继
——一次穿越五百年的文化苦旅

     【序】鹿善继是谁?他做过什么?假如那这个问题作问卷调查,估计茫然摇首者不会低于百分之九十。但你一定读过金庸的《碧血剑》,或看过由它改编的影视作品,一定知道里面主人公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三十五岁左右的读书人,一定不会忘记《五人墓碑记》里的周顺昌,《左忠毅公逸事》里的左光斗,一定不会忘记《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鹿善继和袁崇焕是守卫山海关的同事,和左光斗、周顺昌及魏学洢的父亲魏大忠是莫逆之交,而在文化事业上,鹿的地位却要远远超过以上诸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消逝,鹿善继却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文就是要寻找出历史上的鹿善继,带您去了解这位曾经的历史名流。

一、北海孤亭

       我之寻找鹿善继是从寻找北海孤亭开始的,也是为了了结将近四十年的一个心结。

    第一次去寻访北海孤亭,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教语文的杜润田老师说起家乡风物,说到了过去每个地方都会有的八景,本地的八景有个北海亭,又叫北海孤亭,全称叫做乾坤北海亭。那个时候上学读书,没有现在那么多的书籍,没有电视、网络,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除了课本,就是老师发挥的东西;而学生学习的状态大概古今一致,都喜欢听一些“异文鄙事”。杜老是私塾出身,古文基础在当地一时无两,平常生活中一副谦谦君子模样,一到课堂上可是唯我独尊,目无余子,那是极度的自信。现在回想起来他讲课的样子,那高高的个子,那顶端硕大的近乎全秃的油光的大脑袋,摘下眼镜又戴上的动作,油光的大脑袋左摇右晃的姿态还宛在眼前。但说起北海亭,还名震明清,我们这些弟子都觉得他又在吹牛,这种态度气得他又晃了晃脑袋。是啊,偏僻的农村,连一点河的样子都没有,偏偏起个名字叫江村,不是吹牛是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好好的种庄稼产粮食,盖个什么亭子,还敢叫乾坤亭,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肯定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土财主夜郎自大的胡吹。可是,既然听了,何况所在的村子位置就在回家的方向,还是在一个周末绕行了了十几里路前去寻找。我当时去时候,恰值深秋时节,秋稼才收,冬小麦还未完全种上,田野里很是荒芜,暗淡的黄土,摇曳的枯草和随风而起的枯叶,只看到村子里破旧暗淡的房舍,哪里有什么江水滔滔,孤亭翼然!询问当村父老,知道其事的人寥寥无几,当时曾经为此极度惆怅。

    到现在,手头有了较多的资料,加上网络发达,才真正查找到了有关北海亭的资料。这个亭子,在过去是当成地方文物古迹留下记载的。“乾坤北海亭,鹿忠节公筑,茅茨数椽,不髹不绘,旁唯园蔬几色、灌木两行,忠节讲学、子化麟下帷之所。天启珰祸起,鹿太公遂以馆海内清流。归安茅元仪题曰‘北海亭’为之记;沧州戴司农明说为图,加‘乾坤’二字。”(《乾隆县志》《光绪县志》均有此记载)寥寥数言,记下了故乡一个历史遗迹,一段传说。从文中看,亭名来自茅元仪,很显然是把鹿氏一家帮助东林党人比成了孔融孔北海之事;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写下了《乙丑记事》,更是用四千多字详细记载了以范阳三烈士为首的范阳百姓,以北海亭为依托,不惜万里奔波,救助与阉党做斗争的东林党人周顺昌、魏大忠以及帮助其后人的慷慨义举,读来真是让人慷慨涕泣,扼腕叹息。古人记述言之凿凿,杜老讲课时高高大大的身形和那颗大头摇摇晃晃的样子又浮现在眼前。杜老诚不我欺!

      即便是江村之名,也是因为古时易水河曾在此村村北经过,并且在此处形成大片湖沼,像极了南方的水域沼泽而得来,该村还是河边一个著名的水陆码头。鹿善继有诗云:“千秋何事不雷同,同在人情物景中。村以江名通杜气,门因鹿姓挟庞风。柳明凑五颜无厚,槐故逾三荫更浓。病起偶然思学圃,图书即篆东园公。”从内容看,大概是在退居时候所写,诗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着,还在思考者杜甫的忧国忧民,羡慕着鹿门隐居的庞公,羡慕着洁身自好的陶潜,希望能够桂荣槐茂,希望有一天能够像东园公一样有所作为。孰料沧海桑田,光阴善变,纵然威鹤重来,也难以辨识旧日山川矣!

      而今,周顺昌名垂千古了,范阳三烈士救助的魏孝子学洢的文章进入过高中课本,记载此事的孙奇逢是三大儒之一。北海孤亭呢?禾黍离离,荒草离披,只几块残碑断简寂寥地映衬在不远处竹树环绕的楼阁之外,于夕阳之下诉说着一段让故土之人几乎忘却的风流。北海亭有无的心结算是解开了,然而,几许兴奋,几许惆怅?

       更何况,北海亭曾经是南燕儒学的象征,主人鹿善继更曾经是北方儒学的代表,曾经震涌星河,应该光耀千古!

        他从北海亭中从容起身,沿着岁月的胡同,款款走来。

二、立功、立德的鹿善继

        我之寻找鹿善继,原因之二,是缘于《五人墓碑记》,也可以说是为了了结自己的第二个心结。

        大学毕业后,自己成了老师,无数次给学生讲读《五人墓碑记》,每次都因为那些平民百姓为周顺昌伸冤而抗击阉党的大义所震撼,每次都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再后来,有了网络,手头有了较多的书籍,尤其是有了古代的县志,才知道,就在北海孤亭之处,曾经上演过如上文所述的一幕慷慨激昂的救援周顺昌和魏大中、掩护东林党子弟的轰轰烈烈的大剧,这些人物的行为丝毫不亚于《五人墓碑记》里的五君子,用孙奇逢的话说,就是“有鹿太公一流人,爲之扶陽抑陰,置身家性命于度外,則慷慨悲歌,固不盡泯于朝而實留於野者多矣”,因而无数次啧啧叹息,叹息自己的孤陋寡闻,未曾把这么好的家乡风流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现在那篇文章已经从教材里删去,因而感慨更深,只有啧啧的机会了。

       就在细读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北海亭的主人鹿善继实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人物。为了不再留下更大的遗憾,我开始寻找鹿善继。

       鹿善继,字伯顺,号乾岳,晚年自号江村渔隐他的祖父是以抗言直谏而载入史册的鹿久征,他的父亲是急公好义的鹿正。家学渊源造就了一个英雄么?他的好友有左光斗,有周顺昌,有魏大忠,有范箕生,有茅元仪,有孙承宗,有被金庸写进《碧血剑》的袁崇焕......无一不是“大名垂宇宙”的人物。难道他是当时的追星族?

    鹿善继长什么样?他的传记里说他“赋形瑰伟,少即嶷然”,那当然是魁梧伟岸,端庄凝重的了。茅元仪说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是“一老先生,布袍苍髭,如穷措大;举动朴直,如田间父。迫视之,精光炯炯,非韦布中人也”,那当然是不事雕琢,坦率自然,朴实憨厚如同田间老父,却目光炯炯,毫无书呆子的穷酸气。总起来说,是不修边幅却自带威仪、举止郑重而毫不造作、洞察一切然外表混沌的真儒形象。

       他都做过什么?在被乡间推举为孝廉却还没有正式功名的时候,本地发生一桩公案。万历三十七年,以樊纶、李成为首的地方恶霸勾结在一起,利用东厂锦衣卫势力,大肆污蔑、迫害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导致“天日昏霾,士风澜倒”,成为地方一害,就连主持正义的县令都被诬陷至降职。鹿善继团结正义的力量开展斗争,大大打击了对方的嚣张气焰,这样一直坚持到新县令胡嘉桂到来,才取得了最终胜利。初任山东户部主事期间,即筹划盐法而不被采纳;在母亲去世守孝期间,为了抗争盘剥百姓的税收制度,他带头在各级政府部门申诉抗争,最终得以将“籽粒”改为“折征”,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受到百姓的爱戴。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敢于为百姓利益奔走呼号,是他很早就展示出来的一种高贵品质品质。

      为母亲守孝结束后,他回到朝廷,官职从户部山东司主事调补为河南司主事。在此期间,他做出了震惊朝野的“金花银事件”,“辽饷告急,廷臣请发帑,不报。适广东金花银至,奋然持议发辽。神宗震怒,夺俸,促补进。善继力争,乃夺尚书俸,而降善继一级”,还因此调出京城,最后落职还家,直到新皇帝继位才官复原职。在担任兵部职方主事时,他多次上书,提出诸如捕治逃将、恢复捕营、设置大将等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后来干脆随孙承宗到山海关去带兵抗击后金(满清),作为孙的左膀右臂,多年风餐露宿,眠沙宿草,连朝廷让他回去主持吏部的升官机会都拒绝了。由此可见,在他眼里,国家安危是永远重于个人的得失的。

       就在驻守山海关期间,发生了宦官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斗争,他的父亲鹿正、好友孙奇逢、学生张果中等人在家乡筹款救援,他在军中收到孙奇逢的来信,准备和孙承宗以带兵觐见皇帝的方式进行救援,吓得阉党失魂落魄,只好求皇帝下诏阻止,然后,阉党罗织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孙、鹿,致使二人被解职,辽东所有心血毁于一旦。直到崇祯继位,他才再次被征召担任了尚宝卿,后擢太常少卿,管光禄寺丞事。不久,鹿善继辞官回家,专心讲学,清兵入关进攻定兴县城时,他进入县城布置防务抗清,在兵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死战七天,壮烈殉国。事后,他的儿子鹿化麟徒跣奔波,大明朝廷为他赠谥“忠节”。

     他的这些经历,大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而只想利国利民的。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立德立功,他是无愧于一个儒者的。

      我似乎寻找到一盏灯,为民请命,为国操劳,为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是一个清官,一个热血男儿,一个民族英雄。

       然而,这还不是完整的鹿善继。

三、鹿善继文化

      鹿善继的后人,晚清军机大臣鹿传霖休假期间,主持编修的《光绪县志》(当时鹿传霖的官职是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陝西巡撫)里给他留下的记载不过如上文所述。原文如下:

      鹿善继,字伯顺,号乾岳,赋形瑰伟,少即嶷然,读王守仁《传习录》,慨然有必为圣贤之志。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山东司主事,与其僚袁世振筹天下盐法,议皆不刊。内艰归,以籽粒为邑百年害,为之筹十载,经百折,得改折征。复补河南司。辽饷告急,廷臣请发帑,不报。适广东金花银至,奋然持议发辽。神宗震怒,夺俸,促补进。善继力争,乃夺尚书俸,而降善继一级,调外,遂归。泰昌登极,复官,寻改兵部职方主事。念时事孔棘,大法不伸,率同官耿如杞等为尚书崔景荣草疏请罪,并请逮治逃将,以彰国宪,上为允行者半。御史马逢皋劾以小臣无忌惮,抗疏辩,即日出署,诏趣还部。未几,从孙承宗阅兵及督师榆关,表为参赞。拟用之吏部,力辞。魏忠贤新窃柄,有言承宗入觐且兴晋阳甲者,忠贤恚,谋严旨阻之承宗,得请,善继亦罢。崇正改元,忠贤诛,召为尚宝卿,怀《靖节归来图》以登车,曰:“不敢负也。”引疾归,与同志讲学江村。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兴,善继入城守御,城陷死之。赠大理寺卿,谥忠节。

    大概作传者也是遵循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原则吧——首选立功,其次立德,其次立言——鹿善继首先就是一个“不欲以诗人名之”的人。所以,他的传里只是重点记述了他如何为了国家政治军事而努力的一面。中国传统文人首先注重的是立德立言,功在当代,却把“恩泽千秋”的立言即文化放在末位。就连他的谥号都是如此。难怪他的首席弟子陈鋐都为他只获得“忠节”的谥号感到遗憾。

      鹿的确是一个当时知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应该得到“文”这一谥封的。这是我重点要寻找的鹿善继。

    鹿善继是阳明思想的继承者、实践者、发扬者。他少年时“读王守仁《传习录》,慨然有必为圣贤之志”,他刻苦学习的程度,孙奇逢的《五公山人集》里这样记载:“鹿先生幼有大志,欲尽读古人书。夏月纳双足瓮中,冬拥絮读,率夜漏至五鼓。其励志如此。”学成之后,在理学界的地位,孙奇逢《理学宗传·序》里称“自董江都以至鹿忠节,谓为理学中之子静、伯安”;明朝末年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高阳相公与太常鹿先生、征君孙先生三君子,讲学论道,树帜河北,呜呼,盛哉!江村、夏峰俱得佳弟子阐法于后"《颜习斋年谱》中"善继讲学,宗王守仁,而躬行切实过之”,评价之高可见时人对鹿善继的尊崇;桐城派领袖方苞在《鹿忠節公祠堂記》评价他“吾聞忠節公之少也,即以聖賢爲必可企,而所從人則自陽明氏。觀其佐孫高陽及急楊左諸公之難,其於陽明氏之志節事功,信可無愧矣。終則致命遂志成孝與忠,雖程朱處此,亦無以易公之義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重修阳明祠堂记》则说“自余有闻见百数十年间,北方真儒死而不朽者三人:曰定兴鹿大常、容城孙征君、睢州汤文正,其学皆以阳明王氏为宗”,直接称其为“真儒而不朽者”,足见鹿善继当时的影响之大。

      鹿善继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影响巨大的作品,可说是著作等身。据记载,他一生的主要作品有:《四书说约》三十三卷、《前督师纪略》十六卷、《后督师纪略》十卷、《认理提纲》一卷、《寻乐大旨》一卷、《车营百八答》(不分卷)、《寻声谱》一卷、《认真草》十五种二十二卷(十五种为:《金花始末》二卷、《马房本末》一卷、《籽粒本末》二卷、《扶孤始末》一卷、《箧余》一卷、《农曹草》一卷、《粤东盐法议》一卷、《福建盐法议》一卷、《归里草》一卷、《待放草》一卷、《典饷草》一卷、《枢曹草》二卷、《榆关草》三卷、《再归草》二卷、《奏常草》二卷)、《三归草》二卷、《麈谈》一卷、《无欲斋诗草》八卷;《明史·艺文志》著录有《鹿善继文稿》四卷;今存《鹿忠节公集》二十一卷、门人陈鋐编次《年谱》二卷。集中体现其儒学思想的,则为《四书说约》、《认理提纲》、《寻乐大旨》等等。(作品名摘自百度,核对自《光绪县志》)

     《乾隆县志》《光绪县志》中均记载了鹿善继的教学活动。鹿善继"究心理学,教授生徒,以绍往开来为己任,痛除将就冒认影响浮游之病,而一言一动触处逢源,《说约》一编,日与同人谆复口授,四方来学者以数百计,舍不能容,邻居僧院几无闲室,彬彬有邹鲁风。"刘青芝在《明代人物志·鹿太常传》中记载:"里居教授生徒以百数,至舍不能容……畿南之士,殖学修行,镞砺自好者,不问而知为鹿氏之徒也"这些记载大略显示出鹿氏居乡讲学时的盛况。
在陈鋐的《鹿善继年谱》中记载,他集中地收徒讲学活动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中进士后待放回乡时,至次年秋授户部山东司主事止。其时"门人始进",陈范彭、杜越、张果中、贾三槐、王烨诸人接踵来问学,善继"顾而乐之,朝夕提命,亹亹不倦"。此间著《四书说约》、《认理提纲》。

    第二次是明万历四十五~四十六年(公元1617~1618年),其丁母忧期间。"四方来学者益众,先生性严,是非好恶未尝少徇于人,而同心者则无不饮以和,迎以善,春风之座,嘘入肺腑,殆不独发彼群蒙也。"讲学以做人为中心,大抵发挥“体用之道”。

    第三次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鹿善继因金花银事件而辞官归里期间。"先生去国归里,海内争以孤凤似之,而先生教授如曩时,布衣草履,不敢以诤臣自异也。"

    第四次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再次辞官归里后,至明崇祯九年(公元1638年)至守定兴遇害止,长达十二年。《年谱》记曰: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先生抵里门后,教授生徒如待放时,而门人益进。"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是年,先生病渐瘳,教授如再归时,门人大进。"此年纂《寻乐大旨》一书。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孙奇逢"命其子立雅偕伯叔昆弟来从先生学"。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黄适甫集乐自江右来从先生学。"

      鹿氏承家学而绍述弘扬王学,躬行实践,以阳明学旨教授燕南子弟,生徒甚众,颇有可观。就这样,以北海亭为象征,以鹿善继为代表,形成了北方儒学盛大的学习研究的热潮,就连孙奇逢都命其兄弟子侄辈来江村求学,王阳明故里的人千里迢迢赶到江村就教,可见当时北海亭中阳明学说研究之盛况。茅元儀《北海亭記》中说:“有亭巋然,在江邨艸堂之後,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塗以堊,棟柱榱楹以及欂櫨杗廇,靡不曲弱不中程,撬插以為垣,僅蔽風雨。而長江大河之南北,靡不仰而頌曰:‘此北海亭也’”其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这是另一侧面的更为丰富多彩的鹿善继,思想的光辉烛照了一个时代。

      然而,北海亭学术之盛似乎定格在了五百年前。或者说,鹿善继的身影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正逐渐变得模糊。

四、让他闪耀出应有的光彩

       2018年,诗人高老师从贵阳参加诗歌大赛颁奖仪式回来,专门给我带回来两本书,其一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良知行》,内容是贵阳当地研究王阳明文化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或者说高老师的贵州之行是我寻找鹿善继的最直接动因。

       “龙场悟道,贵阳传道”,因为王阳明学说诞生于此,并从这个原点开始,形成他的心学体系,阳明心学源于贵阳,这是事实,不值得吃惊。我吃惊的是他们对阳明文化的研究进展。从网上略微搜一搜,全国各地对王阳明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特别是曾经作为阳明文化中心的地方,贵阳、修文、绍兴、崇义、兰州.....很多处都建设了阳明文化研究单位,建设了阳明文化广场、公园等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传播场所,就连韩国、日本都有阳明文化的研究中心。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范围内得到弘扬,很值得高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他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按照儒家的传统标准,成为完人的三条标准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有三个半人,这三个人是指孔子、范仲淹、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王阳明是三个完人之一。即使在今天来说,阳明文化也还是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内容的。

    我们的身边有着阳明文化的代表——鹿善继。

    鹿善继是阳明文化在北方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江村是阳明文化在北方最重要的传播场所。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以习近平主席这段话来衡量,鹿善继无疑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典型。

     但是,我们对他的研究是很欠缺的。

     历史的长河,已经使他的很多著作只剩下了书名,内容再也无法查找阅读。

     笔者翻遍所能见到的所有资料,查遍网上能够见到的所有信息,只看到少数几个文化学者对鹿善继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写出过几篇研究性文章。与其它地方对阳明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甚至与国外相比,我们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在网络中,全国七个阳明文化中心,即所谓阳明“文化七村”,江村称作“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应该奋起直追,否则真的有点数典忘祖了。

      我们做了很多挖掘传统文化的工作。我们重新修建了黄金台,我们塑造了张柔立马横槊的雄姿,我们立起了王实甫手捧书卷的雕像,那么,接下来,投入一些精力,焕发出阳明文化学者鹿善继的光芒,让他在本土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7:29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写完了,组成了完整的一篇,再请版主裁夺。
3#
发表于 2019-6-11 18:5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文化的挖掘
利在当代,福泽千秋
4#
发表于 2019-6-11 18:59 | 只看该作者
只可惜鹿善继那么多心血铸成的书籍不知所踪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9:25 | 只看该作者
蛇珠 发表于 2019-6-11 18:56
好文
文化的挖掘
利在当代,福泽千秋

谢谢。因为给地方点注县志,发现了这个人物,所以写写。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9:26 | 只看该作者
蛇珠 发表于 2019-6-11 18:59
只可惜鹿善继那么多心血铸成的书籍不知所踪

从公开的消息看,他的作品现在已经有近一半看不到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9:2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加分鼓励,谢谢版主和蛇珠二位好友。
8#
发表于 2019-6-11 19:54 | 只看该作者
民间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历史所埋没,这样的书写,其实相当有意义的。
问候老师。
9#
发表于 2019-6-11 21:02 | 只看该作者
史海勾沉,很不错的寻找。先不着急,暂且放他两个月,你再回头看,也许又有新的体会。倘若能让鹿善继更有血肉的重返人们视线,那么,槐兄就不止是寻找,而是重塑了。也许,就此深挖下去,比泛泛写上十篇百篇都更有价值和意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22:52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6-11 19:54
民间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历史所埋没,这样的书写,其实相当有意义的。
问候老师。

谢谢版主好评。只是觉得这样一个人物完全消失在人们视野之外是个损失。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2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6-11 22:56 编辑
柳藏 发表于 2019-6-11 21:02
史海勾沉,很不错的寻找。先不着急,暂且放他两个月,你再回头看,也许又有新的体会。倘若能让鹿善继更有血 ...

哈哈,可不敢重塑,只是再现,是真实的记载为主。不过确实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描写呢。
12#
发表于 2019-6-12 10:51 | 只看该作者
槐下客 发表于 2019-6-11 22:52
谢谢版主好评。只是觉得这样一个人物完全消失在人们视野之外是个损失。

是啊,单看那些著作,都让我们望其项背。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14:4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6-12 10:51
是啊,单看那些著作,都让我们望其项背。

写的很多,有许多是理论性的,很晦涩,有一些奏折之类的。不过他的文章都很感性,重情感抒发。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10: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柳版主赏分鼓励,多多指点为盼。
15#
发表于 2019-6-19 16:31 | 只看该作者
鹿善继有诗云:“千秋何事不雷同,同在人情物景中。村以江名通杜气,门因鹿姓挟庞风。柳明凑五颜无厚,槐故逾三荫更浓。病起偶然思学圃,图书即篆东园公。”

欣赏学习,长知识~!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03:35 , Processed in 0.0818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