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4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别问我,问石头去一一读诗人刘向东随笔《《石头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12 2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19-10-5 23:50 编辑

  说起石头,不能不提一下石家庄这个”石“字开头的城市,或会引发一个猜想,石家庄这个地方跟石头会不会有某种关联?要说庄里的爱石人也不在少数,在读了诗人刘向东特为石头而辑成的文字札记《石头记》(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年8 月第一版)后,发现诗人对石头的珍爱自成一境,从诗人对石头的寻拣,鉴赏,收藏,玩味,再延展至对生命万物的诗性浸润与美学诘思,将形与形而上通过石头这个特别的载体达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妥帖结合,在爱石者中堪称独一份。石头文化除了本身自成体系,更有明显的地域分野,石家庄的石性藉由刘向东的《石头记》,其钟灵毓秀的蕴涵与质朴无华的本色也显见无疑。

  石头与人皆是天地之间的造化。从《西游记》中的石破天惊,灵猿变身,再到《红楼梦》中的顽石转世,宝玉通灵,石头既能够承载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深重寄托,也能够凸显文人在心志品性方面不断打磨内化的自然风雅。就像书中所言,"它坚硬,经得住埋没;它沉默,耐得住寂寞;它心中聚着不灭的火,遇到打击能灿然迸发出来……沉默是最坚固的语言,沉默最深远的境界",石头在一言不发的沉默中诉说着一切,一一我对于《石头记》的解读,尤其书中对石头的具象与情境的真切记述,在视觉注意并由“石”而发的思悟中,深深体会到精神之翼是可以如此随石头的不同形质而化形于无,而超然自在飞翔……另外的意义则是,在对石头的这些简而美的记叙观照里,如果被这些石头文字带进去的人能因此而变得更加透脱澄明,臻于上善,也才算达成石头与人之间最正频的回应吧!

  下面我试着按"石"的平仄变声,分别从诗,拾,史,事这四个方面来道道这些好看又好玩的石头。

  石中有诗;石而非石,是诗。野石虽顽,顽而不死,何也?是诗心将其激活了。"关键时刻,石头离不开人的心灵引诱、激发和开凿。一旦激活便焕发出诗性,且灵且妙。人见其灵妙,且惊且喜"。作家闻章在书序中一语点化了石与诗的微妙关系。有"诗上庄,诗燕山"之称的诗人刘向东,由石而感,由感而诗,由诗而文。他为那块叫《彩陶》的石头作诗,"万岁万岁万万岁,岁岁平安,以一摔击碎之身"。有人问怎么看石头,诗人这样回答,"有时候我觉得看石头和读诗差不多,接受的途径主要是误读,悟读和臆读,甚至是异读",怎么理解呢?诗人进一步解释,“误读是接受石头的基本方式,为接受打开大门。而悟读即印象感悟,是接受中的直觉式领会;臆读,带有揣测,猜想的性质,是误读的扩大化;异读呢,是误流的特例。"从中可见,石头与诗一样,都有妙在天成,不可复制的艺术独特性。

  石中有拾;得石之趣,非拾不可。书中说“与每一块石头的相遇都是偶然",那些散落在荒郊野外,山间河谷的石头其实都是在等待,等待被它的发现者拾取。爱石的人相信,每一块石头都是神物,它在用千万年的等,等一双眼睛蓦然放光。人看见、拾起了石头,会背着,抱着,扛着,感受到石头的沉甸甸的份量,这种拾取的过程,.对人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限制。一方面让人不肯停下来,另方面石头一多又不得不舍弃。在这个"拾"的过程中,目不暇接的审美与判断会让身体劳累,但心灵却不会疲惫,反而会一直乐此不疲。就拿拾石头这事儿说,如果拾是个目标,最好的石头永远是看不见的下一块,石头是不断拾取的一贯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拾石头又成了我们人生的绝好隐喻。

  石中有史;石头亘古,照进历史。"每一块石头都是大自然不可复制的孤品,它们历时数百万千万、甚至数亿年……具有承载记忆和未来的生命气质。”像书中提到的几块石头藏品,它的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或象形,都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块《彩陶》,就带有浓重的氏族文化色彩,此外有上古时代的《精卫填海》,有南北时禅师达摩《一苇渡江》,有先秦屈子在汨罗江离骚而《天问》,有唐朝乡野牧童遥指的《杏花村》,还有田园牧歌风格的《农耕时代》……如果石头是一种可以包罗万象的文化,这文化一定离不开历史;诗人用自己的发现之眼,猜想着石头是如何将一段段历史不动声色地收纳进去,再目睹它如何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这样说来,赏石便等同于人与石在历史回眸处交会,人对石的怦然心动,浩瀚繁复的历史即是最大的背景铺垫,一句话,是历史之杖将石头在一瞬间点石成金。

  石中有事;以石忆事,事事关心。说起石头,总有一段段往事传为佳话,如书中写到的陶潜以醒石为床,米芾整冠拜石,苏东坡名太行石为雪浪石,齐白石题画只写"白石";现在的人呢,这本书里写到的三位诗人刘向东,刘小放与大解,同为石头迷,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假日余暇,早出晚归地在太行山脉中的峡谷河道中搜石行走,有不少一起探访石头的经历,他们共同寻访的每块石头都会触发一段段石头故事。《石头记》中所记一些石头往事,多与人有关,如母与子,老兄弟,川禅师,还有黄河丽人,黛玉葬花……除了人物,石头往事里还有一些有韧牲的植物,如一棵松,敖汉莲,玉米苗,苹果树;还有一些灵性的动物,如牛,野羊,猫头鹰,白老鹳……这些物象会随往事入石,石头因此而添了不一样的内涵同品格,这时也才会懂得,为什么诗人"自收藏石头以来,都是往里进,从不卖出"了。

  文中的石头藏品有图片可赏,同样一块石头,因看石角度不同,形貌妙处也不尽同。要全方位立体多维地呈现一块石头的具体而微,最后仰仗的还是文字。如八百斤重的"飞龙在天",与小如鹅卵的"老兄弟"石,虽备注尺寸,但大小,色差的对比度绝非图片甚至视频所能框定,尤其前者,是只有在文字中才可体味其千载难逢的佳构:它是王牌,它是大器,大面积绛紫色,金色纹缕图案,龙马赋形,其用心或无心,在似是而非之间,这样的意绪意蕴意趣,随着时间的跨度一看再看,历久弥深,历久弥坚,历久弥醉。

  爱石者寿。因"石居人外,人在石中",刘向东与石头相守共处二十余年,收有多方奇石,石头种类有三十多个,收藏最多且在书中用文字作记的是太行雪浪石,还有只在太行山出产的太阳石,还有一种状如毡帽,色如蓝印花,被贾平凹冠以"花布石"的菊花石……一方水土一方石,石头里具天地钟灵,得天时地利,石头里见鬼斧神工,逞出神入化,石头里出大意境,藏大学问,有大智慧。

  这世上有个最看空的说法叫做"海枯石烂",难道石头也会烂吗?对这个问题,刘向东曾这样回答,"别问我,问石头去。"说到底,自然万物其实都具有被时间消磨耗散的本质,既然这样,倒可以借用书中的话进一步阐释这个问题,一一那就把自然的生长性交给速朽的草木与生灵,去用石头深沉的惰性来抵挡腐朽,去体现生命自觉中的意志吧!    ( 2644 )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6-13 09:3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起笔写得真是漂亮。通篇读来,可见作者亦是博学之人。任何事物,皆有灵性,石头亦然。曹雪芹的《石头记》更是红尘万象。人生一世,能有一痴,也是幸福。
问候远牵。
3#
发表于 2019-6-13 10:37 | 只看该作者
石话石说
精彩
奇石——大自然神秘的馈赠
4#
发表于 2019-6-15 08:47 | 只看该作者
去西北柴塔木盆地看看,就知道石头是真的会烂的,山也会化的。
问好朋友,欣赏好文!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11:03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6-15 08:47
去西北柴塔木盆地看看,就知道石头是真的会烂的,山也会化的。
问好朋友,欣赏好文!

哦~谢谢朋友建议,一定!
6#
发表于 2019-6-26 08:16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字,啧啧。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05:12 , Processed in 0.0977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